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外投資 千帆競渡
跨國投資失敗的原因多種多樣,其中居于首位的原因是公司本身存在管理缺陷和漏洞。
中國企業在跨國并購中,面臨的最大環境風險就是東道國的政治風險以及法律風險。
到2003年年底,經國家批準或備案的我國境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占全球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的0.45%,境外企業資產總額1442億美元,就業人數19.5萬人(中方9.4萬人),境外企業利潤122億美元。其中,1999年~2003年的境外投資是前18年的兩倍多。這些境外企業分布在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眾多行業領域。另據中國商務部新聞辦公室2005年2月初發布的統計資料,2004年我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額為36.2億美元,到2004年底累計對外投資近370億美元。2004年,流向采礦業的對外投資占52.8%,商務服務業26.5%,制造業13.5%,批發和零售業3%,其他行業4.2%。
在對外投資中,成功與失敗的案例都有,這為準備“走出去”的企業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教訓。
海爾:“綠地投資”的先驅
海爾的發展歷程分為四個階段:1984年~1990年,內向型發展階段;1990年~1996年,出口階段;1996年~1998年,海外投資階段(在印尼等地投資);1999年以后,本土化階段(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投資、設計、生產、銷售)。
海爾“走出去”靠的是一條漸進式道路,即在逐步取得國內市場領先地位的基礎上,開始推進國際化。1990年,海爾冰箱開始出口德國和美國市場,拉開了海爾產品進入海外市場的序幕。經過九年努力,海爾的營銷國際化取得了豐碩成果:冰箱、冰柜、空調、洗衣機等出口到美國、日本、澳大利亞以及歐洲、東南亞、中東、拉美等市場,共87個國家和地區,海爾的冰箱、空調、洗衣機的生產技術也出口到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南斯拉夫和西班牙等國家,還在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馬來西亞、南斯拉夫、伊朗和美國等國投資設廠,并逐步推行海外投資的本土化,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典范。
海爾“走出去”過程中,采取了系統化的組合措施:
首先,創立世界名牌。海爾給自己制定了許多嚴格的標準,如“產品零缺陷”,“物流零距離”,“倉儲零庫存”,“用戶零煩惱”等。海爾的質量管理實現了瞬間的控制有效。在中國成為著名品牌后,海爾提出了“國門之內無名牌”的觀念,認為在開放的市場上,只有是世界的才是民族的,要想成為民族品牌,必須在國際競爭中成為世界著名品牌。海爾著手擴大其世界影響,走向世界,爭取國際權威質量認證,獲得了美國、日本、澳大利亞、俄羅斯、加拿大以及歐盟、美洲等國家和地區的多種產品認證,成為中國獲國外認證證書最多的企業。在創立世界名牌的過程中,海爾的生產、技術、質檢、環保、服務等多方面與國際接軌,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品牌價值迅速提升。這為海爾進軍海外市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其次,建立國際化的營銷網絡。海爾確立了“先難后易”的出口戰略。首先將產品打入挑剔的發達國家市場,在德國、美國獲得良好聲譽后,向西歐、日本、澳大利亞等更多的發達國家市場拓展,并以居高臨下之勢,迅速推向中東歐、拉美、中東、南非等市場。在海外銷售過程中,主要依賴外國專營經銷商設立營銷網點,并建立國際物流中心,保證對海外經銷商的產品供應,贏得了國際信譽。
第三,構建國際化技術研發網絡。海爾堅持技術研發目標國際化、技術研發課題市場化、技術研發成果商品化的原則,從一開始就引進德國的冰箱生產技術,并逐步培植自己的技術研發能力,以資本為紐帶,與國內眾多科研院所建立合作關系,形成自己的研發體系。在海外,與許多大公司、技術中心建立交流、合作、協作網,建立東京、洛杉磯、蒙特利爾、悉尼、阿姆斯特丹以及香港等信息中心;建立東京、蒙特利爾、里昂等設計分部,根據國際市場信息,跟上國際技術潮流,開發本土化的產品。
第四,建立海外生產體系。海爾堅持循序漸進的“走出去”戰略,認為產品出口是“走出去”的初級階段,企業發展到一定水平就要向技術輸出、資本輸出邁進,在海外投資設廠。1993年,海爾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設立冰箱廠,形成了設計中心在洛杉磯、營銷中心在紐約、生產中心在南卡羅來納的美國本土經營體系,并實施海外投資生產、設計、營銷等全方位的本土化,獲得了較好的效益。1996年12月,海爾在印度尼西亞設立海爾莎保羅有限公司,占51%的股份,標志著開始生產國際化。此后,海爾抓住東南亞金融危機對外投資的有利時機,加快在東南亞投資的步伐。
海爾“走出去”的主要特點是:經營范圍———海爾自己的核心產品;發展進程———從創造國內名牌、國際名牌著手,到出口,再到跨國投資,漸進性發展;對外投資方式———以“綠地投資”即新建企業為主;跨國投資效果———成功率高,發展快。
海爾“走出去”的成功,與以下因素密不可分:長期把開發國際市場作為市場營銷的戰略組成部分,跟蹤國際技術和產品信息變化,堅持高質量,以創造世界名牌為導向,根據各國用戶的不同需求不斷開發新技術、新產品,進行技術創新、產品創新,致力于推行本土化戰略,等等。
中航油:跨國經營教訓慘痛
2004年底,曾被中國企業捧為“走出去”戰略棋盤上過河尖兵的中國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其60%的股權屬于大型國有企業中國航油總公司),因總經理陳久霖在石油期權和期貨投機中判斷失誤,累積超過5.5億美元的虧損,于2004年11月30日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請破產保護。
“走出去”的企業打道回府,這絕不是首例。1982年嘉陵摩托率先走出國門,占領東南亞市場,但最終全軍覆沒;康佳集團2002年度關閉了四個海外機構,并對四個公司的長期債券性投資款項計提100%的減值準備;TCL集團在對越南投資三年后也宣告投資失敗??鐕顿Y失敗的原因多種多樣,其中居于首位的就是公司本身的管理漏洞。
中航油“折戟沉沙”,為意欲“走出去”的中國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提供了慘痛教訓:
第一,跨國經營必須要建立內控和相互制衡的風險控制機制。要想在國外站穩腳跟,就必須建立健全風險識別、監測、控制和化解機制,加強海外風險監管。國有企業在設計、制定各項管理制度時要同步考慮建立監督機制,監督的責任要到位,確保制定的制度得到有效執行。
第二,企業必須重視對現金流量的監控和審核。要加強重大投資決策的相關制度建設,特別是對從事高風險業務以及對外收購兼并和擔保等資本運營活動,要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內控制度,嚴格控制財務風險。
第三,要正確認識道德風險。在國有企業產權改革尚未完成的時候,國有資產流失到海外,與企業管理者瀆職、偷懶等敗德行為息息相關。因此,“走出去”的企業必須加強對管理者的道德風險控制。

聯想:跨國并購坎坷前行
2000年后,中國企業的跨國并購可謂風起云涌。華立收購飛利浦CDMA部門,TCL連續吞下德國施耐德電視公司、法國湯姆遜公司和阿爾卡特手機業務,京東方整合韓國現代顯示器業務,聯想收購IBM PC業務,中海油收購印尼油田和澳大利亞西北大陸架天然氣項目權益,上汽購買韓國雙龍汽車,五礦收購法國諾蘭達……通過跨國并購,一批國內著名企業躊躇滿志,真正“走出去”欲與世界同行同行。但令人遺憾的是,漸成風尚的中國企業跨國并購成功率不足60%。雖然以“跨國并購”方式對外投資能夠比“綠地投資”新建企業速度快捷,但如此之低的成功率卻也折射出許多問題。
2004年12月8日,聯想收購IBM PC業務這一事件轟動業界。然而,此次交易并不順利,而是面臨著來自美國的巨大政治風險———國家安全調查和反壟斷指責,以及并購后企業整合的困難。如果要達到并購成功,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可參閱本刊今年第1期,第4~7期“財經剪貼”———編者注)
東道國政府為了保護本國企業核心技術從而保護其核心競爭力,總是會以各種借口對國外企業對本國企業的并購加以阻撓。我國企業在跨國并購的熱浪中,必須清楚地估計到東道國可能給交易設置的政治性障礙,因為政治風險本身就是一種無法確定的成本。在進行并購之前,必須做好充分的可行性研究。從目前的一些案例來看,中國企業進行海外并購需要對國際格局、各國的貿易政策以及法律法規進行全面深入的了解。不能將跨國并購簡單地看成是一個單純的價格談判問題。其實,大型并購不是簡單的商品買賣,對談判技巧和并購環境的把握遠遠要比商品買賣復雜得多。
在聯想并購IBM案接受國家安全調查的同時,有美國議員又提出:如果IBM將PC部門售與聯想的交易得到批準,聯想很可能借此取得美國PC市場的控制權。這表明,反壟斷問題是中國企業“走出去”進行跨國并購必須正視的。
雖然聯想收購IBM PC業務本身不涉及壟斷問題,但是各國政府嚴厲禁止外國企業和產品壟斷本國市場,也早已是“國際慣例”。作為意欲進行跨國并購的中國企業,一定要對東道國的并購法律法規以及特殊政策規定進行詳盡的調研和了解。比如,關于市場集中度,美國和德國就采用了不同的測度方法。企業必須了解所投資的國家是以什么標準測定壟斷的,否則遭受了反壟斷調查還一頭霧水。并購過程中,應該聘請精通并購的法律專家跟蹤全程。如果因不了解東道國法律而使并購失敗,不僅造成并購交易損失,也會使我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形象受損。
根據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通常做法,即使企業沒有取得市場獨占地位,也沒有事實證明企業濫用了合并手段取得市場壟斷地位,但只要依據合并企業所取得的市場地位,推斷出合并可能會產生限制競爭的后果,就可以禁止合并。基于這些規定,要通過并購方式進入發達國家市場,往往需要研究準備以下資料:要證明并購并不損害競爭條件;要證明企業合并會促進生產合理化,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產品價格,增加消費者福利;要證明存在市場進入的潛在可能性。如果能夠說明該市場沒有進入障礙,或者只有很低的進入障礙,因而在潛在競爭存在的條件下,合并不可能造成其他企業進入的壁壘。
可以說,我國企業在跨國并購中,面臨的最大的環境風險就是東道國的政治風險以及法律風險,只有熟悉東道國的政治制度、民族理念,掌握東道國有關外國并購的法律,才能從容應對。
聯想并購IBM PC業務后,IBM原有的職工怎樣調配,關系到未來的發展。并購后企業的變動必然涉及職工利益,而且業務整合也會影響職工的職位,特別是關鍵崗位員工流失,會給公司發展造成不利后果。為此,聯想就要安撫IBM員工,爭取留住優秀人員。
并購企業之間往往存在密切的業務關聯,聯想與IBM也不例外,并購后就要涉及今后的業務整合、市場分工。如果并購之前沒有仔細的籌劃,就難免出現1+1<2的結果。聯想并購IBM PC業務之前做了精心的準備。
跨國并購還是兩種不同企業文化的碰撞。許多跨國并購的失敗都與企業文化沖突有關。聯想集團候選董事局主席楊元慶坦言:并購后企業文化的整合面臨巨大風險,必須花精力使整個公司的架構、隊伍越來越像一個整體,從兩個隊伍兩班人馬、兩種文化變成一個整體,發揮并購的協同效應,對公司的盈利有所貢獻。在此基礎上,還要盡快明確新公司未來的戰略方向、戰略目標。
閱讀背景
200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明確提出“實施走出去戰略”后,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國門,對外投資、對外承包工程、對外勞務合作迅速發展,中國企業的身影出現在世界各地,多種形式的境外經濟合作取得長足進展。在實施“走出去”戰略的過程中,既有政府推動,也有企業的艱苦探索;既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敗的教訓。
實施“走出去”戰略后,我國境外投資逐步擴大,已擁有一批具備一定技術經濟實力、熟悉國際化經營管理和適應國際市場激烈競爭需要的企業,在“走出去”方面積累了寶貴經驗,總體上呈現出以下特點:
首先,我國對外投資的地區和行業分布廣泛,增加較快,但投資規模仍較小。
其次,資源開發成為對外投資熱點。我國對外投資領域涉及油氣開發、礦產開發、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加工制造、商貿旅游、農林牧漁、交通運輸、勞務輸出、醫療衛生和中介服務等方面,項目運作良好,經濟效益逐步顯現。其中,境外資源開發成為投資熱點,油氣、緊缺礦產、木材等境外資源開發合作開始取得成效,帶資承包有新的進展。
再次,投資方式多樣化,層次逐漸提高。對外投資由最初的貨幣投資、實物投資向跨國并購等方式擴展,并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采取入股和股權置換等方式投資。企業到境外收購銷售網絡、許可證、技術專利、建立研發中心和工業園區的做法明顯增多。
最后,對外承包工程大型項目增加,勞務合作穩步發展。通過對外承包工程帶動了勞務輸出,此外,派到境外企業的工作人員、按供求雙方簽訂勞務合作合同派出勞務人員也不斷增加。
當然,我國企業還處于“走出去”的起步階段,需要政府在金融、財稅、外匯、對外關系等多方面給予支持,建立和完善政策促進體系,并加快立法進程,建立和完善制度保障體系、監管和調控體系以及市場服務體系,推動“走出去”戰略順利實施。

對外承包工程大顯身手
近年來,我國建筑承包行業走出國門,在海外承包工程市場上擁有了良好聲譽和業績。中國海外工程總公司、中國土木工程集團公司、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葛洲壩集團、中國水利電力總公司等一批大型海外工程承包公司迅速成長起來,并積累了豐富的海外經驗。據中國商務部統計,2004年我國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174.7億美元;到2004年底對外承包工程累計完成營業額1140.3億美元,合同額達1562.9億美元。
中國葛洲壩水利水電工程集團公司(以下簡稱葛洲壩集團)是2004年首次登入“全球最大225家國際承包商”排行榜的中國企業之一。在管理型、多元化、現代化、國際化的“一型三化”發展戰略指導下,葛洲壩集團“走出去”的步伐明顯加快,其對外承包工程項目取得了良好的信譽和收益。自1995年以來,已先后獨立承建尼泊爾波迪科西水電站、老撾北方四省供水及衛生工程和泰國曼谷第六水廠馬哈沙瓦特輸水泵站工程等。其中老撾北方四省供水工程已按期竣工,并被亞行評為優質工程。2000年又在老撾、伊朗等國簽訂供水、水電站、公路等多項合同。2001年,在老撾烏都木塞、巴塞、南塔等三個供水工程、伊朗莫拉薩德拉水電站土建工程和老撾國家二號公路工程等一批項目中中標。2003年,又簽約了目前中國公司在科威特承包的最大金額的供水項目科威特蘇比亞配水工程。葛洲壩集團的足跡已經遍及南亞、東南亞、中亞、中東、非洲、美洲等地區。
葛洲壩集團在對外承包工程中屢戰屢勝,得益于它自己多年來在國內工程項目承包市場中積累起來的技術優勢和管理優勢,有針對性地揚長避短,完整的規劃和統一實施的策略,以及在市場定位和項目管理上的經驗。
“邊緣滲透市場戰略”
具備對外承包工程能力的國內承包商,必須重視國際投資中的市場區位選擇。葛洲壩集團在開展對外承包工程業務之初,把市場重點放在周邊國家,將泰國、老撾和尼泊爾作為重中之重,集中力量開拓市場。資金技術實力逐漸雄厚以后,集團又提出了“立足南亞、東南亞,進入非洲和中東、逐步涉足拉美”的市場目標,要充分發揮在建項目的輻射作用,鞏固現有市場,同時根據市場細分,進一步開拓有水電開發潛力的市場。
亞太市場 亞太地區經濟發展并不平衡,但作為世界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仍將繼續成為世界最有活力的工程承包市場。特別是日本、韓國經濟形勢好轉,東南亞國家經濟恢復,以及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對這些地區的資金扶持,都將使亞太地區成為吸引國際承包商的一個興奮點。葛洲壩集團注重研究這一地區工程承包市場的不同特點,依賴地緣優勢和人文優勢,分別采取不同的競爭策略。
中東市場 中東國家石油美元基礎雄厚,在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中,將加快油田開發、輸油輸氣管道的鋪設、石油精煉以及石油化工的深加工項目的維修改造等,中東地區將迎來一個新的經濟發展期。另外,隨著伊拉克重建工作的開始,將會使該地區再現工程建設的高潮。而這些地區本地的承包商技術水平和工程管理水平都有待提高,這就給我國承包商提供了契機。但是,政局不穩、連年戰爭也使海灣各國的工程承包市場變動不居。葛洲壩集團在中東市場承包工程中把政治風險評估放在第一位,高度尊重民族宗教習慣,只選擇那些與我國存在良好政治外交關系的國家作為對外工程承包的目標市場。
非洲和拉美市場 非洲工程項目主要集中在交通、電力和供水上,且有很多國際金融機構提供貸款和援助。其投資區位主要集中在南非的留尼旺,北非的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埃及和西非的尼日利亞。但是,投資非洲的風險也很大。政局不穩是這一地區經濟發展的一大障礙,只有經過深入透徹的可行性分析后才能謹慎進入。在拉美地區,在石油、天然氣的開發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具有較多的合作機會,但距離和成本問題是我國企業必須重點考慮的問題。
歐美市場 西歐建筑市場雖然有很大的投資機會,但是存在較大的市場準入障礙。北美市場對工程的技術水平要求很高,雖不存在高市場進入壁壘,但是對我國承包商來說確有技術障礙。依葛洲壩集團的研究,我國承包商可以考慮主攻以東方古典建筑為特色的中小型建筑項目,發揮競爭優勢,戰略性入駐。
以質取勝
國際工程承包非常復雜,合同主體和適用法律多國性、貨幣幣種多樣性、建設周期長期性、施工手續繁瑣性等,都對所承包工程的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葛洲壩集團深知質量對于工程承包行業的重要性,完善了海外工程項目經營管理決策機制、項目經理責任考核機制,以及人力、資金、設備等資源配置過程監控機制,并嚴格按照這些制度加強在建項目的合同和成本、質量與安全、文明施工等方面的監控和管理,以提高工程建設質量。
以人為本
對外工程承包涉及許多國家的法律和大量不成文的“國際慣例”、工程發包方式的變化以及高新技術在工程承包中的使用,這些都要求承包公司必須具有充足的懂技術、會外語、熟悉相關法律、精通國際商務同時善于管理的復合型人才,有一支業務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外經人才隊伍。葛洲壩集團曾因人才短缺,尤其是項目經理和高級技術、商務管理人員匱乏而在對外工程承包中遭受挫折。后來,企業加大投入,采取送出去培養、請進來培訓、實踐中輪崗鍛煉等多種方式培養人才;采取公開招聘、競爭上崗、優勝劣汰的機制選拔人才;以“事業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來穩定和留住人才。培養和儲備人才是其成功開展對外工程承包的關鍵。

對外勞務合作迎來快速發展期
據中國商務部統計,截至2003年底,我國對外勞務合作合同額累計326億美元,累計完成營業額271億美元,外派勞務累計超過294萬人次。2004年,派出各類勞務人員24.8萬人,年末在外各類勞務人員總數為53.5萬人,分布在餐飲、衛生、建筑、紡織、家電、機電、化工、制藥等眾多行業,遍布中東、東南亞、拉美、澳大利亞、美歐等地。對外勞務合作為開展國際經濟技術合作、開發海外資源、緩解國內就業壓力、增加出口創匯、傳播中華文明、增進友誼等做出了重要貢獻。
國際勞工組織(ILO)在2004年國際勞工大會的報告中指出,目前活躍在各國的外籍勞工達8090萬,并逐年增長。而中國合法境外流動就業人口總量53.5萬人,尚不足國際市場份額的1%。對外勞務合作潛力巨大。
目前,經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批準的境外就業中介公司已有360多家,商務部監管的勞務合作機構有2000多家。兩套管理模式不同:商務部監管的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商會管轄的中介公司,在勞務項目開始談的時候就介入,負責全程“一條龍”管理和服務,對于協會會員公司管理嚴格,限制高收費;而勞動部下轄的公司屬中介性質,進入門檻低。海外勞務中介機構中,有相當一部分同時拿到了兩家的經營許可證。
進一步規范對外勞務合作管理體制,打擊非法勞務輸出,將有利于推動對外勞務合作事業的發展。
市場相對集中
目前我國對外勞務合作市場主要集中在制造業、交通運輸業、建筑業和醫療服務業,重點分布在日本、韓國、新加坡、以色列、約旦、俄羅斯等國。
制造業一直是我國勞務輸出的主要領域,占據著我國對外勞務市場的半壁江山。由于制造業勞動強度大、待遇相對低,發達國家制造業工人短缺嚴重。而一些新興工業化國家,最近幾年也由于經濟快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制造業也出現了勞動力短缺問題。我國的制造業技工工資低、工藝水平高,深受海外青睞。
交通運輸業的勞務輸出以海員為主。我國近年年均外派海員3.3萬人次,外派高級船員的比例正逐年增加。目前,我國持證的遠洋高級海員約3萬多人,我國海員的素質及培訓發證體系正得到國際海事組織及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可,在海員勞務輸出領域將有較大的市場空間。
建筑業勞務輸出量逐年增加。我國對外建筑勞務量已超過勞務輸出總量的1/5。雖然9.11事件后全球經濟遭受打擊,建筑業的投資呈整體下降趨勢,但發達國家、中東產油國及新興工業化國家對建筑專業人才仍有一定的需求。我國的建筑專業人才因為技術好、工作效率高等因素,在全球勞務市場上具有一定的競爭力。
發達國家醫護人員嚴重短缺,特別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對醫護勞務的需求正快速增加。我國的醫護人員資源豐富,供應潛力很大。
從國別市場看,新加坡是中國最大的海外勞務市場之一,目前有十多萬名中國勞務人員在新務工,主要從事建筑業、電子加工、制造業和護理業。
日本也是我國傳統的海外勞務市場,近年來有迅速增長之勢。在日本的中國勞務人員從事的行業較廣,包括機械制造、紡織加工、IT業以及食品和水產加工業,其中又以后兩類工人居多。據承包商會中日研修生協力機構統計,近幾年我國輸日研修務工人數穩定在年均2萬~3萬人。
向韓國輸出的勞務人員,業務集中在制造業、漁業和建筑三個領域。
以色列經濟發達,勞動力短缺,對建筑、農業及家庭護理等行業外籍勞務的需求比較穩定。但近來由于以政府實施了鼓勵雇用本國工人、限制外籍勞務的政策,外國勞務人數逐漸縮小。
約旦是我國在中東地區開發的新興勞務合作市場。截至2004年底,我國在約勞務人員超過8000人,90%以上是服裝、成衣加工業的熟練工人。我國外派約旦勞務占當地外籍制衣工人的75%,中國工人技術好,工作效率高,受到當地及外商投資企業的歡迎。
提高勞務人員競爭力
技術限制和區域限制是中國擴大勞務輸出的兩大難題。
在發達國家,受教育程度高的專業人才普遍受歡迎。歐洲、澳大利亞、美國和加拿大等都制定了專門政策,吸引高級專業人士來本國就業,如給予“優先配額”、加快就業審批手續、提供長期居留權、為其配偶提供就業許可等;而各國對技術和專業水平不高的初級工人限制逐漸增多。
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商會的調查結果顯示,有75.8%的受調查者認為,東道國外籍勞工政策限制是對外勞務合作行業發展的最大限制因素,其他制約因素是勞務人員的外語水平和技術能力(53.4%)。
加強政府間的溝通,根據不同國家的具體需求尋找適宜的勞動力輸出方向,并為勞務輸入國培訓特色勞動力,提高勞動者素質,進一步疏通合法的海外勞務輸出渠道,中國的對外勞務合作必然迎來快速發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