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A公司區域經理陳云在上饒地區開發了一家經銷商。該經銷商業務能力很強,創業3年,銷售突破千萬元。雖有如此優異的成績,鄭老板卻由于內部人員管理不暢,對下一步能否快速增長心存忐忑。鄭老板帶著這一難題,6月份邀請A公司銷售總監十殺戒和陳云一起前去會面。
似信實疑
十總:鄭老板,你已經做得很好了,有什么不順心的事昵?
鄭老板:我一直很佩服陳經理的能力,他做了好幾個策劃都很出色,而且他做事總是富有激情。不瞞你說,我曾想高薪挖他過來,他卻說跟隨你學了好幾年了,暫時還不打算跳槽。所以我很奇怪,為什么你的員工可以跟隨你走南闖北,而我的員工來來去去,卻沒有幾個能留下來。我現在招人也招怕了,而老員工怎么也提不起精神。
十總:你現在的市場是怎樣做的?有多少員工他們是怎樣分工的?
鄭老板:目前生意分門店批發和下鄉配送,兩部分業務差不多,由我和我太太負責。今年又買了第二輛配送車,由我弟弟負責這臺車的下鄉配送業務。
目前,我弟媳在店里幫我,我妹妹負責財務,我父親負責市內的摩托車配送,母親負責倉庫管理,兩輛汽車司機也都是我表親,還有兩個堂妹在店里幫忙;我經銷的兩個產品各有一名業務員駐在我這里,我另外招了6位業務員,2人跟車跑鄉鎮,4人跑市內終端,總共19個人。
十總:陳經理,你認為他們的問題出在哪里?
陳云:鄭老板是個很愛學習的人,他經常到南昌等地學習人家的管理方法,他對招聘的業務員很好,待遇也不錯。就是因為不知道問題出在哪里,所以我們才把你請來了。
鄭老板:目前除了我們兩口子、我弟弟兩口子、我妹妹和父母不算工資以外,其他都是一視同仁,工資按底薪加提成,都不比其他同行低。
十總:我是否可以這樣理解,你的生意其實有三塊:第一塊是門店批發生意,就是看人要價,大小客戶甚至不同的時間,價格都不同,所以這部分全都是你的內親負責,可以防止業務員知道底價;第二塊是下鄉生意,業務有大有小。對大經銷商的價格要靈活一些,由你太太、弟弟負責,而鄉鎮的零售價就比較固定,你就讓兩個招聘的業務員負責;第三塊是市內的終端,價格固定,就交給了4個業務員負責,是這樣嗎?
鄭老板:你的意思是說,我對他們不信任,所以導致他們流失?
十總:信任需要一個過程,我要是處在你的位置,也會這樣安排的。
鄭老板:那就是說沒有辦法改變了?
(這時十總對鄭老板附耳說:“等一下我去洗手間,你可以對陳經理說,剛才我說了他的壞話,看他有什么反應。”——兩分鐘后,十總回來了。)
十總:剛才陳經理有什么反應?
鄭老板:他說不可能,我問他為什么,他說我們老板是當面說人壞話,背后說人好話的人。
十總:俗語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其原因就是信任的存在,別看你的員工就那么幾個,但是很快他們就會形成小團伙,你想一想,在這19個人當中,外聘的6個業務員是不是玩得更好些?
鄭老板:是的,我也注意到了,所以我把他們分開了,避免串通一氣搞出什么名堂。
十總:如果玩得好的幾個員工在一起影響了工作,那么分開也無可厚非。但是,人與人之間如果沒有信任.就不會結成團伙了,我建議你忽略這些細節,把精力放在建立公司內部的信任文化上,尤其是你與員工之間的信任文化,這是我們中國企業的人文特色,也是你成長的必由之路。
鄭老板:我也很信任他們,有時候大額貸款我也會讓他們去收。
十總:這并不是信任文化。員工也可能會這樣想:反正我家就在這里,我要是攜款跑了。你也會找到我家門。
鄭老板:那么你的意思是?
十總:我原來很相信外資企業的那一套管理體系,所以,現在這個公司成立的時候,一開始我也制定了職稱晉升,業務流程.薪酬等各種體系,但是,那些道道幾乎沒有多少能夠貫徹得下來的,這讓我反思了好幾年,
我昨天也看過你們制定的管理表格也都很規范,當然,我不否認這些管理方法和思想是正確的。但是,它往往忽略了人文色彩非常濃郁的中國的根本,那就是血濃于水的人脈感情。
一份早餐生出信任文化
鄭老板:那我應該怎么做呢?
十總:員工往往是通過你身上很多細微的事情。來翔斷自己在這個公司有沒有發展前途,如果他認為自己有發展前途,又怎會輕易放棄呢?我給你一個小小的建議.讓你母親每天買一份早餐.獎勵天天表現最好的員工。
鄭老板:早餐?這有用嗎?
十總:團隊需要不斷激勵才能煥發活力,在你的公司,外來員工對你是如伺平衡家族或員與外聘員工之間的關系會很敏感。在你的公司里,你的親屬都是核心成員.你很難把他們跟其他的員工一視同仁。就算你要這樣儆,外來員工也會認為你是虛偽,
但是,你要努力讓他們相信,你對大家都是一視同仁的,而且要做給他們看,不要拿大的事情去證明自己這樣要冒很大的風險.要在細節上讓他們信任你,“明天的早餐”就是這么一個細節動作,
通過獎勵早餐,首先能讓他們知道,雖然分工不同。但是你對親疏之間是一視同仁的;
其次,早餐是一份誠意,一份激勵,讓他們之間也有一個競爭心態.對沒有得到早餐的人也是一種無形的鞭策。這也是為什么你不給他們一份早餐的錢讓他們自己買早餐的原因;
最后,為什么給早餐而不是給獎金?員工的成績已經表現在他的提成中了,如果再發給他們獎金,他們會認為你肯定賺了很多錢才這樣做的。這樣你花了更多的錢,結果卻加重了他們的懷疑,而一份早餐沒有多少錢,他們不會把早餐的獎勵跟翻潤掛鉤,更說明這是你的誠意。
鄭老板:要獎勵表現最好的,這一點很難確定啊,因為他們有的跑流通有的跑終端,銷售額差別很大。
十總:銷售成績的激勵己經在提成中表現了,所以不要以銷售額來做評斷,按我的經驗,扶他們的勤奮和進步程度評價是最好的,比如.同樣完成1000元的銷售額,成交l0家客戶的業務員,往往比成交1家客戶的人要勤奮,
“明天的早餐”,只是將你認可的和需要激勵的方向傳遞給員工,比如有些員工做了值得鼓勵的事情,也可以獲得一份早餐。所以不要變得機械化了,因為人性的激勵。一定是在機械程度序化之外的。
員工的可管理性有多大?
鄭老板:我明白你的意思了,可是有人很疲沓了,激勵不起來,怎么辦呢?
陳云:我們公司有一套“末位淘汰”的規則,我覺得你們也可以采用。
十總:是的,如果沒有淘汰,激勵也很難有效力。
鄭老板:這樣就能把管理搞上去嗎?
十總:管理的規則都可以從書上學到,但要保證這些管理規則順利實施,你必須先走通一條路子.讓你的員工具有“可管理性”。如果你的員工都不具備“可管理性”,管理規則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大企業的員工受過的教育程度普遍較高,能夠比較理智地理解和看待管理,我們可以說他們的“可管理性”較強;但是大多數經銷商的員工的文化層次、觀念都相對較低,說教往往收不到多大成效,不少員工的“可管理性”較差甚至缺失。
“明天的早餐”只是塑造“可管理性”的一個引導方式,你肯定還能找到更多的方法,但是最終目的是通過細微的激勵方式來打通與員工的隔閡,逐步統一步調,讓這些員工具備可管理性,這時候,可能更容易實現通常所謂的管理。
由此,我下一個可能有點武斷的結論:可激勵的員工,將來的可管理性就強;不可激勵的員工,可管理性就差。
當然,在判斷一個員工是否具有可管理性(可激勵性)的時候,我們也要反思我們推出的激勵機制。因為每個員工都具有各異的屬性(文化水平、個性、工作能力等),具有不同的興奮點,企業推出的激勵機制都有自己的作用極限,很難做到對所有的員工適用。
這時,你就要考慮多種且相互補充的激勵手段。比如,在薪酬激勵的同時,很多企業也提出了榮譽獎勵、市場輪換(新環境刺激)等制度,構造完整的激勵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