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五月,又叫榴月、蒲月,別稱仲夏、超夏。五月五日,又名午日,是我國傳統的端午佳節。
傳說端午是為了紀念屈原。屈原(前343~前278),戰國楚人,秦國破楚后,投汨羅江殉國。此外還有紀念介子推、伍子胥、曹娥以及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等說。這些說法都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局限性。聞一多先生的《端午的歷史教育》一文對端午的產生作過精詳的考證。他認為“端午節”是古代吳越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大量的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了這一考證是比較科學的。端午風俗的起源,應推溯至此。宋時,朝廷追封屈原為忠烈公,定五月五日為端午節,傳諭全國紀念屈原。
“龍舟競渡”是端午的主要習俗。張建封的《競渡歌》:“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紅啼曉鶯;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前船搶水已得標,后船失勢空揮撓……”此詩將1 000多年前的龍舟競渡作了生動描繪,熱鬧的場面和緊張的氣氛躍然紙上。《事物原始·端陽》載:“越地傳云,競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踐,今龍舟是也。”劉禹錫有一《競渡曲》記敘了在沅江州刺史主持下的一次賽龍舟的活動。勝者歡欣,敗者沮喪。賽后女子在水中嬉戲,與岸邊彩旗相映生輝,為節日增添了無限的生趣。端午龍舟競渡又有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說法。《續齊諧記》載:“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是日(即端午節)投汨羅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陽競渡,乃遺俗也。”《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江日,傷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余靖《端午日寄灑蔗回都宮》載:“龍舟爭快楚江濱,吊屈誰知特―神。”如此經久流傳,歷代不變。
端午還有佩香囊之俗。古時人們迷信佩香囊可辟邪驅瘟。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等物,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在江淮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都懸掛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傳說唐開元年間,明皇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竊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之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而食。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鐘名馗,武舉不第,愿為陛下除妖降魔。明皇醒后,瘧疾痊愈,乃令畫工吳道子,繪成鐘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端午吃粽子亦為我國傳統風俗。粽子,古時又稱角黍、筒粽。魏晉時期,“仲夏端午,烹鶩角黍”(晉周處《風土記》)。唐代,粽子已出現于市場,且技藝頗高,種類多樣。詩人鄭谷“渚鬧漁歌響,風和角粽香”的詩句,反映了當時吃粽子之普遍。唐明皇吃了一種名為“九子”的粽子后也贊不絕口:“四時花京巧,九子粽爭新。”陸游的五律《乙卯重五詩》:“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具體描寫了南宋在端午節這天的生活習慣。宋代有用艾葉浸米裹制而成的“艾香粽子”,名噪一時。陸游的“盤中共解青菰粽,哀甚將簪艾一枝”即指“艾香粽子”。
民諺道:“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民間則有“端午采艾,懸戶門上,一禳毒氣”的習俗。艾,又名家艾、艾蒿,是一種能防療疾病的保健良藥。艾以陳久者良,常言道“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故又叫“陳艾”。中醫認為,艾葉有理氣血,逐濕寒、溫經止痛、止血安胎等功效。俗話說:“居家常備艾,老少無疾患。”熏艾煙能對居室消毒殺菌,提高人的抗菌能力。艾葉氣味清香,能起到平喘、鎮咳、祛痰、消炎及抗過敏等功效。“端午佳節,菖蒲作劍,懸以辟邪。”菖蒲,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形狀似劍,有驅風、刺激胃神經和興奮精神的作用。《本草綱目》記載其功用為“開心孔、補五臟、通九竅、明耳目……久服輕身,不忘,不迷惑,延年,益心智,高志不老”。葉片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之藥。其根莖入藥能治痰厥昏迷等癥。端午之時,購艾葉、菖蒲諸香草,置于鍋中煎熬,以湯沐浴祛病,這就是傳統端午習俗“浴蘭節”。浴蘭節由來已久,早在先秦五代,當五月盛夏百蟲滋生,疾病流行之時,人們煮蘭湯沐浴以祛病禳災。《大戴禮記·夏小正》云:“五月……蓄蘭為沐浴也。”至唐宋,端午則稱浴蘭節。浴蘭節長盛不衰,其原因可能是艾葉等香草,藥性若溫,芳香開竅,是補性散寒良藥,所以沐浴確能防疫祛病。《本草綱目》中記載,每年五月五日清晨雞尚未鳴時,到田野去采集艾蒿,治病最有效。用菖蒲、金錢草、夏枯草等煎湯沐浴,可治各種皮膚炎癥和瘙癢,還能祛痰去濕,改進局部血液循環。
隨著歲月流逝,端午辟邪驅疫的古老意識,早在人們的觀念中日漸淡漠。而每逢五月五日,邀朋攜友,到江中搏浪劃龍舟,飲酒食粽,游玩山野,倒也是快事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