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營銷模式?直白地說,當一種成功的市場運作手段或策略得到大面積推廣時,這種運作手段和策略就成為了一種模式。因此,營銷模式必須具備兩個前提:第一,它在局部曾經成功;第二,它適合大面積推廣。
模式有大有小。小到鋪貨模式、終端導購模式、促銷模式、定價模式、廣告模式、新品推廣模式;中到區域市場運作模式、業務員管理模式、根據地市場運作模式;大到新業務拓展模式、多元化發展模式、企業整體運作模式。只要是成功的并且能夠推廣的做法,都可以總結出模式。
找到成功的模式,企業發展就進入了快車道。
華龍和白象成功發現了農村市場運作模式,而康師傅和統一至今沒找到。因此,盡管后兩者的實力大得多,但前兩者卻占據了農村主流市場。
娃哈哈發現了通路“最后一公里的利潤分配”的重要價值,并據此建立起“聯銷體”營銷模式,才能在人們認為不可能成功的可樂領域取得成功,并把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排除在農村市場之外。
海爾發現了“服務營銷”模式,才得以在原本沒有核心競爭力和產品差異化的情況下,找到了營銷競爭力。
模式是企業走向成功的捷徑,沒有找到有效模式的企業,難以快速做大,或者說做不大。
成長需要模式
如果企業沒有一套基本模式,所有業務員都在市場上“摸著石頭過河”,很多業務員就要“掉到河里”。
為什么很多企業的好市場呈“孤島”狀,在全國零零散散地就那么幾個好市場?就是因為“過了河”的市場是少數,而“掉進河里”的市場一大片。優秀企業則是找到了一個能夠普遍成功的模式全面開花,于是要么成為區域強勢品牌,要么成為全國強勢品牌。
在一些“總也做不大”的企業,我們發現“營銷英雄”輩出,“銷售狀元”、“金牌業務員”一大堆,但企業就是做不大,以致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一個營銷英雄輩出的企業是注定要完蛋的。那些真正成功的企業往往“營銷高手”并不多,但卻能讓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業績,憑什么——并非全靠個人能力,而是靠模式和平臺。
真正的營銷高手不是“抓住老鼠就是好貓”式的業務員,而是能夠“總結抓老鼠的經驗教訓,并教會更多的貓抓老鼠”式的業務員。當把“抓老鼠”的經驗教訓總結出來并推廣開時,模式就形成了。
模式的價值在于:當一種成功的做法得到推廣并分享時,企業就擁有了無數經驗,當一種教訓得到廣泛吸取時,企業就只犯一種錯誤。
模式的價值還在于:普通人也能夠模仿。
正因為如此,我們在優秀企業看到的情況是:流程多、規范多、標準手冊多。不論企業是否把這些流程、規范、標準手冊叫做模式,這都是成功做法的制度化推廣,甚至是強制推廣,都應該被視作模式。在一家知名企業,我們發現總部早已把營銷指揮權交給區域事業部,而總部人員的任務是“編書”:到一線發現成功的經驗,然后編成“標準手冊”和“營銷規范”,再發給一線人員推廣。
模式是企業的戰略還是戰術?“定位論”大師特勞特曾經提出一個革命性的觀點:戰術支配戰略。一種成功的做法是戰術,而當一種戰術成為“一致性的營銷方向”時,它就成為了戰略。模式恰恰就是通過推廣成功的戰術,把局部經驗變成一致性的營銷方向。
按照特勞特的觀點,那些認為“戰略決定戰術”的人是“拿想象當戰略”,那些認為“成功的戰術決定戰略”的人是“拿成功當戰略”。
發現模式的模式;從一線中來,到一線中去
TCL彩電初進市場時也想模仿長虹的模式,但不成功。后來,TCL鄭州公司被迫走向二級市場,取得了市場突破。TCL很快將這種模式推向全國,并成為TCL彩電的營銷模式。
特勞特告訴我們:成功的戰略不是總部人員在辦公室“冥思苦想”的結果,而是成功戰術的結果。他因此得出結論:“營銷最無用的活動就是圍著圓桌開會,改進戰略”,“既然戰術支配戰略,那么整個營銷過程的關鍵步驟是深人市場一線。不幸的是,許多公司卻沒有一位副總裁來擔負這一職責”。
特勞特的這句問話太妙了——“(你所在的企業)有一名副總裁負責市場前線的工作嗎?”
模式源自一線人員,但卻是由深入前線的人發現的。特勞特又指出:“不要把深入前線與‘派’到前線混為一談。”“派到前線”的人是去工作的,而“深入前線”的人是去發現規律的。
老總的工作應該是:到一線發現經驗,回到總部總結成模式,然后在一線推廣。這句話可以歸納為“發現模式的模式”,即“從一線中來,到一線中去”。
有些業務員做得很成功,但是他們卻不知道為什么成功,更不知道成功的價值。對他們來說,有些成功是精心設計的結果,還有很多可能是“誤打誤撞”的結果,甚至是不執行公司指令而“創新”的結果。只有站在老總的高度,才能夠了解局部成功的價值,才能夠分析成功背后的道理,才能夠知道哪些成功有必然性,而哪些成功是偶然的。
老總應該是經驗或教訓的“批發商”。這句話有兩層含義:第一,企業的經驗不是老總想出來的,而是業務員“創造”的;第二,老總應該扮演批發(即推廣)經驗或教訓的角色。
所以,無論在企業任職還是咨詢,我們都堅持到一線發現具有共性的經驗,然后把這些經驗編成“標準作業手冊”,變成企業全局性的營銷策略。
什么樣的成功不能復制
在一些“總也做不大”的企業,我們發現:老板在具體業務上過分能干是企業做不大的主要原因。
一些過分能干的老板總是按自己的“個人標準”要求部下,結果造成這樣的困境:與他同樣能干的人不愿做部下,比他差的人則做不了。這些老板總是感嘆人才難覓,實際上這些過分能干的老板所說的“人才”有一個基本標準:像他一樣能干,甚至比他還能干。
一個企業不可能復制老板,因此,也不可能讓部下復制老板的“成功經驗”。成功的模式一定有一個重要前提:讓這個崗位中等資質的人能夠模仿。營銷英雄輩出的企業之所以并不成功,就在于英雄模式是無法復制的。
一家企業有一個區域市場做得非常好,但是這個市場的經驗是無法模仿和復制的,因為這個區域市場有一個“千載難逢”的經銷商。我們不能要求所有經銷商都像這個經銷商做得一樣好,因此,像這樣偶然成功的模式是不能復制的。
復制或模仿其他企業的模式在現實中很盛行,但成功者極少。一位康師傅的區域經理“空降”到一家飲料企業并搬出其“精耕細作”模式,結果失敗了,因為他不了解“精耕細作”只是康師傅的區域經理和業務員的操作模式,而并非康師傅模式的全部。對康師傅而言,區域經理和業務員只要用“精耕細作”模式解決終端“賣”的問題就可以了,而營銷卻要同時解決“買”與“賣”的問題。
一個冷飲行業的區域強勢品牌在向異地擴張時,發現曾經行之有效的“終端精耕”模式失靈了。為什么呢?因為它在自己大本營的成功有一個前提—在當地長期積累的品牌影響力。這是其“終端精耕”模式成功的原因。
別為模式所累
TCL是靠自建網絡模式成功的,但當其他企業開始模仿時,TCL卻改變模式開始整合渠道。
TCL是聰明的。自建網絡是弱勢企業賴以取得突破的模式,但成本太高,所以它在取得市場突破后果斷拋棄了過去的模式。TCL沒有受模式之累,反倒是一些模仿者受了TCL模式之累。
春都的成功是廣告“高舉高打”的結果,以致老總自夸“在全國沒有一兵一卒,產品照樣賣向全中國”。但這種短缺經濟時代的模式,最終被雙匯“市場重心下沉”的模式取代了,誰又能說春都不是受模式之累呢?
模式總是有前提的,它是一個時代的產物。聯想靠專賣店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但當戴爾以直銷模式崛起時,聯想就面臨多重困境:到底是固守自己的模式,還是學習戴爾的模式,抑或創造新的模式?
改變模式是困難的,就像一個左撇子變成右撇子一樣,看起來簡單做起來難。一家多年來以業務員“跑單幫”的模式成長起來的企業,在轉而采用根據地市場模式時,那些跑慣了單幫的業務員始終難以適應集中化管理,于是大批離職。
但是,模式終究是要改變的。營銷環境變了,一切都得變。每隔三四年,市場環境就要發生一次重大變化,環境的變化迫使模式發生變化。絲寶是靠終端模式崛起的,當終端模式被廣泛模仿并為其他企業共享時,終端模式就不再產生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