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屆河南新聞獎(報紙系統)眾多參評作品特別是獲獎作品見證著一個道理:新聞的魅力在貼近。本屆參評作品不乏精品,不少來自基層報刊的飽含民情民意的佳作,給人以難得的深刻啟迪。
一、平民視角——風景這邊獨好
近年來新聞宣傳的實踐說明,“三貼近”貴在平民視角,即用平民情感關注、處理社會生活中的新聞素材。2004年是紅旗渠通水40周年,如何反映這一重要事件?新華社記者抓住在全國進行的紅旗渠精神巡回展中的“鐵錘、提燈、小推車”,撰寫了《40年前的鐵錘,何以感動京滬穗》的報道(一等獎),讓這些在現代都市已難得一見的物件,引發人們認真地思考當今中國特別是發達地區還要不要艱苦創業。這樣重大的主題,卻用一種普通的勞動工具作為切入點,使讀者感到深刻、親切,容易接受;反映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作品《專業黨小組寶豐農村顯身手》(一等獎)、《兩票制震蕩社旗農村》(二等獎)等,則顯示出新聞用平民視角反映重大主題而產生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信訪問題一直是社會不和諧的一個重要方面,如何報道,難度不小。消息《疑難信訪案,書記省長也分包——河南近四萬干部爭案下訪,把大批上訪積案解決在基層》(一等獎),用平民視角觀察問題,體現了追求社會和諧的精神;而消息《鄭州市北下街20家低保戶主動退保》(一等獎)則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人民群眾在生活改善之后,不忘國家建設,主動為政府分憂的主人翁精神。和諧是雙方的,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不能構建真正的和諧,尤其是在“官”與民、強勢群體與弱勢群體之間更應如此。
此外,平民視角還容易使作品真實地反映我們的民族精神。中美關系是一個復雜而敏感的問題,地方媒體在新聞宣傳中一般很少涉及。消息《洛陽女孩兒感動克里》(一等獎)報道了一個真實的故事:洛陽一名高中女生陳碩2004年年初在出國期間與當時美國國會議員克里不期而遇,并進行了交談。從中國人孝敬父母到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陳碩積極宣傳中國文化,克里深有感觸。半年后,陳碩得知克里作為民主黨候選人參加總統競選,即給他發了一封電子郵件,回憶當初的會面,祝愿他當選,并揭露臺灣當局堅持“臺獨”的真面目。一天后克里復信,告訴陳碩他的競選工作情況,回顧初見時的談話,贊嘆中國學生強烈的責任感,表示理解中國人民的民族感情,表明自己堅持“一個中國”立場,并稱如果當選,將為臺海局勢的穩定作出最大努力。一個普通學生和一位總統候選人,討論一個嚴肅的政治話題,讓世人感到親切、真實。
二、開掘要深——柳暗花明又一“景”
魯迅在談到文藝創作時曾說:“選材要嚴,開掘要深。”這個精辟論斷對新聞宣傳尤為重要。從某種意義上說,好新聞是開掘出來的。特別是當一種報道方法成為模式之后,就會使人陷入山窮水盡的困境。此時,如果堅持開掘到精彩處,就會使人眼睛一亮,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景”。眾多作品的成功就在于開掘,深深地開掘。
重要新聞因其本身就很重要,是否還要開掘?言論《農業稅免征后農村工業需要大發展》(一等獎)進行了有益探索。2004年年底,當我省宣布“從2005年起,全省免征農業稅”的決定后,就在眾多媒體搶抓這一重要新聞時,這篇言論的作者卻超前思考:免征農業稅必將給基層財政收入帶來新的困難,解決辦法之一就是大力發展工業。作品以其前瞻性思考使之成為同類報道中的亮點。
老話題新聞如何突破?一些作品開掘出了新意:黨的作風建設是個老話題,特別是會議報道已成老大難問題,其中領導的出席、排名、講話最難處理。消息《沒有一位省領導出席會議》(一等獎)及時抓住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一般性工作會議省領導一律不參加的決定,用改革的精神報道會議改革,是一次難得的突破;消息《一村戶口,一半錯了》(一等獎)針對一鄉鎮派出所在戶口登記中出現的男孩變女娃、中年變小兒、憑空添媳婦的大量差錯,經過深入采訪,用大量無可爭辯的事實,配以簡單但極有說服力的數字對比的標題,真實、形象、深刻地揭露了在一些國家工作人員中存在的嚴重的不負責任的現象;刊登在《新聞愛好者》雜志上的言論《為一句話發重要改稿“感言”》(一等獎)是作者就新華社為改一個標點符號兩次發出有關重要改稿電訊一事撰寫的言論。文章從詳細論述將一個句號改為逗號的重要性,提出新聞工作無小事的觀點,對當前存在的包括新聞戰線在內的浮躁之風是一個很好的警示。
經常性報道如何報出新亮點?一些作品進行了有益嘗試:宣傳河南形象,為構建和諧中原,實現中原崛起營造良好環境,是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決策。在這類經常性報道的作品中,出現了不少新亮點。消息《安彩集團躍居世界同行老大》(一等獎)、言論《正確認識河南省情,奮力實現中原崛起》(特別獎)、通訊《走進伊拉克》(一等獎)等一批作品從正面宣傳了河南。而通訊《流淚的豫花面粉》(一等獎)則通過對我省名牌產品“豫花”面粉在湖北蒙冤而又洗冤正名的報道,從另一個側面宣傳了河南形象。這種用不同內容、不同表現形式,從不同角度報道宣傳河南的作品,使人感到真實、全面、有說服力,避開了讓人生厭的單純說教,避免了“王婆賣瓜,自賣自夸”之嫌,效果良好。
三、關注“普通”——風景不盡在高端
近年來,媒體出現了一種“高端新聞”,通過對一些高端人物、高層論壇的報道,實現高端互動,使新聞大氣、高遠、莊重,成為新聞宣傳中的一大閃光點。但是,新聞宣傳的本質是典型宣傳,特別是對來自實際生活中的各種典型的宣傳。本屆參評作品特別是獲獎作品著眼于社會實際,深入到生活底層,以特有的情感關注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讓人感到這些典型人物就在身邊,可親可敬、可學可頌。通訊《礦井里走出來的院士》(一等獎)寫一位大學畢業生從采煤工干起,通過學習、實踐,成長為中國工程院唯一的來自礦井的院士;消息《科級干部李坤退休返鄉當村民組長》(一等獎)報道一位退休干部用余熱發光、帶領鄉親致富的感人事跡;通訊《敢向世界級大師挑戰的女性》(一等獎)報道了鄭州大學教授童麗萍敢于向世界著名建筑規劃設計單位提出疑問,促使他們修改原設計方案,為政府節約近1億元建設投資的動人事跡,等等。這些普通勞動者的人生價值觀代表著新時期勞動人民的精神境界和人生追求,他們的風采是新型勞動者嶄新風貌的濃縮。先進源于普通,偉大來自平凡。大力宣傳實際生活中的普通典型,不僅有利于增強新聞的貼近性,而且會反復見證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卑賤者最聰明這一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仍然是正確的。
典型最富有個性特征。從本質上說,宣傳典型人物即是通過張揚人物個性,揭示他們充滿真、善、美的豐滿人性,以彰顯其先進性。如果說報道幾名服刑人員歷經一年多,先后查閱近千萬字資料,編著被專家看好的《民營經濟與民營企業管理》一書的通訊《來自大墻內的經濟學專著》(一等獎)反映了人性的回歸,那么,消息《洛陽“民工隊”升格“正規軍”》(一等獎)、消息《江岸車輛段“首席”工人“閃亮登場”》(一等獎)、消息《技術型務工農民走出大別山》(二等獎)等作品,則反映了人性的提升,而通訊《從打工妹到省勞模》(二等獎)就更是凸顯了人性的光芒和人格的魅力。這樣的先進典型對讀者心靈產生的作用是撞擊、震撼,這樣的貼近是心靈的貼近、理性的貼近,是形體的零距離無法達到的。
毋庸諱言,眾多精品佳作固然給人以理性的啟迪和美的享受,但參評作品存在的問題也不能不讓人冷靜思考。這些問題不解決,將直接影響河南報紙的宣傳水平和事業的健康發展。
首先,輿論導向仍然是我們需要牢牢把握的問題。參評作品大都是從黨報、專業報、企業報、期刊和高校校報中選送來的,但少數作品仍存在一定的導向問題。比如,追求新聞的鮮活,不等于無原則的獵奇;追求新聞的獨特,不等于去抓那些毫無代表性的怪異;追求新聞的通俗,不等于表現毫無品格的低俗、媚俗。又比如,思維方法的偏頗也會引發導向問題。任何事情都有特定的環境和條件,生搬硬套,張冠李戴,難免要出問題。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度”,超過了,就會像真理再往前跨越半步一樣,便成謬誤。再比如新聞的真實性問題。局部的真實不等于全局的真實,微觀的真實不等于宏觀的真實。處理此類問題稍有不慎,就會鑄成大錯。還有,導向是多方面的,有政治導向、政策導向,還有經濟導向、社會導向、生活導向等。如果在注意政治導向的同時,不顧及其他方面的導向,照樣會出問題。新聞宣傳中的任何事情都馬虎不得。
其次是觀念陳舊,思維滯后,表現手法老套。精品是綜合因素的結晶,任何主題的瑣小、認識的偏頗、邏輯的混亂、語言的失準、制作的粗劣,都會成為作品的瑕疵,影響作品的質量。“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但有了好米卻做不成好飯,那是十分可惜的。還有選送程序問題,是每年都反復強調而年年都出差錯的老問題。不按要求報送作品,不按類別投檔的事情時有發生。說到底,這是一個認真與否的問題。細節既然決定成敗,那我們就應當認真地從細節做起。
(作者為河南人民廣播電臺高級編輯,本屆評委會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