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信:
老黃靠街頭賣貸起家,1998年投資1200萬元在哈爾濱注冊w公司并建立生產線,產銷自有品牌的秋冬季男性服裝,主要包括休閑服裝和西裝,后者占7成比重。w品牌西裝所用面料全部來自意大利,意大利設計師參與款式設計,因此產品定價在1500元~20000元之間。目前,該公司已擁有員工400余人,凈資產3億多元。
為了有效控制終端,維護品牌形象,w公司沒有走批發路線,而是集中發展自營店。幾年來在東北三省的所有一線城市、部分二線城市和少數三線城市開設了自營店3O余家,其中1千平米左右的標準專賣店、高檔商場的大型專柜(店中店)約各占一半,建立了良好的銷售網絡。公司對派出的每個店長都精挑細選,所有店面人員也都由集團統一招聘、集中培訓。由于產品質量過硬,自營店的銷售業績普遍很好,60%左右的客戶都是當地的商務人士和政府官員,品牌根基頗為扎實。但由于公司老總老黃一直認為只要產品過硬,銷售就不會有問題,且有東北市場上的成功印證,因此公司只有銷售部,沒有市場部,在品牌操作上格外低調,很少打廣告。
但這并不影響w公司在開店地區的品牌號召力——它明顯超過了“雅戈爾”等全國性品牌。
為了把東北市場做深做透,w公司曾經于2001年前后在哈爾濱等東北一線城市發展過5家特許加盟店。但是,由于特許協議本身就沒有規定出一套嚴密的執行系統,后來出現經銷商胡亂定價等問題,局面失控,嚴重危及品牌,最后雙方不歡而散。公司內部人員認為,這是由于管理層“勞模從政”現象嚴重、專業人才極度匱乏所致。
w公司也嘗試過走出東北,擴大市場的盤子,進軍全國。比如曾經在北京的高檔商場設立自營店,但是,由于品牌影響力有限、經營不善等原因,最后也鎩羽而歸。
面對全國市場,進不敢進,退又不甘心。作為高檔服裝企業,要進全國市場,在營銷方面需要做哪些戰略布局?這個問題老黃用了半年時間也沒有想通。
比如,在經營模式的選擇上:公司難道惟有利用自營店渠道開拓全國市場?如果是這樣,不但耗資巨大,而且外地市場不像東北,到人家的地盤上開店,環境生疏,市場進入速度也會明顯減慢,效益更是很難保證。而如果發展特許,則就更沒有把握了。
讀者:王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