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伏羲的名號
伏羲,是瓠犀的書寫表達。在文字發明之前,早就有了瓠犀的稱謂。瓠犀,即瓠瓜的子。瓠瓜屬葫蘆科,是葫蘆的一個變種,嫩果可食,是先民采摘的主食。在浙江的河姆渡至少已有了7 000年的栽種歷史。
瓠子是葫蘆的俗稱。河南古水有瓠子河,甘肅古代也有一條瓠子河,即現在發源于寧夏南部,流經甘肅靜寧、莊浪、秦安等縣,在天水麥積區注入渭水的葫蘆河。天水和比鄰地區民間至今稱葫蘆為瓠子。《詩·大雅·綿》的起首句“綿綿瓜瓞,民之初生”中的瓞,釋為小瓜。天水民間昵稱小男孩為瓜瓞(die,方言發音為dai)。武文等幾位先生在《華夏民族和葫蘆文化》中談到:“至今甘肅天水一帶還流傳著伏羲是葫蘆娃的傳說:伏羲為民女與龍王所生,后來人間發大洪水,民女將初生的伏羲裝入葫蘆放回人間,保留了人種。”(轉引自游琪、劉錫誠主編《葫蘆與象征》)
聞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斷定伏羲就是葫蘆。更準確地說,伏羲應當是葫蘆子,伏羲的母親華胥氏才是葫蘆。
華胥即葫蘆
何光岳在《炎黃源流史》中考證,華胥義為葫蘆,以瓠為圖騰。在遠古“食以致孕”觀念驅使下,作為主食的瓠瓜,進入先民圖騰,情理之中。但何先生說華胥氏起源于甘青高原,卻是以流為源。
約1萬年前,冰川消融,全球性的大洪水,使居住在沿海平原的先民遷徙內陸。神州依然如此。華北和東南沿海地區住民為避洪水,大舉西逃。北方的先民移居甘青高原,這是當年滄桑巨變的真實。青海三江源出土的石器,其組合和制作技術,具有舊石器時代晚期華北兩大系統中周口店第一地點峙峪系的特點,其原因與這次大洪水導致的西遷有關。
《淮南子·覽冥篇》對這場災難作了這樣的描述:“往古之時,四極廢,五洲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中流失船,一壺尚且千金,何況澤國汪洋。被稱作腰舟的葫蘆,就成了先民逃生的依賴。中國式圖騰中有保護神的涵義,食而致孕又救命護生,葫蘆成為先民的圖騰物,應該是容易理解的。
秦安大地灣出土的人頭葫蘆彩陶瓶,張朋川先生認為是仰韶時期當地先民的女性祖先神,筆者揣測她或許是伏羲氏族用來祭祖的母親神華胥氏。瓶身三排圖案繪著葫蘆的枝葉果實,梨形中的梭狀物是子宮中胎兒的描繪。我覺得這個梭狀物就是彩陶制作者心目中的瓠犀——伏羲。
女媧雙解
遠古神話中的女媧明顯分兩類。一為獨來獨往,古之神女,化萬物者。一為伏羲妹,兄妹相婚者。前者最顯赫的功績是煉石補天和摶土造人。后者相形見絀,結草為扇,以障其面,即來就兄,相婚也是非常被動的。
前后兩個女媧實際上是遠古兩個時代女性的夸飾寫照。前一個女媧即母系氏族時期的華胥氏。補天神話折射了那場洪水災難和先民抵御自然的企盼。當時亂交雜合,民只知有母而不知有父,不知生育與性合有關,造人就成了女神摶土的結果。后一個女媧即父權制興起,女性已淪為男子附屬的形象,成了伏羲的影子,除了婚嫁生育,就是相夫教子,遠沒有大的作為。
后世對母親神的崇拜是沖華胥氏的,象征祖靈的葫蘆是華胥氏的化身。后一個女媧與葫蘆圖騰無緣,她屬于父權制出現后新起的圖騰——蛇圖騰。
旋鼓·玄黿·蛇圖騰
伏羲氏族最先發明了網罟,促成了畜牧和農耕的興起。群狼吃羊,鼠雀害糧,而蛇則是這些蟲害的天敵。有資料顯示,蛇動之聲,尤其是響尾蛇搖動角質尾環的“咯拉拉”聲,狼最畏懼,聞之掉頭逃竄。我猜想先民仿其聲以詫狼,制作了類似演奏爵士樂所用砂槌那樣的響器,如干殼葫蘆或陶響球之類。后者在我國許多省份都有出土。我小時在天水就見到木制的響器,以聲命名“欻 拉”。發明冶金術后,羊皮鼓柄裝上了鐵環鐵圈,其聲清脆而有力,更是詫狼的利器。渭水上游尤其武山、甘谷每臨端午,旋鼓勁擂,柄環緊搖,焚柴于高山,把那些染病天花的狼崽驚嚇得肝膽俱裂,多難活命。我想,正是這種詫狼和以鳥鼠為食的天性,使蛇成了人類的保護神,并升格為先民的圖騰圣物。因此,伏羲氏后代祭祀先祖,子孫們便在腦后束一彩辮,以象征“人面蛇身,尾交首上”。委蛇禹步,“踩八卦”而舞之蹈之。執蛇鞭,握旋鼓,邊擂邊搖,以嘭嘭嚓嚓之聲,引起先人的認同,祈求祖宗的護佑。
圖騰是個外來詞。蛇圖騰這種遺俗,天水民間表現為家神崇拜。40年前,祖母家房梁現蛇,老人焚香跪拜,稱家神、先人。家神之稱,不同于對葫蘆的氏族祖靈之稱。蛇乃家庭之神,而家庭卻是伏羲時代實行婚制后的產物。
由此推想到黃帝氏族的圖騰,丁守和先生認為黃帝“以元黿為圖騰”。這元黿我考證為黑色的龜殼花蛇,即玄黿。以往的資料講,這種“嚙人最毒”的龜殼花蛇,屬響尾蛇科,東南亞和我國南方多見,北方僅見于甘肅。新近的資料顯示,陜西和河南也有發現。物稀為貴,又嚙人最毒,加上前面所講的益處,發祥于渭水上游的伏羲氏族選擇圖騰,當然非龜殼花蛇莫屬了。所以,伏羲氏圖騰表述中的蛇,應當特指被后世稱為玄黿的龜殼花蛇。這個圖騰如瓠犀被雅化為伏羲,玄黿也被雅化為軒轅,離本義相去甚遠了。有的學者以龜為黃帝圖騰,或以蛇為黃帝圖騰,把龜殼花蛇誤分為二。道教信奉的水神玄武,造型為龜蛇合體,又是把龜殼花蛇誤二合一。
雷是蛇龍圖騰嬗變的中介
國人歷來自稱龍的傳人。龍圖騰的源流眾說紛紜。我同意聞一多先生的以蛇為主干的眾多圖騰合并說。不過要做一點補充。
還得從避洪西遷的華胥先民說起。他們棲居的甘青高原多發雷暴,特別青海南部雷暴長達兩月,個別地方竟超過200天。西部神話里兇殘暴戾的雷神形象,是先民對雷暴災害的恐怖記憶。
當廣袤荒原上空電閃雷鳴、風雨交加的時候,隆隆的巨響成為雷暴的象聲,灼目的閃光猶如巨蛇騰空成為雷暴的象形;象聲為隆,象形為蛇,在先民原始思維的腦海里聯結起來,這發隆聲的巨蛇就是中國文字出現后的龍。這層含義聞先生或許也猜到了:“大概龍圖騰未合并前,所謂龍者只是一種大蛇,這種蛇的名字便叫作龍。”
雷、蛇、龍的這種聯系,在遠古神話里到處可以找到蹤跡:“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密 棲。”(《太平御覽》)雷神是蛇身人首伏羲的父親。“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則雷。”(《山海經》)
苗族古歌中伏羲的父親與雷神是親兄弟,雷神與伏羲是叔侄的血緣關系。
瑤族傳說中雷神獲救后拔顆牙齒給了伏羲,種下結了大葫蘆,救了伏羲兄妹倆的命。雷神的牙齒能結出葫蘆,隱喻著雷與瓠之間久遠的血親。
華胥后裔的東歸
1萬年前的那場大洪水,是我們研究伏羲的前題性、基礎性的問題。否則,許多困惑難以理清。
華胥氏為什么來自甘青高原,后來這個氏族為什么朝著東方遷徙?
伏羲氏為什么生于成紀,建立王業于淮陽?
炎黃何以發祥于西部,而逐鹿于中原?炎黃蚩尤三祖大戰的性質如何評價?
這幾個問題要得到比較合理的理解,恐怕非涉及那場大洪水不可。
因為大洪水淹沒了我國東部的平原,那里的原住民大規模西逃。洪水退后,東部恢復了正常。先民離開生態環境相對惡劣的甘青高原,踏上了東歸之路。還應當看到,這時已進入了農耕和畜牧的經濟發展時期,土地需求急劇擴大,這也是先民向農業條件比較好的中原地區拓展的另一個原因。
在東歸的歲月里,伏羲氏的足跡由隴坂撒向豫中,生于成紀的伏羲氏所肇啟的農業文明,終于在中原崛起。
既然東歸是回歸故里,那么所發生的土地紛爭就不具備有侵占的性質。炎黃蚩尤這三大華胥、伏羲后裔部族之間的戰爭,就不具備正義非義的區分。在這里,勝者王侯敗者賊的傳統理念,更不能輕率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