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在原有產品線基礎上推出新品,卻只是埋頭做渠道教育、門店陳列和戶外路演。眼看這些工作已成強弩之末,媒體廣告不期而至,終于引發銷售狂潮。
電視廣告“顯靈”
2002年,K公司推出其新產品“99元相機套裝”。這款產品內含K公司的4卷400度膠卷和一個手動卷片、自動曝光的傻瓜相機。K公司的戰略思路很簡單:要想進一步擴大自己的膠卷、沖洗等主營業務,就必須讓中國的消費者盡快擁有一部相機。
套裝產品上市伊始,憑借新穎的概念(膠卷相機一體化包裝的產品在當時絕無僅有),確確實實的超值(K公司4卷400度膠卷的零售價就接近100元),市場火爆過一段時間。
但隨后銷售陷入了“沉寂”。2003年全年,不論K公司怎么使勁,銷售仍不盡如人意。
從2004年新年開始,K公司的99元套裝產品首度在全國范圍內高頻次投放廣告,令K公司銷售人員難以想象的事情發生了:曾經人見人煩的“難賣”相機套裝,一度出現了搶購:當年被認為是不可能完成的全年任務,如今也一舉完成了!
K公司的不少銷售人員發出由衷的感慨:“過去我們苦干一年,銷量也沒上去多少,還是電視廣告的作用大!”
但是,K公司過去“窩著頭苦干”一年,銷量增長有限,就是因為沒有電視廣告嗎?K公司為什么在2004年大規模投放廣告,而不是2003年呢?
我們要是清楚K公司在銷量“沉寂”的一年多的時間里到底做了什么,以上的問題也就不是問題了。我們以西北大區為例,對K公司的戰略思路管中窺豹。
一套說辭教育終端
套裝產品推出伊始,渠道中沒有人對K公司的相機套裝表現出太多的熱情。因為套裝產品雖然給足了消費者實惠,但是留給渠道商的利潤空間僅為11%,甚至連普通零售膠卷(零售價為18元,毛利為25%)、相紙(5寸照片零售價為0.5元,毛利為50%)利潤的一半都不到。
很顯然,套裝產品要動銷,對渠道的教育說服工作是第一步。K公司計劃:先從自己掌控的,也是最容易做的主渠道——幾千家彩擴網絡店下刀,為其他非主流渠道(如照相館、賣場、零售店等)打前站。
對于彩擴網絡店,K公司通過消費者購買調查,進行了如下利潤分析:
雖然K公司的膠卷和相紙等產品的市場聲譽很高,但是消費者對同品牌的套裝產品還相當陌生,他們很容易被“超值”的套裝產品吸引,但通常又懷疑相機的質量或害怕被假冒偽劣商品坑害。為了驗證產品質量,不少套裝產品的消費者會將拍完的照片送到原購買店沖洗。據調查,這種膠卷的回沖比例約為50%。
50%的膠卷回沖比例,折合下來將給套裝產品帶來大約32%的沖擴毛利,因此相機套裝的總毛利率應該為43%(11%+32%)左右。這樣算來,套裝產品的總毛利并不低,超過了膠卷而僅次于相紙。
但店家卻不是那么容易教育的好學生。他們提出了兩個問題:
1.套裝產品的膠卷的回沖比例為50%,這個數字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推算出來的套裝產品32%的二次附加利潤,也很難保證;
2.相機套裝內含的是400度膠卷,而當時此類膠卷還屬于高端產品,多數彩擴店的沖洗技術和經驗仍集中在100度、200度主流膠卷身上,因此,店家擔心一旦沖洗400度膠卷出現差錯,可能給顧客留下壞印象,影響回頭客生意。
對于店家的疑慮,K公司逐一提出了對策:
1.鼓勵店家采取優惠措施,比如對售出相機套裝隨贈沖洗折扣卡等,這樣既可以增加套裝產品的銷售機會,又能保證甚至增大顧客的回沖比例;
2.100度、200度膠卷競爭激烈,利潤已呈下降趨勢,而400度膠卷利潤大、技術壁壘高、品牌少,是K公司一直主推的新品,所以K公司可以提供技術支持,來改善彩擴店的400度膠卷的沖洗條件。
另外,一旦提高了相機套裝的銷售,這批購買相機套裝的消費者將成為第一批認可400度膠卷的顧客,以此為突破口,今后散裝400度膠卷的銷路就會逐漸打開,對店家來說可謂一舉兩得。(事后證明,應用面小、價格高的400度膠卷的市場份額,從原來幾乎為零上升到10%左右,完全是由相機套裝的推廣打開局面的。)
彩擴網絡店接受了K公司的建議。在對終端渠道教育成功之后,上級經銷商(省級、二級經銷商)由于同樣可以分享相機套裝銷售所帶來各種利潤,自然樂意順水推舟。渠道的“思想”問題隨之冰消瓦解。
主渠道推廣措施
消滅了渠道中的畏難情緒之后,K公司對銷量目標寄予了更高希冀。經銷商除了獲得更高的銷售任務之外,在經銷商業績考評體系中,相機套裝達標率也一度排在了十幾項考核指標之首。K公司高層甚至曾對下屬明確表示:“看各區域的銷售報表時,我也許只看相機套裝的銷量數字。”一時間,在K公司各級會議中,“相機套裝”成了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匯。
整條戰線都繃緊了弦。
彩擴網絡店是K公司苦心培育多年的網絡,已經成為其全線產品最主要的銷售平臺,約占K公司總銷量的75%。對于彩擴網絡店,K公司花了最大力氣一一
店外擺攤熱賣
在布置“店外擺攤熱賣”活動時,K公司將所有彩擴網絡店分成兩類,第一類是指與上游配合度高、銷售潛力大的店家(約占總數的1/4),其余的店面屬于第二類。K公司分別與兩類店面簽約,對第一類店面實施的壓貨和支持力度更大。
K公司要求每個店面購入相當于平常3個月銷量的套裝產品,在進貨之后的1個月時間內,每個周末都要開展“店外擺攤熱賣”活動,并提供活動現場照片,照片上要附上活動當天出版的報紙頭版作為日期證明。
K公司提供的支持為:向每店提供相機套裝實拍的樣片展板、專用陳列貨架、宣傳單等;向每店提供每天100元的擺攤場地費用補貼。
“店外擺攤熱賣”活動剛開始不久,就暴露出了一些新問題:
1.由于人力有限,不少店家無法抽調專門人手在店外擺攤,活動很難堅持下去;
2.由于在店外區域舉行活動要得到多個政府部門的批準,因此很多中心城市的店面無法在店外擺攤。
針對這些困難,K公司立刻變通,加強店內陳列,把“店外擺攤熱賣”變成了“店內熱賣”:在店內貨架上的醒目位置,至少要保證有2個套裝產品的陳列排面。在一個月內按要求陳列的店面,將獲得產品獎勵(由銷售人員日常拜訪時進行考核)。
但由店外轉入店內,宣傳效果肯定要打折扣。那么一、二線城市的推廣目的怎么完成呢?一系列更大型的店外活動開始了——
主題巡回路演推波助瀾
為了集中制造聲勢,進一步增強渠道成員的信心,K公司聯合經銷商,在幾乎全部一、二線城市陸續展開了大型主題路演活動。為此,K公司專門制作了主題舞臺背景和多項具有視覺沖擊力的活動道具,同時配有海報、宣傳單、氣球、小禮品等各種宣傳品,并為促銷員定做了T恤、頭巾。
由于每個城市的路演時間、場次有限(通常只有兩個周末),為了盡可能擴大影響力,在路演活動之前,K公司還充分預熱:提前對路演城市的各個終端壓貨,并隨貨配發路演現場的優惠券、預告海報等。
路演現場活動通常包括三種形式:
1.文藝表演、消費者互動游戲;
2.相機套裝產品的展示宣傳及現場熱賣、現場抽獎;
3.免費風景趣味留影:現場陳列大型風光噴繪背景、人扮卡通等,用相機套裝產品免費給消費者留影,在快速沖洗后,當場在展板上現場展示,有效地打消了消費者對產品質量的顧慮。
由于現場銷售的產品多是經銷商的存貨,現場銷售及后續的沖洗業務均可為其帶來生意,還可以借此機會大力宣傳E己,經銷商紛紛爭取能在自己的城市開展路演活動,忙f聯系場地、安排促銷人員、洽談快速沖洗設備等,忙前忙后的熱情讓K公司的人員感到意外。
其他渠道的推廣措施
在彩擴網絡店之外,K公司針對不同終端,開展不同力度的推廣措施:
1.大賣場渠道的銷量約占K公司總銷量的8%。對該渠道,一要爭取到有利的陳列位置,甚至投放專門的陳列道具,采用快銷品式的地堆陳列方式;二要在周末等節假日開展促銷導購,廠家負責招聘促銷員。
2.照相館渠道的銷量約占K公司總銷量的4%。K公司要求:在新店開業、旺季進貨套餐中,對相機套裝采取優惠政策,并提供醒目的專用陳列架,在節假日還將隨貨配發小禮品等。對于負責其他零售終端的二批商,K公司也采取了類似措施。
3.特殊渠道:為了向目標顧客群較為集中的縣市滲透,K公司提出“下鄉”計劃一一與一些頗有名氣的文化大縣的文化館合作,開辦攝影培訓班、舉辦攝影比賽等,以求制造影響,銷售產品。
大學校園也是相機套裝產品的目標消費群體的聚集區。某地經銷商在新學期開學時間,聯合某大學的學生攝影協會舉辦攝影比賽,同時在校內展開產品促銷及宣傳。結果兩天的銷量超過一家大型彩擴店一個月的銷量,而且深度影響了目標群體。
總結:戰略循環的軌跡
通過以上各種舉措,套裝產品的推廣已成燎原之勢,但2003年度的銷售量并沒有達到預期規模。
2004年,正當K公司銷售人員無不為相機套裝的銷量任務心急火燎時,電視廣告的播出起到了真正引爆市場的效果,當年的銷售任務也得以順利完成。
現在回想起來,如果沒有當初的“教育”工作,沒有對各渠道的分銷推廣措施,沒有大型的主題路演等作為基礎,投入耗資巨大的電視廣告又怎能產生如此大的效果。
2005年,不少競品跟風,仿制品開始涌現,消費者的需求也在發生變化,于是K公司及時調整產品,將原套裝產品的4個400度膠卷,換成了2個400度膠卷和2個更受歡迎的200度膠卷。而且,由于過去使用的廣告語“超值特賣99元,送免費相機”更容易引發消費者對產品質量的疑慮,現在也提出了新廣告語“中國500萬個家庭的選擇”。
隨著新一波推廣活動的開始,K公司的相機套裝也以一個新的面貌出現在眾人面前……
至此,我們可以較為清晰地看到K公司相機套裝推廣的主要軌跡:新產品一各級渠道一消費者推廣活動一媒體廣告一新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