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2004年3月,果農袁某從一化肥經銷處購得果樹專用復合肥150公斤,并按照說明書的要求撒施到果園里。同年7月,果園里施過肥的100余棵蘋果樹和杏樹的樹干開始流油,并逐漸爛根死亡。為討回公道,袁某來到公證處,申請辦理保全證據公證。公證處受理后,派人到現場進行了清點拍照,制作了現場勘驗筆錄,并對以后可能滅失的受害果樹證據進行了取樣封存,出具了保全證據公證書。袁某據此向法院提起索賠訴訟。法院最終判決化肥經銷處賠償袁某各項損失費6萬元。
【案例二】新婚夫婦孫先生、習女士到某婚紗攝影樓拍完結婚照后,攝影樓未經孫某夫婦同意,便將他們的照片陳列在櫥窗內以招徠顧客。小兩口得知后,要求攝影樓停止該侵犯肖像權的行為,被對方負責人拒絕。孫某遂向法院起訴,要求該攝影樓停止侵害,并賠償精神損失2000元。攝影樓在得知孫某起訴后,悄悄撤下了他倆的照片,換上了一張山水照片。在法庭上,被告否認曾利用過孫某夫婦的照片。孫某最后因舉證不力而敗訴。
點評:官司勝敗的關鍵在證據。案例一中,袁某通過及時申辦保全證據公證維護了自己的合法權益;案例二中,孫某夫婦則因忽視關鍵證據的保全公證而導致了敗訴的結果。保全證據是指司法機關對于日后可能丟失或難以取得的證據,依法進行事先的收存和固定,以保持該證據的真實性和證明力的措施。日常生活中,因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有些證據經過一段時間后可能會滅失、變形或被破壞,因而失去證明力,如病重的證人可能死亡,瓜果等物品可能腐爛、變質,書證可能被丟失和篡改等。為保持證據的證明力,法律確立了證據保全制度。這一制度分為兩種:一種是訴訟保全,由人民法院按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進行;另一種是訴訟前的證據保全,由公證機關按照《公證暫行條例》的有關規定負責完成。所謂保全證據公證,是指在訴訟開始之前,公證機關根據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申請,對與申請人權益有關的、日后可能滅失或難以提取的證據加以驗證提取,以保持它的真實性和證明力的活動。保全證據公證的對象包括:1.證人證言,即了解事實真相的人在公證員面前所做的陳述。如公民病危或要長期出國時,在公證員面前講述其所知道的有關事實,由公證員記錄并保存下來。2.書證、物證,即能夠證明事實真相的文字資料和物質資料。3.視聽資料,即能證明事實真相的照片、錄音錄像、電子郵件、手機短信等。4.現場情況,如空難、自然災害等意外事件的現場情況,財產毀損的現場,交付財物的事實,房屋拆遷等。保全證據由申請人住所地或事實發生地的公證處管轄。申請人應提供下列資料:1.申請人身份證件,法人申請的應提供法人資格證明和法定代表人的身份證件;2.需要保全的證據的有關情況;3.保全的證據與申請人在法律上有關聯的材料,保全證據的目的和用途;4.該證據可能滅失或不易保存的證明。(山東 劉其讓 張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