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者:張騫
旅行動機:聯盟抗擊匈奴
年代:第一次在西漢建元三年(前138)~元朔三年(前126)。第二次在元狩四年(前119)~元鼎二年(前115)。
路線:首度西行到隴西→河西(被匈奴俘虜十多年)→天山南路→疏勒(喀什)→蔥嶺→大宛國(吉爾吉斯境內)→阿姆河畔月氏人游牧地。返程過蔥嶺→莎車→于闐(被俘年余)→長安。
二度西行為長安→河西地區→敦煌→鹽澤→樓蘭→塔里木河→龜茲(庫車),抵伊犁河谷烏孫首都赤谷城(副使分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闐),然后返回長安。
相關著述:1. 西行書面報告《出關記》呈漢武帝。
2 . 司馬遷的《史記·大宛列傳》據張騫報告寫成。
3 . 班固的《漢書·西域傳》也是據張騫報告寫成。
中原與西域往來的年代可追溯至春秋戰國之前,但在正史留存探訪記錄的首推張騫。
史籍譽張騫出使西域為“鑿空”之旅,明贊張騫開鑿東西方交流的通路。
旅行者:朱士行
旅行動機:求經
年代:魏甘露五年(206)
路線:雍州(長安縣西北)→河西走廊→敦煌→天山南路→于闐
相關著述:譯《放光般若經》
佛教大約于公元1世紀前后傳入天山南部的于闐、龜茲,東漢明帝曾派遣中郎將秦景等人西行求經,得迦葉摩騰、竺法蘭二佛徒及經卷,明帝建白馬寺,二人于此譯成中國第一部小乘佛教經典。
東漢后期,佛教興盛,安息的安世高和大月氏的支婁迦讖翻譯采口譯,且并非根據梵文原版,因此激發了朱士行求原版佛經的決心。他行抵西域于闐,在此學習佉盧文和于闐文,翻譯《放光般若經》等多部佛經,囑弟子攜回中原,對傳播佛教貢獻良多。
旅行者:法顯
旅行動機:求律藏經籍
年代:晉隆安三年(339)~義熙九年(413)
路線:長安→乾歸國(蘭州市西)→耨檀國(青海樂都)→張掖→敦煌→陽關→鄯善→焉耆→塔克拉瑪干沙漠→于闐→子合(葉城)→蔥嶺→烏仗那國(巴基斯坦北部)→犍陀羅→樓沙國(白沙瓦)→那竭國→拘夷國(尼泊爾境內)→巴連弗邑城(恒河渡口)→多摩犁帝(加爾格答西南)→海路至獅子國(斯里蘭卡)→長廣郡(山東即墨)→建康(南京)
相關著述:《佛國記》
法顯身處五胡亂華的年代,動蕩不安的環境使民眾更加虔信佛教。而當時中原地區的佛經在經、律、論三藏中,獨缺解說佛教規范的律藏經典。于是,65歲的法顯偕同幾位僧人同往天竺取經。
一行人走過“上無飛鳥,下無走獸”的塔克拉瑪干沙漠,翻越帕米爾雪山,終于抵達佛祖誕生地天竺,完成拜謁圣跡、收集經典文獻的心愿。
法顯此行歷34國,前后達15年,所著《佛國記》為研究印度史地的珍貴資料,也是航海史上最早的原始記錄。
旅行家:宋云、慧生
旅行動機:奉旨求經
年代:北魏孝明帝神龜元年(518)~孝明帝正光三年(522)
路線:赤嶺(青海日月山)→流沙地(敦煌西)→鄯善→且末→于闐→朱駒波(葉城)→塔什庫爾干→烏萇國→健陀羅→返回洛陽。
相關著述:宋云著《魏國以西十一國事》、慧生著《慧生行記》,北魏楊銜之著《洛陽伽藍記》收有《宋云、慧生行記》。
宋云、慧生所處的北魏政權,是游牧民族鮮卑拓跋部所統治的王朝,佛教鼎盛,龍門石窟即鑿于此時,他們是奉崇尚佛教的太后之命到印度取經。
二人西經赤嶺過“飛沙走礫”的流沙地、吐谷渾轄地、“飛雪千里”的帕米爾高原,抵達目的地。攜回佛典170部,并分別撰述西行記錄,為研究絲路沿途地理、文化、民族留下詳實的珍貴資料。
旅行家:玄奘
旅行動機:求經
年代:唐貞觀三年(629)~貞觀十九年(645)
路線:長安→秦州(天水)→蘭州→涼州(武威)→瓜州(安西縣東)→玉門關→伊吾(哈密)→高昌→焉耆→阿克蘇→碎葉(吉爾吉斯境內)→哈薩克境內→塔什干→撒馬爾汗→鐵門關→興都庫什山→五天竺→阿富汗境內→帕米爾→喀什→于闐→羅布泊→長安
相關著述:《大唐西域記》
唐立國未久,內憂外患不絕,朝廷拒絕玄奘西行求法。玄奘抗令西行,經河西進入西域,受高昌國國王文泰禮遇,抵中亞又逢西突厥可汗關照,終順利抵達天竺。
玄奘周游天竺拜師學佛,德高望崇,卻堅持返國貢獻所學,受到民眾夾道歡迎。
玄奘西行17年,歷經多國,他將所經各地的地理、文化、宗教、物產等情況編著成《大唐西域記》,并主持譯場,翻譯佛典74部,計1 000多卷。
(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