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銷不能只懂消費心理
促銷的起點是顧客,目的是刺激購買。
不能觸動顧客心理的活動,叫“無人喝彩”的自我情懷抒發。
只刺激顧客心理、喚起顧客好感,卻不能促動其購買的活動,與其叫促銷,不如叫“藝術表演”、“公益教育活動”更確切。
我們主張:只有刺激顧客購買行為的活動叫“促銷”。
是的,對顧客的理解僅僅停留在“消費心理”層面,就不是促銷。因為刺激“消費心理”不一定能形成消費行為。
人是社會動物,人的行為(包括消費行為),80%以上取決于其社會屬性,不到20%才取決于自然行為。有研究表明,在人一生所消費的商品中,平均有83%是他所不愿意消費的;全世界商品中,有83%是賣給了“不想買而買”或“不想使用卻使用了”的人——我們一生參加大小酒會、聚餐幾萬次,吃了多少別人點的菜?喝了多少別人推薦的酒?
消費心理與消費行為的相關系數,就這樣降到了170%。這意味著即使你把消費心理研究得很透徹,促銷模式對顧客心理的把握很到位,促銷成功的機會仍然超不過17%!
而絕大多數企業,雖然在擬訂促銷方案時考慮到了促銷的主角是顧客,但由于沒有緊扣消費行為,要么陶醉于產品優勢、“自娛自樂”,要么過于側重“注意力”,流于形式,為他人作嫁衣。
顧客不一定懂顧客行為
促銷決策的最大陷阱,在于每個人都自以為懂顧客。君不見促銷討論會上,從董事長到業務員,都認為 “我也是顧客,所以我可以站在顧客角度對你這個方案提點意見”,似乎一談到促銷,是個“顧客”都有發言權。
其實,我們作為顧客,最多只能對“消費心理”偶有所感,只有專家,才能創意出完整的掌控消費行為過程(選擇、購買、使用、處置、體驗)的促銷方案來。促銷好比圍棋,易學難精。表面上人人都會,實際上高下之分判若云泥。
我們經常看到,高端產品的路演活動臺,圍著堅三層外三層的民工和小孩,而目標顧客卻沒有一個。從“消費行為學”角度看,高端產品的目標顧客“人在車上、身不由己”,看不到你的秋波;而能夠及時“滿足好奇心”的人,只有小孩和恰巧處于待業狀態的民工。
我們也經常看到,排隊領取化妝品禮品、運動飲料贈品的長龍中,老人、小孩是主力,而目標顧客(化妝品針對25歲~60歲女性,運動飲料針對青少年)極少。
那么根據消費行為學,應該如何定位促銷目標呢?
深圳一家房地產公司進軍山東,開發了100多套比當地現房最高房價還跳高300%的住宅。他們的促銷方案很有意思:在主要街道攔截價格50萬以上的轎車,發放“私函”,大意是說,房子比車應該貴一些才相匹配。
結果,100多套房子作為“富人的符號”被而空。
這就是用消費行為學的“文化叢”工具定位促銷對象。
相關性強的商品、觀念組合在一起,文化人類學稱為“文化叢”;以文化叢的代表性物品命名,就叫“X文化叢”。它既代表一個相關性較強的商品群,也代表一個相似的消費行為構成的群體。
這種相關性來自每個人都有的“價值評價體系”——無癈受教育的程度如何,人對萬事萬物的評價都相互關聯,所以我們才能“見微知著”。價值評價影響消費行為,因此商品之間具有相關性或排斥性。如《時尚》雜志、時裝、鮮花三者相關,而凱迪拉克與牛仔服則相互排斥。
“文化叢”原理認為,圍繞每個或每組顧客的商品,必定是連成一串的。因此我們可以依據顧客所丟棄的生活垃圾與日用品,描繪出他的經濟、社會等狀況和他個人的價值觀,推論出他對任何商品的態度。當然,更可以便利地找到促銷目標對象,低成本地比較各促銷場所的利弊。
導人“消費行為學”的系統思維模式,能抬高促銷決策門檻,不許“外行”(包括可能是營銷外行的董事長)來干預決策,防止“以己之心、度顧客之腹”,防止“靈機一動”、隨心所欲。
特定終端激發的消費行為
從消費心理出發,選擇終端時強調“刺激次數”與“刺激強度”,即強調“覆蓋率”,強調“終端生動化”。
從消費行為學出發,則強調“終端價值”,強調“終端體驗化”,強調“核心終端戰略”。
科特勒《營銷管理》談消費行為學時,舉了“圣經面包”評估終端價值的過程:顧客購買面包的決策過程僅10秒鐘。在普通商超,即使你占據了“宗教食品”顧客“心智資源”第一的位置(滿足特勞特《新定位》的要求),你仍然會被淹沒;而健康坊、猶太食品店等才是“核心終端”。
廣東江門市新會科技局下轄一家人工蟲草種植廠,生產的蟲草也曾按照藥品、保健晶的包裝進入商超、藥店,結果連續7年虧損,單店月銷售不到1盒。后來成立新康冬草堂公司,建立零售導向的“燉品連鎖”,以“蟲草燉品”來拉近蟲草與顧客的距離,刺激銷售。
由于燉品店既是銷售終端,又是促銷場所,還是品牌體驗場,是集銷售、促銷、公關于一身的終端平臺。轉型之后,每個單店的銷售額少則數萬,多則60多萬,目前年銷售總額正逼近億元大關。
這就是依據企業自身的核心能力,站在“現階段戰略目標”的角度,從“消費行為”出發,對終端進行評估,集中有限資源于核心終端。在核心終端內,“終端生動化”當然更能打動顧客的心,但不要忘記:“終端體驗化”才是刺激購買行為發生的根基。
鏈接:消費行為學
消費心理是影響消費行為的眾多因素之一,而不是全部。不是所有的消費心理都能轉化為消費行為,也不是所有的消費行為都是由消費心理引發的。二者的分別,不是可有可無的,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營銷史上多數促銷活動方案的優劣判斷,往往都是以二者的區別為起點的。
產生什么欲望,是個人問題,可以用消費心理學的方法研究;滿足欲望的6W2H(何時、何地、何手段、何代價等)如何選擇,則要用以文化人類學為基礎的消費行為學來研究。
消費行為學認為,影響消費行為的因素有:文化(文化、亞文化、社會階層)、社會(相關群體、家庭、角色與地位)、個人(年齡、生命周期段、職業、經濟環境,生活方式、個性,自我概念)、心理(動機、認知、學習、信念、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