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網站:www.cctv.com
嘉 賓:人大代表、皇明太陽能集團董事長 黃 鳴
人大代表、西安開米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子 文
人大代表、湖南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余克建
政協委員、重慶力帆集團董事長 尹明善
政協委員、吉利汽車集團董事長 李書福
著名經濟學家、中國社科院經濟所教授 劇錦文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薛 旭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CTR媒介研究總監 袁方博士
中央電視臺廣經中心副主任兼廣告部主任 郭振璽
2005年3月,恰逢“兩會”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齊聚北京,共商國家發展大計,中國民族品牌的發展也是“兩會”代表關注的焦點之一。3月3日,全國政協十屆三次會議開幕之日,中央電視臺廣告部邀請了多位“兩會”企業家代表和知名經濟學家,在央視國際網站進行在線交流,共同探討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話題。
“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
精神及意義
主持人:如何理解中央提出的“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精神及意義,“中國創造”與“中國制造”到底有何不同呢?
劇錦文:我覺得“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是一個國家的基本戰略問題。
首先,從國際經濟的角度來看,由“中國制造”轉變成“中國創造”,中國經濟才能夠在整個世界經濟競爭當中獲取更大的份額。隨著全球一體化,國家之間的競爭加劇,對“國家競爭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國家競爭力絕不是一個空的概念,它必須體現在產業的競爭力上,體現在企業的競爭力上,最終就是看你有沒有技術創新的能力,有沒有自己的品牌。我想這是根本的意義所在。
什么是“中國制造”,什么是“中國創造”,從經濟學角度來講,“中國制造”有兩個類型:一類是產品在中國生產,也有自己的品牌;另一類就是在中國生產,但是沒有自己的品牌,就是“貼牌生產”,這種情況在全國特別多。這種“中國制造”其實是發達國家企業利用中國的勞動力、原材料等等資源優勢來獲取收益的一種模式。而“中國創造”則是企業有自主的知識產權,有技術創新的能力,有自己獨立的品牌和生產能力。從經濟學角度來看,“中國創造”就是依靠人力資源或者靠智力資本獲取收益的一種模式。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講,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一定是國家的基本戰略。
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過程,更是一個市場升級的重要過程。對于企業來講,由以前的沒有創新能力到現在的有創新能力,由以前的OEM到OBM,成為一個獨立的產品提供商,這個轉變是目前中國的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OEM所能獲取的收益是非常非常小的,絕大部分的利益被品牌商家獲取。隨著技術能力的提高,由中國制造變成中國創造這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主持人:黃總,皇明太陽能熱水器暢銷國內外,是“中國創造”的杰出代表。您認為中央提出的“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精神,對企業的發展提出了什么要求?
黃鳴:其實我們這個產業和我這個企業非常幸運,它從誕生起就是“中國創造”。十幾年前,無論是中國還是國際上,太陽能還沒有形成一個產業,國外的一點產品和技術完全是靠政府支持、社會捐助,科研也全部是非商業化的。我們創立這個企業、進入這個產業的時候,是外無可引進的技術,內無參照,產品、生產線、設備、管理都沒有,怎么辦,只能是創新,從制造工藝、設備,到產品、技術,都需要突破性創新。
當時中國有99%的人不知道太陽能為何物,太陽能產品為何物,太陽能對我們生活有什么作用,我們是在零的基礎上創造一切。首先是市場開拓的創新,我們當肘的口號叫做“科普創市場、文化正品牌”,創辦了一個發行量幾千萬份的《太陽能科普報》,舉行幾千萬公里的“科普萬里行”,一點點地去推動。 2000年,我們接受美國政府的越請,參加了“中美可再生能源政府高級論壇”,我作為唯一的企業代表發言,完全用英文,發言的題目就是“中國可再生能源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根據世界上同行統計的官方數據,中國的熱水器市場是現在世界上最大、發展最快的,而且完全是市場化的、可持續的。所以我們現在是世界可再生能源產業的一個生產與技術核心,是世界同行參觀學習的一個榜樣。
我們現在自己投資承接了國家“863”項目,可再生能源項目有4個,今年可能還有2個,擁有中國乃至世界最頂級的技術。在熱水器的核心技術上,比如說真空管節熱原器件,根據世界上最先進、最權威的檢測機構檢測,所有項目指標連續四年排名世界第一。很多國家的太陽能制冷、太陽能發電的核心原器件是購買我們的。
我們實行“兩條腿”走路:一條腿是靠國家法律政策,比如說我曾經做過為可再生能源產業立法的提案,現在常委會已經通過了;另外一條腿是靠發展終端產品一一我們參與了城市亮化和美化工程的設計,進行太陽能節能光電技術的開發。現在,中國路燈的造型和科技含量是最棒的,而且大量出口美國,為什么9因為他們看到了我們的設計和技術水平。這樣兩條腿走路,就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市場。
最大的市場,并不是現今已有的市場,而是我們不知道的市場、我們新創造的市場。我們跟外國是在一個起跑線上,但是因為我們的原創性、超前性,我們現在敢說,中國太陽能行業的市場化比國外要早十多年,這是我們最大的優勢。
主持人:在摩托車市場,重慶力帆不僅在中國市場成為領先品牌,而且在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都能與國際品牌分庭抗禮,可以說是民族品牌的成功典范。尹總,您是如何理解“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您認為民族品牌的發辰對實現“中國創造”有何意義?
尹明善:我想先給“中國制造”和“中國創造”下一個簡明的定義,所謂“中國制造”是地域的概念,只要在中國國土范圍之內制造出來的產品都是“中國制造”,無論它的品牌、技術、利潤歸屬于誰,都叫“中國制造”;而“中國創造”是所有權的概念,是指中國控股的資本,他們擁有技術、品牌、利潤,無論是在國內生產,或者是在國外生產,比方說我們在越南辦了個越南力帆,我們占70%的股份,那個是越南制造、中國創造。
我認為“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有幾個重要的意義:增強中國技術,增強中國品牌,增強中國利益。
首先說增強中國技術:“中國制造”不可能孵化中國技術,只有“中國創造”、中國資本,才能夠真正發展自己的核心技術。像國有的奇瑞、吉利、力帆,我們創造的技術是國內的技術,我們在自主知識產權上下工夫,到今天為止已經擁有2100多項專利,去年我們專利申請數量占全國第二,僅次于深圳華為。
其次,增強中國品牌:品牌就是競爭力,品牌就是利潤,品牌就是附加值。舉個例,在中國制造的摩托車,像本田、鈴木就完全是中國制造,中國零件、中國生產,但是一貼上鈴木、本田的商標,就比不貼洋品牌多賣三百到五百元。今天我們提倡“中國創造”,創造中國自己的品牌,就是希望利潤不會被別人拿走,讓民族的品牌孵化起來。我們有一個口號:“力帆不創品牌、摩托一堆廢鐵”,奮斗了十幾年,獲得了“中國名牌”、“發動機免檢”等等榮譽,這是黨和中央對我們的肯定,也證明了“中國創造”能夠增強品牌。
再次增強中國的利益:有人這樣概括中國汽車產業的外國投資商:他們拿了30%的資本,擁有50%的股份,拿走了70%的利潤,中國的資本只能拿30%的利潤。而對OEM這種“貼牌生產”,有專家估計,外國人拿走了92%的利潤,中國最多拿到8%。我把這個現象叫做“人家吃肉、我們啃骨,人家吃米、我們吃糠”。只有“中國創造”,只有中國資本控股,大部分的利益和利潤,才可能落到我們中國的企業和老百姓的口袋里面。
主持人:于總,據了解開米是一個擁有獨特技術優勢的日化品牌,許多國際品牌也曾多次想收購開米,但最終您還是堅決豎起了國產品牌的大旗。您如何看待貼牌生產企業與自主品牌對國家發展的不同噫義?
于文:開米公司在1992年成立之初就樹立了宗旨,要發展環保化工,深入研究國際日用化學最先進的發展潮流,我們要打造中國人的品牌。在打造民族品牌方面,開米人是有骨氣的。在90年代,國際日化四大天王占領了大部分市場,市場份額達到80%以上。我們這么小的企業;要和那么大的品牌來抗衡,的確是風險很大,但是我們還是要立志做民族品牌,要打造中國人的品牌,為民族爭氣。所以我們在研發技術和推廣品牌方面下了很大的力氣。我們剛剛推出“開米洗滌王”的時候,就受到日本四個大企業的關注,他們通過檢測。認為這個產品的配方非常好。那個時候我們廠子還很小,現在我們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已經列入國家示范工程,從一個小企業成為中國名牌,產品列入科技部國家重點產品和火星計劃。我們在創業的時候,確實是在不發工資的情況下,把錢全部都投入到科研里面,這個是我們企業的精神,也是我們整個科研隊伍和精英班子共同的志向。
目前,我們在中國洗滌品市場這個行業里面,領導了三個品牌:“開米洗滌王”、“餐具蔬果洗滌劑”、開米貝芬洗手液”。雖然我們的規模很小,但是我們在國際洗滌行業和中國,洗滌行業的聲譽很高,國為我們的配方是最好的,因為這是中國人自己創造的技術。1995、1996年的時候,日本的企業就要投資開米,那個時候開米很困難,我們還是婉言拒絕了,他們很納悶。我說我們樣樣產品都是獨立配方,我相信我們在政府的支持下,企業一定能做起來,如今開米已經實現了“中國創造”,也開始實現出口,我們的沐浴露,國外廠商都要來貼牌,我們都拒絕了。我們在10年前已經制作出來最好的配方,至今世界上還沒有第二個配方跟進,而且用量很少,又省水、省電,非常符合中國的國情和世界的潮流。堅持發展“中國創造”的企業,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國家應該鼎力支持。
主持人:九芝堂是國家重點中藥企業,也是中國著名老字號,有300多年的歷史,是一家具有典型中國特色的企業。余總,您認為中國創造與中國制造又有何不同?
余克?。何覀兊目茖W技術領域和文學藝術領域,都有許多獨有的發明和創造,但是這些獨有的品牌能不能成為國際上具有競爭能力的,在市場上具有相當份額的商品,我覺得這是非常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并不是說具有獨立的知識產權。就具有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還需要我們去塑造品牌,才能獲取更大的市場份額。比方說,我們九芝堂已經有 300多年的歷史,“北有同仁堂、南有九芝堂”,我們的產品在日本1000家會員店都有銷售,在英國也有市場,但是在國際上的份額還是很小的。作為我們民族企業應該怎么考慮?我想一方面,我們要注意保護好自己的品牌,需要有一個提升自己品牌的能力,我們的品牌要跟國際接軌。中成藥有民族的特色,也有和國際接軌的一方面,怎么讓世界的消費者能夠認同。我想最主要的就是我們企業要有國際市場的觀念。如果我們僅僅覺得這是我們獨創的民族產業,僅僅滿足于國內的市場,而不去跟國際接軌,我想我們品牌的核心競爭力就是非常有限的。
主持人:對汽車行業來說,推進“中國創造”的一個重點就是發展自主品牌,吉利是中國目前少數的幾個自主汽車品牌之一,李總,您從五六年前就開始呼吁發展自主汽車品牌,能否再深入談談您的看法?
李書福:“中國創造”要從簡單的制作到聰明的創造,產生很好的經濟效益,市場要放開,才能發揮民間的智慧。很多創造性的想法、創造性的產品,在一個規規矩矩的、比較傳統的思想和經驗里面,比較難得到發揮。
一個先進的發達的國家,首先要鼓勵創造,承認風險。汽車行業是一個既傳統又先進,規模非常龐大的特殊行業。真正生產出有世界競爭力的轎車產品,需要一個過程,你不能說今天想做這個事情,明天就成,總有一個過程。所以說創造是有風險的。你不能說坐在高樓大廈里面,就沒有風險,每上一層樓都有風險,要創造就有風險。我們必須要承擔這么一個風險,然后去支持從事各種行業創造的人。只有這樣,我們這個民族、這個國家才有希望。
主持人: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喉舌,對國家政策與信息的接收與理解都相當敏銳,今天我們還請到了一位媒體的代表——中央電視臺廣經中心副主任兼廣告部主任郭振璽先生,您是如何理解中央一系列發展民族品牌、變“中國制造”為“中國創造”精神的?
郭振璽:企業家是中國寶貴的財富,品牌也是我們國家的寶貴財富。一個國家經濟強大與否,經濟總量是一個方面,能否有一些能夠立足于世界的著名國際品牌是另外一個方面。
中央現在提出來要打造“中國品牌”,打造更多的知名品牌走向世界,實際上暗含了一個夢想,那就是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浙江有很多貼牌企業,他說我現在活得也不是很好嗎,我不打造品牌也挺好。我就打了一個比方:打造品牌就好比是養兒子,可以讓你的企業成為百年老店;貼牌生產,當隱形冠軍就好比養情人,說不定哪天就跑了,你的安樂和快樂就沒有了。所以,如果我們站在這樣一個角度來看待品牌的力量,看待“中國創造”,看待中國自主知識產權和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這些深刻命題的時候,我們可能就會有更多的緊迫感,付諸更多的努力。
剛才尹總講,他們已經擁有兩千多項專利,去年就申請了一千多項,我想正因為有了這樣的企業和企業家,中國經濟在放量增長的同時,也能迅速補鈣,實現可持續的發展。作為媒體,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共同推動這方面的工作,力爭有更多的企業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今天的論壇只是一個開始,我們會持續地舉辦一系列有關這方面的討論和活動。
主持人;袁方博士也在多種場合說過,“企業如果想長期穩健地發展下去,必須重視品牌的投入和品牌的建設。”請問袁博士,您認為中國企業重視品牌建設對實現中央的“中國創造”精神有何意義?
袁方:剛才幾位代表都談到,中國制造、中國創造不光是企業的事情,更是整個國家和社會的事情。打造中國自己的品牌,既是品牌長治久安的基礎,也是國家競爭力的基礎和保證,所以必須是國家和企業共同來努力。
從企業家群體來說,從“商人”變到企業家,是一個精神上的分水嶺,就是不完全以盈利為目的,而是更多的考慮到企業本身的長治久安,企業在國家的發展及其與國家競爭力之間的關系。其實從品牌建設方面來說,我們還沒有什么核心技術、技術還不完備的肘候,通過打造中國品牌、世界品牌,能夠提升品牌和國家的競爭能力。在這個方面,我相信隨著更多的企業家意識到品牌對于企業、對于國家的重要性,一定會加大在這方面的投入,有意識地進行建設。在上世紀90年代,我們通過打品牌、打廣告,清理了很多的假冒偽劣產品,才給現在的產品留下了很多的空間。如今我們通過打品牌壯大自己,提升自己的影響力。中國的品牌能不能走向世界,不光取決于企業本身,還取決于中國國家的國力。隨著我們國家國力的強盛,不斷加大和世界的交流,我們的品牌就會很順暢地走向世界。在國內打品牌就是為將來成為世界品牌打下堅實的基礎。
主持人:薛旭教授首經研究過品牌發展與國民經濟的關系,并認為中國的名牌數量與中國的經濟總量不相適應,那么,知名品牌的發展對國民經濟到底有哪些貢獻?
薛旭:我們一直在呼吁,要推動中國自主品牌的產業和企業的發展。為什么要強調和突出這個問題,我覺得有幾個非常實際的需要:
第一,中國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中國經濟經過20年的發展已經取得了很好的基礎,人均國民財富達到了1000美元的水平,在這個基礎之上,要想進一步的發展突破,實現小康社會,進入中等發達國家,單純依靠中國制造是無法實現這個目標的。我們看到很多小的國家,往往依靠一兩個全球的品牌,就使整個國民的富裕程度有了本質性的提高。從這個角度講,中國要想進一步發展,沒有自主品牌,沒有創造高收入,高利潤的企業,中國經濟的目標是很難實現的。
第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沒有創造,就沒有企業的靈魂和核心,沒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成為一句空話。
第三,民族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需要。從宏觀角度看,品牌是民族文化的載體。我們今天了解美國,研究美國的文化,看到的很多是在美國各種不同品牌之下,所代表和散發出的一種文化。我們喝星巴克的咖啡,喝可口可樂,吃肯德基,實際上是潛移默化地接受美國這樣一種商業文化。品牌的衰敗、技術的衰敗、創造能力的衰敗,就等于文化的衰敗和民族的死亡,在這一點上我們必須給予更高的重視。從文化的角度看,我們必須有品牌和技術兩大支撐,沒有這個東西,我覺得很難生存和發展下去。
如何發展民族品牌,
如何推進“中國創造”
媒體在“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進程中的作用
主持人;大家都認為大力發展民族品牌,打追中國的世界名牌,是變“中國制造”為“中國創造”的有效途徑之一。那么,如何才能創建一個強勢品牌,發展民族品牌,推進“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進程呢?
劇錦文:首先要明確一點,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這個過程是非常復雜、非常艱巨的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面的配合。
首先從企業內部來講,就是一個如何提升自己技術創新能力的問題。要加大技術創新特別是研發方面的投入,這是創造自主品牌的一個根本前提。而從企業外部講,就是要為自己創造的產品開拓市場?,F在的市場競爭已經從價格競爭轉變為創新能力的競爭,企業必須開拓市場、打造品牌。在這個過程中,政府要為這些企業提供知識支持和良好的融資平臺、技術創新平臺和信息共享平臺。
從中介來看,包括媒體,也應該為中國的有自主創新能力的企業提供更多的支撐。這些年來,電視媒體確實做了很大的貢獻,在座各位代表的企業及其品牌的成長過程,都跟中央電視臺持續的廣告傳播有很大的關系。這個塑造品牌的過程,一方面是產品定位的過程,另一方面也是企業無形資產增加、市場份額擴大的過程。媒體和廣告在企業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轉變當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主持人:黃總,據報道2004年皇明的品牌價值飆升到了51億元,您認為打造品牌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電視媒體對一個強勢品牌的形成起到了什么作用?
黃鳴:最早我們是通過給老百姓發科普報來普及行業知識和產品知識,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我們就開始投放中央媒體。十幾年前,99%的人不熟悉太陽能熱水器和太陽能對人們生活的作用,而現在90%以上的人認知了,這一點跟中央電視臺的強勢傳播分不開。這不僅僅是傳播了一個品牌,還傳播了一個產業,傳播了一種生活方式。
打造品牌的捷徑之一就是創造一個新的產業,并拉動這個產業共同的發展,或者成為產業的形象代言人。當一個非主流的產業進入主流產業當中,產生更大的國內、國際影響的同時,進入招標段、黃金時段是正常的,眼我們的身份是相符的。與央視的結緣,對企業和產業是一個重大的轉折:這是向社會甚至向世界表明,中國太陽能產業已經進入了主流產業層面,同時可再生能源已經進入能源產業的主流層。十屆人大第一次會議我們提交了《可再生能源法》提案,兩年以后以“33號國家主席令”發布。
主持人:于總,你們是如何將開米品牌打造出來的?如何看待廣告的作用,如何看待強勢媒體對擴大廣告效果的作用?
干文:毫無疑問,在強勢媒體上投放廣告,擴大知名度和美譽度,是一條捷徑。提升品牌,一方面必須從廣告傳播入手,提升品牌知名度;另一方面,口碑宣傳也是一種廣告的形式,消費者使用以后,覺得好,他就會再次消費,形成忠實于品牌的消費行為。作為開米,我有品牌、技術的優勢,質量的優勢,如果能加上強勢媒體的廣告投放,能夠做得更好。
主持人:醫藥也是一個品牌競爭特別激烈的行業,哈藥集團、上海健特、通化藥業等知名品牌都在長期持久地投入廣告,余總,是如何看待強勢媒體的品牌傳播作用的? 作為一個者字號,九芝堂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品牌活力?
余克建:品牌的培育有一個過程,面劉激烈的市場競爭往往容易造成急功近利的心態,我覺得應該克服這種心態,要本著打造百年老店的宗旨來考慮整個品牌的建設和發展。比如說“九芝堂”1650年創立,這個字號已經有355年的歷史,從中可以提煉出很多文化,通過文化進一步地塑造品牌,通過品牌進一步增加市場份額,提升產品競爭力。作為“中國創造”的核心其實應該把中國文化充分體現出來,尤其在國際市場上,更需要讓全世界認可。通過歷史、文化和品牌的整合來增強我們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品牌的提升是一個綜合系統,廣告傳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還要從內部提升科技水平,加強企業內部管理,人才隊伍建設等等。不僅儀是企業有責任,政府同樣有責任,包括我們整個社會,我們的消費者也有責任。作為一個企業想要讓自己的品牌能夠有較快提升的話,利用強勢媒體進行傳播是非常有效的手段。九芝堂在上世紀80年代的的候,贊助了電視劇《霍元甲》,應該說開了先河,對于拉動我們的市場銷售起到非常好的促進作用。從今年開始,我們打算進一步調整我市場營銷策略,加大對廣告方面的投入,這樣不僅僅是對我們企業自身的發展會起到很大的作用,對我們打造民族品牌、實現“中國創造”的宏遠目標也會起到一定的作用。
主持人:袁方博士,您曾經發表“央視廣告投身中國經濟主戰場”的論文,能否為我們詳細闡述一下這個觀點?企業應該如何利用媒體的這種經濟影響力,來塑造強勢的品牌?
袁方:從2002年開始,中央電視臺就提出一個口號:“廣告經營要投身經濟建設主戰場”,一直把幫助企業的成長作為廣告經營工作一個必要的環節,在這方面和企業合作的空間非常大。這幾年在中央電視臺,“以小搏大”的案例非常多,像牛奶這個行業,“蒙?!边@個只有四年歷史的小企業,想與伊利競爭非常困難,但是蒙牛成功了。它通過高集中度的廣告投放策略,實現了品牌的高速成長。它還非常好地借助了中央臺對重大事件的報道資源,比如說伊拉克戰爭、非典、神五上天,借助這些事件進行營銷能使一些小企業快速起動。有品牌的媒體可以塑造企業的品牌,而且媒體平臺的高低決定了企業品牌的地位,就像剛才的皇明太陽能的黃總講,一開始就宣言我是這個國家的主流的產業,而且在這個行業里面我是領導品牌,這個宣言的作用對企業品牌的迅速成長也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據了解,中央電視臺這幾年為了落實中央發展民族品牌的精神,在節目報道與廣告服務上都做出了許多嘗試,有效推動了中國民族品牌的崛起。因此,經濟學界評論中央電視臺有一句話:見證并推動了中國經濟的成長。郭主任,您今天能否詳細介紹一下這幾年央視廣告部是如何落實黨和政府發展民族品牌的精神?為了落實中央“發展民族品牌、推進中國創造”的精神,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已經連續做了五期有關民族品牌的專題報道,中央電視臺還推出了《推進中國創造》的系列專題片;可以說是為了民族品牌的發展不遺余力。請問郭主任,中央電視臺廣告部在今年又將采取哪些措施,束繼續推動民族品牌的發展呢?
郭振璽:1月8日武夷山企業家論壇、1月18日行業領導品牌論壇、2月2日食品安全高峰論壇……我們做了很多廣告部“份外”的事情,我們創造一個平臺。讓企業家們共同探討發展之道。最近圍繞中央的“品牌中國”這樣廣個六的戰略部署,我們將會策劃更多的具體活動來推動、來傳播“品牌中國”的理念,創造一個比較良好的輿論氛圍,要在中國經濟放量增長、快速發展的時候,及時補鈣,增強企業品牌的競爭力。
實際上,“中國創造”不能僅僅理解為技術的創新和擁有技術的自主知識產權,更多的是“品牌”的內涵。品牌不但有技術層面的內涵,還有文化方面的內涵,在傳播技術的同事更要傳播一種文化。我們要創造更多的中國名牌和更多的世界名牌。
作為國家電視臺,作為一個領導型的媒體,我們更多的是投身經濟主戰場,與中國企業、中國經濟共同成長。我們為品牌的成長,做了很多事情,這也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2002年8月16號,我們第一次召開手機行業論壇,2004年我們舉辦了58場論壇。我們在很多行業扶持支持本土品牌的快速發展,像剛才談到的乳品和潤滑油;我們還促進了本土品牌基地的建立,我們到晉江等地去深入溝通、舉辦論壇,討論當地經濟如何發展,打造了晉江品牌基地、閩南品牌基地、內蒙品牌基地,還激活了上海品牌基地。從區域上、行業上,我們都做很多工作來推動中國品牌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發展,今后我們將會不斷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