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地很多人對西方的管理學趨之若騖,視市場營銷學為制勝要訣。但多年的從商經(jīng)驗告訴我,最寶貴的“營商秘訣”,并不是從MBA的課程里或書本中學到,而是在生命的實踐和考驗中體悟出來的。“智慧”,就是能“洞察世情,審時度勢,知所取舍”,是從經(jīng)驗與志心篤行的磨練中凝聚的。
人們對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日漸疏遠,思維之源也日漸枯竭。其實中西文化各有優(yōu)劣:西方文化是物的文化,重智而外求,以科學與宗教精神為主,重邏輯分析,以個人為本;而中華文化則是人的文化,重情而內(nèi)省,以人文倫理精神為主,重直覺體悟,以倫常為本。要想在競爭日益熾烈的市場上取得成功,必須有正確的價值觀,通曉中西文化的精髓,持恒“元亨利貞”(《易經(jīng)》乾卦“四德”)的精神,才能立足社會,放眼世界,建立獨有的競爭力。
萬法同源,殊途同歸。企業(yè)的目的是利潤,而市場營銷學的基本概念、“4P”原理的出發(fā)點則是顧客為先。老子在《道德經(jīng)》第七章里這樣說過:“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即忘我從而得我、甘人后從而先人。而《孟子·盡心下篇》亦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所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成功者悟得此理,失敗者倒行逆施。且讓我們以中華智慧為思維,以西方市場學為架構,探討融合之道,共圖“無敵”境界。
產(chǎn)品(Product)
在西方的市場學里,除了顧客外,最注重的是產(chǎn)品。其中包括物料、質(zhì)量、設計、生產(chǎn)技術、包裝、品牌、服務等元素。如果從中華智慧的角度解讀,這些只屬皮毛的“外功”,是生產(chǎn)與實行時的細節(jié)而已。儒家寶典《大學》,開宗明義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大學”,就是“大學問”,指天下做人與做事的大道理。“明”就是彰明與發(fā)揚,“明德”是先天靈明的德行,一切宇宙萬物的至理,包括天、地、人的恒久之道,客觀科學的規(guī)律。“在親民”,就是要多親近和了解顧客的需要。“在止于至善”,就是盡力而為,為了消費者的利益,把產(chǎn)品做到最好,絕不取巧,偷工減料,欺世盜名。一家著名的中藥廠門外高懸一副對聯(lián),“制藥雖無人見,良知自有天知。”精誠體察民間疾苦,極受擁戴。凡制造產(chǎn)品,在牟利之余,必須要懷著道德良知,持之以恒地努力,不斷研究,不斷改進,才能建立令人敬仰的品牌,永續(xù)經(jīng)營。否則,不論今天如何成功,亦必有失敗的一天。
價格(Price)
市場價格,多取決于供求關系,尤其是一些有季節(jié)性或周期性的產(chǎn)品,起伏更大,變化莫測。很多短視的商人,很自然地在供應短缺時,不擇手段求取最大利潤。單從商業(yè)的角度看,好像無可厚非,但中華智慧告訴我們,人是有良心的,考慮長遠互利,補短取長,可以互通有無的。“塞翁得馬,焉知非禍,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只論一日之盈虧,短視而薄情,君子所戒。建立多年互信和緊密關系的好客戶,絕不會在危難時離你而去。從商如擇友,物以類聚,而市場上好的客戶為數(shù)不多,誰先誠意爭取,誰就能立于不敗之地。價格,只是商場上最容易變動的元素。善用則勝,反之則敗。
推廣(Promotion)
市場推廣,廣告,公關,行銷,優(yōu)惠策略等,早已成為做生意不可或缺的活動。但在這些排山倒海的攻勢背后,有哪一家公司的理念是真正為了消費者著想的?大部分的推廣活動,都只是為了要把產(chǎn)品塞到消費者手上,從中漁利。中華文化重情而內(nèi)省,以人文倫理為本。孔子《論語》曰:“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真正成功的營銷人,必擁有一副全心全意為他人利益或解除痛苦而赴湯蹈火、在所不辭的精神。正如佛家推崇的“自度度他”、“慈悲為懷”的忘我精神。
渠道(Place)
建立分銷渠道,拓展市場領域,是營銷學上極重要的一環(huán)。尤其是在開拓新市場時,那種排除萬難、開天辟地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猶如開國君王為萬世開太平的重任。三國時的劉備,三顧茅廬,以至誠感動諸葛亮出山,共取天下;唐太宗禮賢下士,虛以納諫,才能共創(chuàng)貞觀盛世。其要訣是廣交天下朋友,誠信相待,大公無私。以同樣的道理建立的銷售渠道,自然使廠家與分銷商緊密地成為一家,同仇敵愾,甘苦與共,牢不可破。這就是對手無法與之競爭的獨特優(yōu)勢。可惜很多企業(yè)是“前恭后倨”,終至失敗。
除上述的“4P”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P——人 (People)。中華智慧告訴我們,一切成敗,人是最關鍵的因素。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年輕時,一位前輩給我訓示,“要把事情做好,必先要學好做人”。當時我似懂非懂,如今才體會到其中的道理。管理是一門高深的藝術,它是整體人格、學識與魄力的總和,在天時地利人和的必要條件下,才能發(fā)揮得淋漓盡致。成功并不是偶然的,很多人有幸面對這些難得的機會,可惜因為學識與修為境界不到,又不幸浪費了寶貴的機緣。這就是為什么一家企業(yè)的發(fā)展與成就,往往局限于老板的修為,而文化和價值觀就是公司最重要的靈魂。成敗,只差一線。
世界上最寶貴的營商與成功秘訣,并不是什么莫測高深的理論,而是活在人們心中、行之有效的日常道理。中華營銷智慧結晶之一——著名的“陶朱公(范蠡,春秋戰(zhàn)國時著名商人)經(jīng)商秘訣”,用現(xiàn)代的商管術語來分析,早巳包含了庫存管理、財務管理、人事管理。客戶服務、物流管理、定價策略、人際關系、賬貸管理、危機管理等范疇,更隱含了中華智慧、大道之源的《易經(jīng)》里“自強不息”、“生生不息”、“元亨利貞”、養(yǎng)精蓄銳、把握時機的競業(yè)精神。這里不談什么策略與模式,不談理論,卻如此實用。若每一個從商者都能遵守這些簡單的“秘訣”,就算他沒有任何學歷與頭銜,也絕對是一個很有效績的人,假以時日與機緣,則成功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