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探索(DISCOVERY)亞洲頻道自1994年開播以來,已經擁有多達650萬的觀眾,作為一家私人創辦的媒體公司,美國DCI公司憑借其引人入勝的節目題材和精良的制作贏得了155個國家和地區的觀眾認可,得到了成功的運作。
一、故事性
故事性和巧妙的懸念設置是作品吸引觀眾的主要元素。紀錄片的真實性特征使其與一般的影視藝術作品有質的區別,再加上選題的典型性和獨特性,其故事性就更易于為觀眾所接受和認同。
《探索》節目按內容可以分為不同的系列,其中神秘懸疑系列和歷史人物系列在故事性上尤為見長。作品對于故事情節的描寫細致到每一個細節都環環相扣……欣賞這樣的作品,觀眾如身臨其境,親身感受故事的真實性。如果“給讀者創造出一個將日常生活變得極其驚心動魄的境界”是作家的重要職責之一,那么《探索》也可以宣稱:日常生活本身便是一個驚心動魄的境界。而《探索》對于歷史人物的敘述卻是通過演員的現場表演來重現歷史的,講述的故事貼近生活內涵。對于這種題材的紀錄片,我們制作時更多的是采用資料與采訪剪接的編輯手法。當然,前者的方法需要人力、物力的大投入,是資源的重新整合,而后者則比較節約成本。相比之下,兩者的利弊得失各有千秋。
二、知識性
《探索》在中國的主要收視群是受過高等教育的觀眾,因為它在娛樂中融入了大量知識。紀錄片是一種紀實性與藝術性相結合的再現藝術。今天,在知識經濟大潮的推進中,日益加快的生活節奏逼迫著人的行為,人對于藝術的欣賞賦予藝術大眾化的內涵,大眾文化的崛起要求藝術不能僅僅是少數人能夠看懂的“后現代”或者“先鋒”,藝術更需要關注普通觀眾的需求,知識性成為驅動觀眾接受藝術的一個因素,也成為驅動藝術走向大眾并被真正認可的一種渠道。從這個意義上說,答疑解惑,提升觀眾的知識水平應是紀錄片內容的重要部分。
《探索》節目的知識性是我們做紀錄片值得借鑒的重要因素。如《大白鯊》是一組以環保為主題,呼喚人類保護鯊魚,維持生態平衡的紀錄片,片子并非單純的說教,而是用大量的事實、數據和評論表現主旨的。專家采用實驗的形式,安排不同游姿的機器潛水員,結果用腿拍打水面保持一定速度前進的機器人沒有遭到大白鯊的攻擊,而靜止于水中的機器人卻被大白鯊咬爛了一只手臂。曾經受到過大白鯊攻擊的沖浪者、捕獵者告訴觀眾,他們中的大部分在受到大白鯊的攻擊后都能虎口脫險,因為大白鯊常常會在發現他們不是獵物時舍棄他們。大白鯊的主要食物是海獺和海獅,到目前為止,全世界可以統計的受到大白鯊攻擊的人數只有20個。科學家對鯊魚出沒的海深、海溫和習性等進行觀察和分析,發現它們在溫度低于自己體溫20℃的環境中還能保持恒溫,像這樣的研究成果可以為觀眾提供資料參考,以避免大白鯊的攻擊。作品克服了拍攝困難,向觀眾澄清了媒體對于大白鯊誤導性的宣傳,最后又以亞洲地區尤其是香港大量捕殺鯊魚,割取魚翅然后丟棄整條魚的行為為話題,疾呼保護這種瀕危動物,整個片子近兩個小時,而其中的大部分鏡頭都在向觀眾展示著未知的領域,懷著對神秘世界而產生的對知識的渴望,觀眾看完片子,享受了無與倫比的視覺沖擊,吸收了科普知識,對環保主題有了更深切的體悟與共鳴。
目前中國的紀錄片本身質量不高。許多作品在題材上、語言上、結構上和風格上都存在相似或雷同的現象。由于對紀實和紀錄片理解上的過于自我約束,多數的紀錄片創作者幾乎沒有了創作的激情。創作者腦子里充滿固定的觀念模式:做紀錄片時,不能這樣、不能那樣。從最早命題作文式的紀錄片,到近年來制作者們關注的邊緣化問題,風格上普遍遵循自然主義和寫實風格,其實可以關注的視角和選擇的手段還有很多很多。如果在這方面能有所更新,知識性也就很容易融入到片子中。生物科技是21世紀人類探索生命奧秘的鑰匙,天體物理是人們從孩童時代一直在疑惑和詢問的問題,自然生態是當今全球日益關注的焦點。這些知識可以成為紀錄片拍攝的首選。知識性如果能與制作精良的畫面配合,加上充滿懸念的故事化情節,相信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市場化
紀錄片節目制作在考慮社會效益的同時,也要兼顧經濟效益,因為這是最直接的制作動力。《探索》節目自開播以來,已在全世界擁有155個國家的觀眾,同時用33種語言播放。豐厚的經濟效益使其有可能用雄厚的經濟實力整合最優秀的資源。DISCOVERY留給觀眾最深刻的印象是其專業性。雄厚的實力加上完善的分工才會有專業的技術。DISCOVERY的記者和攝影師專事某一題材的制作,有的攝影師常常是這方面的專家,他在這方面高度的專業性是不可替代的。拍人物有拍人物的攝像、拍動物有拍動物的攝像,在拍動物上又分專門拍猴子的、專門拍鯊魚的。就像《大白鯊》里講述的,到目前為止沒有人能夠近距離研究大白鯊的生殖規律,而知道什么樣的大白鯊何時在什么海域以什么為誘餌出現,并且拍攝到他擒獲獵物的鏡頭,恐怕整個美國,甚至在世界范圍內就只有那么幾個幾十年研究大白鯊的水底攝像師能夠做到。可以想像,由這樣的專家利用尖端的設備制作出來的作品水平自然是外行難以企及的。規模出效益,DISCOVERY的效益也是外人難以企及的。
中國最早將紀錄片欄目化運作的上海電視臺紀實頻道總編應啟明指出,中國紀錄片的發展有一個矛盾現象:一方面隨著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受眾的文化需求提高,發達地區相繼成立紀錄片頻道:上海、深圳、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等;但另一方面,綜合頻道紀錄片欄目因為收視率不高,投入與產出嚴重不平衡而日漸萎縮或退出黃金時段。這說明,中國的紀錄片還不能適應市場,還沒有找到盈利的模式。
市場化也就是大眾化,制作紀錄片要關心好看不好看,重視收視率,這是一個思維轉變,它給創作者、創作方式、創作觀念都提出了變革的要求。首先要擯棄個性至上、漠視收視對象的觀念,要真誠地用心琢磨觀眾喜歡什么樣的紀錄片。從這個意義上講,現在提高紀錄片的質量和水平不僅是一個提高拍攝技巧等基本功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對觀眾的心理和受眾的習慣進行研究和理解,借用其他門類藝術創作的一切有效的規律和法則來豐富紀錄片創作的問題,這樣才能扭轉目前紀錄片創作過于個性化、沙龍化的做法,使紀錄片在中國影視市場、影視業占有應得地位,成為影響社會進步、影響人們思想觀念和生存生活方式的重要藝術門類。
其次,在創作上更需要類型。因為沒有類型就沒有規模,沒有規模就沒有市場。國外成功的紀錄片頻道的運作充分說明,要成功就要走規模化、市場化路子,把個性化轉化成類型。比如,一部片子,你也許辨別不出這是哪個導演做的,但是一定能夠區分它是DISCOVERY的,還是GEOGRAPHY的。而我們國內,好的作品還只是停留在對導演的區分階段,完全是一種個性化的區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通過對《探索》的分析,對我們今后紀錄片的創作有一定的啟示。
(作者單位:河南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