從孩提時起,我們便一直和“吃藥”打交道,慢慢建立起屬于自己的吃藥常識,并習慣成自然。除了專業人士以外,我們很少會有機會去了解關于吃藥的學問,甚至不會想到輕問自己一聲,“我真的會吃藥嗎?”
習慣成自然,其實在一定程度上養成了我們不少壞毛病,就像有些人會很蹩腳地使用筷子一樣,這種習慣一旦養成,便異常頑固,讓人不自覺地放棄改正,甚至忽略。吃藥問題則更加嚴重一些,一來因為關乎人體健康,二來因為隱私,不易被發現,而且生活在同一個家庭里的人,往往會有同樣的吃藥習慣。如果你對自己的吃藥習慣也沒有百分百的肯定,不妨跟隨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STEP1 把好藥品關
藥品的來源一般有兩種:醫生開藥和自行購藥。
前者多數是因為受疾病困擾,到醫院里請醫生開給對癥藥物:后者購買的多半是常用藥,對付平日鬧的小災小病,雖然免去了看醫生的麻煩,但缺點是無法確知自己購買的藥是不是真的對癥。就拿上呼吸道感染來說,雖然癥狀類似,但是病因不同,治療方法也會不同。
醫生開藥時請務必告知醫生:有無藥物過敏史:目前及患病前服用過什么藥物;自己曾經有過的重大疾病史、慢性疾病、手術史;家族有無特殊體質或遺傳疾病:女性病人必須告知有無懷孕,或準備懷孕,及有無哺乳等。此外,還應詢問有無外出旅游、操作機械或開車時應注意的事項,因為某些藥物會造成嗜睡反應,可能降低患者的注意力。自行購藥時必須看清藥物說明中的重要說明,例如:
藥品名稱:一般包括商業名稱和學名,學名通常只有一個,商業名則是廠商所取的名字,不同廠家可能有不同的名字。注意事項:多半是警語,安全范圍比較狹窄的藥品通常有很多警語;反之,安全性較大的藥品甚至不一定有此欄的信息。有時會包括孕婦、兒童使用時的特別注意,有時是與其他藥品產生交互作用的情形。
副作用:藥品的副作用包括過敏反應與藥品不良反應。雖然副作用的發生概率一般都很小,但是并不表示就能忽略這欄的重要性,因為一旦在服藥后出現類似的不良反應,你可以知曉原因,并有的放矢。
用法用量:通常指成年人的建議用量。兒童或肝腎功能不好的人,或者其他特殊人群,如果有必要調整用量,都會在此處提示。
注意:如果沒經過醫生的專業協助,普通人應盡量避免單憑一份藥品說明書,就隨意服用藥品。
STEP2 服藥說明認真讀
即便有了醫生的服法說明,我們也不能說,自己就一定在正確的時間吃了正確的藥。從拿到醫生開給的藥品時,上面都會有一張白色的服用說明。除了某些特定的藥物,比如一些止吐、消脹藥,需要在飯前30分鐘吃,安眠類藥物需要睡前半小時吃等等。我們最常見的都是:每日幾次,每次幾片,飯前服用或者飯后服用等等一意思明確,但并不精確,因為每個人對“飯前”、“飯后”的理解都不盡相同。
一日三次 名詞解釋:是藥物學家根據實驗測定出藥物在人體內的代謝速率后規定的,意思是將一天24小時平均分為3段,每8小時服藥一次。只有按時服藥才能保證體內穩定的血藥濃度(血液中藥物的濃度)。因此要避免集中在白天或者夜晚服用。
飯前服用 名詞解釋:是指此藥需要空腹(餐前1小時或餐后2小時)服用。這類藥物一般對胃無多大刺激,空腹服藥后能被充分吸收,可使藥物保持有效濃度。迅速發揮藥效。
飯后服用 名詞解釋:是指飽腹(餐后半小時)時服藥,利用食物減少藥物對胃腸的刺激或促進胃腸對藥物的吸收。一般說來,除了苦味健胃藥、收斂藥、抗酸藥、胃腸解痙藥、腸道抗感染藥、利膽藥(以上多為飯前服用)、催眠助眠藥、緩瀉藥(睡前服用)以外,其余都可以在飯后服用,特別是對胃腸有刺激的藥物,更須在飯后服用。
STEP3 吃藥的關鍵詞
吃藥看起來也許是一件很簡單的事,一杯水,幾顆藥,將藥放進嘴里,用水一送,同時頭一仰,藥就算吃完了。這樣輕松的一件事,還會有什么問題嗎?有,而且問題還不小!請注意對以下幾個關鍵詞的說明。
白開水 服藥時,水一般保持在200至240毫升即可。不能用茶水、果汁及其他飲料代替水,以免影響藥效的吸收。對于糖漿這種特殊的制劑來說,特別是止咳糖漿,需要藥物覆蓋在發炎的咽部黏膜表面,形成保護性的薄膜,以減輕黏膜炎癥反應、阻斷刺激、緩解咳嗽,所以,建議喝完糖漿5分鐘內不要喝水。
送服 有些人無法吞咽下“大個頭”的膠囊,就自作主張地把藥掰碎或用水溶解后再服用。這樣不僅影響療效還會加大藥物的不良反應。除非醫生特別囑咐或藥物說明書上寫到,否則不要這么做。還有些人為了省事,不喝水,直接將藥物干吞下去,這也是非常危險的。一方面,可能與躺著服藥一樣損傷食道:另一方面,因為沒有足夠的水來幫助溶解,有些藥物容易在體內形成結石。
吃藥姿勢 最好采取坐位或站姿服藥。生病以后,我們會很本能地躺著服藥,但實際上,這樣服藥以后,藥物容易粘附于食道壁,不僅影響療效還可能刺激食道,引起咳嗽或局部炎癥。
STEP4 服藥后須知
藥物被服下之后。就開始了在人體中的旅行。多數藥片吞服以后,會在胃內崩解散開,然后進一步溶解在胃液里。之后來到了小腸,尤其是十二指腸,再經絨毛吸收進入身體。這也就是為何每種藥物都有自己的服用時間——有時是考慮讓藥品能夠順利及時地在腸胃道吸收;有時是為了讓藥品安全地進入血液,不要事先讓肝臟破壞太多等等。
因此,吃藥后不能馬上運動,一般需要30至60分鐘才能被胃腸溶解吸收、發揮作用,其間需要足夠的血液參與循環。而馬上運動會導致胃腸等臟器血液供應不足,藥物的吸收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吃藥后如出現過敏或任何副作用的癥狀,應先請示醫生,以刪減或者停藥。另外,如果是感冒等急性癥狀,在咳嗽減輕、已退燒或不再疼痛時可選擇停止服藥,但是對于慢性病藥物,如高血壓、糖尿病或抗生素等藥都應避免擅自停藥。
忘記吃藥怎么辦?
●止痛藥、心臟血管用藥可立即補服,但是如果已接近下次服藥時間,則仍按原時間吃藥,不可服用雙倍量。
●睡前服用的藥不要在早晨補服。
●維生素與鐵劑可以不用補服。
●黃體分泌素類如果是作為避孕之用,漏服則停藥改用其他方法避孕,到下個周期再開始服藥。
●抗組織胺、感冒治療劑、呼吸道藥物、腸胃藥物、抗結核菌藥等,可立即補服,但是如果已接近下次服藥時間,則仍按原時間吃藥,不可服用雙倍量。
●其他抗菌劑如果每天服藥兩次,應與下次間隔5至6小時,如果每天服藥三次,應與下次間隔2至4小時。
由于每種藥品作用時間的長短與方式不同,忘記服用時對疾病造成的影響也有差別。因此,如擔心忘了吃藥,最好向醫生詢問適當的處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