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小企業而言,生存是當前第一要務,只有生存下來才有機會,這是思考所有問題的前提。因此,以經濟效益為中心,更注重短期利益和追求利潤是中小企業的現實選擇。在渠道運作上,雖然精耕細作的渠道模式相對于粗放式管理是一個進步,并且是可行的、有效的,但如果只是簡單地理解和推行,卻只會導致銷售費用上升、經濟效益低下,反而使中小企業不堪重負,這是營銷經理們必須直面的問題。
精耕細作:中小企業做不做
按社會分工,精耕細作原本主要由商家完成,但由于中國商業渠道遠未成熟,廠家為充分占領市場,不得不派出大量的人員、投人大量的費用,對分銷商下面的各終端場所進行開發和維護,充分挖掘市場潛力,并運用廣告、促銷等手段拉動市場,進而提高市場占有率和擴大銷量。
從上述特點可看出,此模式的優點是鋪貨快、產品覆蓋率和滲透率高;掌控終端,接近消費者、易與市場信息互動。單從市場表現來看,這種模式無疑是正確的。但其缺點是前期投入過大,企業難以承受,即不經濟企業集中資源后如不成功會傷元氣,即風險過大。
精耕細作的本質是進攻戰和消耗戰,而在市場上有能力打進攻戰的一般是行業挑戰者,打防御戰的是行業領先者,有一定實力的跟隨者會打迂回戰,絕大多數的中小企業則只能打游擊戰。大規模的精耕細作主要由行業領先者和挑戰者完成,中小企業只能迂回敵后或暗中瞅準薄弱環節下手(對根據地精耕細作),避免硬碰硬。
換句話說,中小企業可以做精耕細作,但要以保護自己為前提。那么如何保護自己?我們既需要產品在市場上有好的表現,需要選定某些區域精耕細作,但又無法回避中小企業第一要務是生存這個大前提,怎樣將二者有機結合呢?
精益化營銷可以解決這個難題,即在優先考慮經濟效益的前提下對區域市場進行精耕細作,以“益”來衡量“精”和“細”的結果。應該說,這是當前中小企業最為現實的選擇。
什么時候才能做
在精益化營銷的思想下,我們需要重新考察精耕細作的可行環境和條件:
1.產品和行業
(1)行業要成熟:成熟行業有章可循,有跡象可判斷,如果行業不成熟就貿然進行精耕細作,小企業很容易成為“先烈”。如某冷凍肉食企業為擴大市場份額貿然進行精耕細作,但由于受小店及小超市冷鏈系統限制,加上消費者習慣到大賣場購買等因素,前期工作及投入很大,最后效果不佳,而撤出后又遺留了很多問題。
(2)避免在企業發展初期做:發展初期企業規模較小,銷售額不大,甚至不能考慮精耕細作,待各方面有了一定的積累,方可考慮選擇區域進行。
(3)產品組合豐富:更多的系列產品可大大分攤營銷費用。在同一小店,“娃哈哈”有水、可樂、茶,還有方便面,所以它敢對市場進行精耕細作。
(4)產品毛利水平高,預計流轉速度快:毛利水平高、流轉速度快才能保證企業和分銷商有足夠的費用運作市場,并攤低費用。
2.市場
(1)生命周期處于成長期和成熟期:除非已有精耕細作的渠道,導入期產品一般不應寄望于市場精耕細作,新品上市盲目地毯式鋪貨后滯銷乃至失敗的例子已經太多;成熟期可選擇潛力區域對市場精耕細作,以盡可能增加市場份額,在衰退期,一是要考慮維護市場,二是要考慮新品推廣。
(2)市場密集程度高:區域市場容量大,進行精耕細作的前景會好一些,否則,完全借助經銷商會更有效益。
(3)回避競品進攻:兩敗俱傷甚至整個區域或行業虧損的現象已是司空見慣的事情,對行業領先者采取跟隨的渠道戰略可能更合適,對咄咄逼人的進攻者,避其鋒芒尋找其他空白市場會更勝一籌。
(4)區域地位重要性:如屬基地市場,考慮到地利、人和因素和社會影響,可采取精耕細作模式進行血拼,綜合各因素后認為是企業必奪的戰略性市場,也要重兵投入。
3.資金和管理
資金實力越大,抗風險能力越強,能夠按企業的設想從容地規劃和運作渠道,實力越小則越依賴分銷商和個別突破點。精耕細作每天需面對大量的業務人員、分銷商、終端客戶和消費者,面對沒完沒丁的訂單、配送、促銷、報表、協調等,管理難度極大,較高的營運管理水平是成功的必要保證。
執行處處要算賬
在精益化營銷思想指導下的精耕細作,操作的要點就是把“益”始終貫穿在“精”和“細”中。
第一步:精心選擇精細區域和分銷商:
我國地域廣闊,經濟發展和消費不平衡,在對產品、行業、市場、綜合實力等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后,可選定部分潛力區域進行精耕細作,要注意:(1)此區域必須有足夠的市場容量和發展空間。(2)因服務要求高,區域內經銷商對此事的認識和配合至關重要,并有足夠的物流配送條件。(3)網點布局要合理,既要求覆蓋面,更要求抓重點。
第二步:進行財務可行性分析
精耕細作的投入產出比應在企業可接受的范圍之內。做深耕如同企業做品牌,前期投人大,見效慢,根據企業的資金實力和競爭戰略,可設定半年、一年甚至兩年為一個分析時間段。本時間段內投入產出目標可設定為虧損××萬元、盈虧平衡或者贏利××萬元,符合此目標即為可行。具體計算公式比較簡單(各指標均指某區域某時間段合計):
盈虧=產品銷售凈收入(不含稅)-產品銷售成本-產品銷售稅金及附加-直接用于該區域的所有銷售人員和市場推廣費用-可能攤銷的管理等3項費用
注意:(1)產品銷售凈收入(不含稅)的計算關鍵是各品種銷量的預計,要盡量準確(營銷人往往喜歡夸大),可參照歷史數據預計各品種在各終端場所的銷量倒推得到。(2)該區域銷售人員和市場推廣費用預計要準確,不要遺漏。主要包括增加的大量的人員費用(工資性支出、差旅通訊、辦公、接待等)、運輸、返利、終端陳列、促銷廣告等。部分市場費用是與收入成正比的,如提成、返利、搭贈等。(3)可將此盈虧與不做深耕預計的盈虧對比,并結合企業競爭戰略綜合衡量。
第三步:通過銷售預算對過程管理與控制
財務可行性分析是從財務角度論證區域精耕細作是否可行,銷售預算管理則是對可行性分析中主要指標確保實現的保證手段。具體可參照以下程序:
(1)將財務可行性分析中的產品銷售凈收入(銷售量)及銷售人員和市場推廣費用細化至品種(指收入)和項目(指費用),并按月進行分解,最好能表格化上墻。
(2)按月對實際收入和費用與預算進行對比,找出主要差異點及原因。
(3)根據差異原因,對工作進行整改,修訂銷售預算。避免費用投入了,銷售目標沒達到,力爭銷量和費用投入同步正比,
(4)實際與預算差距過大時,應收縮或重新考慮可行性。
另外,在費用分析時,一次性長期收益的費用項目可按受益期限分攤,如條碼費、買場費、車輛費、廣告費等。
第四步:加強現場組織與管理,向管理要效益
區域精耕細作就是要把本區域做細做透,工作量大、涉及面廣、現場問題多、服務要求高、管理難度大。很多企業執行的效果不理想,其實是管理沒有跟上,執行不到位。因此,執行中一是要重點抓好人員培訓,讓所有人員打明白仗;二是要加強必要的報表管理,如日報、月報、競品信息、庫存報表等,這一方面可保證信息來源,另外也可利用報表對工作進行管理和監控,三是加強行動管理,深耕勞動強度大,又是戶外單兵作戰,業務員極易畏難和逃避,管理人員須充分利用地圖、路線、終端點計劃進行指導和檢查。
市場做得越細越精越好,但對中小企業來講,不可脫離生存和經濟效益這一大前提,認識到這一點,活得滋潤的中小企業也才有可能成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