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工農紅軍經過千難萬險,長征來到甘肅。俄界會議后,攻克天險臘子口,翻越岷山,走出雪山草地,于1935年9月18日進駐哈達鋪,從國民黨的報紙上得知陜北還有紅軍的消息。22日召開了全軍團以上干部會議,做出了挺進陜北的決定。27日,中國工農紅軍一方面軍陜甘支隊,由毛澤東、彭德懷、張聞天、葉劍英等率領到達通渭縣榜羅鎮,在原榜羅小學又看到了更多的報紙、雜志。毛主席和中央領導看了這些材料后,感到有許多重大的問題亟待分析和討論,便于當天召開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會議主要討論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我國的形勢和黨中央今后的戰略方針,還認真地分析了北方的形勢,繼續北上把陜北作為領導中國革命的大本營,從而為紅軍長征的勝利完成和開展抗日救亡運動找到了良好的落腳點,這就是著名的“榜羅會議”。為傳達貫徹會議精神,28日凌晨在榜羅鎮小學門前打麥場上的核桃樹下召開了連以上軍政干部大會,到會者約千余人,毛澤東同志在大會上號召全體指戰員:“同志們,我們要到陜北革命根據地去,我們要會合25、26、27軍的同志們去。陜北革命根據地是抗日的前線,我們要到抗日前線 去……”29日黎明,毛澤東、彭德懷隨林彪的第一縱隊向通渭縣城挺進,于傍晚到達縣城,當晚在文廟小學接見了一縱隊第一大隊先鋒連的指戰員。30日晚,全軍指戰員一起,在通渭縣城南門外河灘上舉行了規模盛大的全軍文娛聯歡晚會和大會餐。聯歡會由第三縱隊參謀長張經武同志主持,葉劍英、楊尚昆、鄧發等同志參加,并作了繼續北上抗日的報告。10月2日凌晨,陜甘支隊離開通渭。從此,中國工農紅軍從這里走向陜北,走向勝利,走向抗日前線,走向全國的解放。

榜羅鎮位于甘肅省通渭縣西南部,處于馬(營)隴(西)公路一側的盆地中,距通渭縣城34公里。
榜羅鎮是一個有悠久歷史文化和優良革命傳統的古鎮,境內有戰國秦長城,至今長城遺址脈絡分明,清晰可見。明萬歷年間屬桃園上里,當時就有遠近聞名的騾馬市場,商賈云集,經貿活躍。這里又是東漢著名的夫妻詩人秦嘉、徐淑的桑梓故里。據《通渭縣志》載:東漢著名詩人秦嘉因公卒于津鄉亭(今湖北省江陵縣東),其妻徐淑(東漢著名詩人)親往扶柩歸里,因傷勞成疾,不久亦卒。夫妻合葬于榜羅鎮岔口村秦家坪,至今夫妻的合葬墓完好無缺地保留著。

榜羅鎮會議遺址有榜羅小學和打麥場兩處。榜羅小學位于該鎮中心,即1935年9月27日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的地方。小學原貌無存,現僅存毛澤東和張聞天原住宿房屋。打麥場,在紀念館南側,是農家常用的打麥場地,即1935年9月28日召開連以上軍政干部千人大會的會場?,F在基本上保持著原貌,原核桃樹尚在。主要領導同志舊居分布于全鎮多個地點。這些住宿舊址,均是當地農民的民居院落,土質院墻,土木結構房子,系典型的清末民初民居建筑,室內家具基本保持原樣。指戰員住地有土堡和北街兩處:土堡,系清代修筑,圓形,位于鎮南,原是偽鎮民團使用,紅軍到達后,作為紅軍警衛團的住地;北街,當地人稱為“紅軍一條街”,位于鎮北,這條街保存較好,原有建筑大都尚存。當年紅軍指戰員住宿于該街,其形制為民國時期的土木結構房,間間相連,臨街為商鋪。
為了緬懷先烈業績,弘揚紅軍長征革命精神,激勵后人奮發進取,通渭縣政府于1979年完成了榜羅鎮小學校址的搬遷及紅軍重要文物的收集工作,并在原址修建了紅軍長征榜羅鎮展覽室及榜羅會議遺址,與毛澤東、張聞天住宿舊址組成紅軍長征紀念館。毛澤東住宿舊址保持原有陳列,為紀念館內主要陳列館藏展品之一?,F館藏文物75件,其中國家一級2件,二級3件。榜羅鎮革命紀念館建成開放以來,對弘揚長征精神,進行光榮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宣傳通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前來參觀、緬懷先烈革命精神的游客絡繹不絕。
榜羅鎮會議遺址是“蘭州-六盤山-銀川”紅色旅游線重要景點之一,已被列入《全國紅色旅游精品線名錄》和《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名錄》。因此,榜羅鎮會議遺址既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又是全國著名的“紅色旅游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