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是絲綢之路的重要路段,絲綢之路的許多中西文化沉積,都可以在新疆現存的文物古跡中找到。新疆能成為我國極具魅力的旅游勝地,絲綢之路功不可歿。






絲綢之路新疆段大致以天山為基準分北、中、南三條線路。
天山北道:哈密—吉木薩爾—烏魯木齊—伊寧
天山北道即指漢政府開辟的“新北道”,途經西域咽喉哈密、北庭故城吉木薩爾、首府烏魯木齊和塞外江南伊寧。
魔鬼城
位于哈密市五堡鄉以南,是經過漫長的風蝕自然形成的特殊地理環境。
在城內可以看到酷似城堡、殿堂、佛塔、碑、人物、禽獸等形態各異的景觀、令人眼花繚亂的陡壁懸崖以及混跡巖礫中五光十色的瑪瑙、隨處可見的硅化木、枝葉清新的植物化石,偶爾可獲得海生的魚類化石、鳥類化石。當夜幕降臨時有時會聽到鬼哭狼嚎令人發指的嘶叫,因此才被稱為“魔鬼城”。
這里還真正存在著古城堡建筑——艾斯克霞爾古城堡:離地面約6米的風蝕臺上的長方形土夯建筑高約5米,這是古絲路的驛站或是哈密王朝的西南前哨。
蓋斯墓
位于哈密市西郊,又稱“圣人墓”、“綠拱北”。
蓋斯墓規模不大,但因安葬“圣人”蓋斯而聞名,許多不能去麥加朝圣的伊斯蘭教徒,紛紛來這里朝拜。所獻錦幛掛滿墓內墻壁,疊蓋在“圣人”墳上。

北庭遺址
位于吉木薩爾縣城以北10多公里的北庭鄉境內,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城漢代時稱金滿城,為車師后國王庭所在地,著名漢將耿恭曾屯墾于此城。唐貞觀十四年(640)唐太宗在該城設庭州,長安二年(702),武則天在此設立了北庭大都護府,管轄著天山以北、以西直到里海東部、北部廣大地域。宋代,庭州城為高昌回鶻后王庭。元代,在此設別失八里元帥府,仍是西域重鎮。明代初年,北庭毀于戰火。
故城現僅存斷壁殘垣,但不失當年的規模和氣派。城分內外兩重,內外二城均有護城河,河道還歷歷在目。殘存城墻高達2米以上。城內昔日的街市塔廟、衙署,外城的角樓、敵臺及城墻上的馬面,仍依稀可辨。

天山天池風景區
位于烏魯木齊市以東110公里的博格達峰山腰地帶。它以天池為中心,包括天池上下四個完整的山地垂直自然景觀帶,總面積380.69平方公里。天池湖面呈半月形,湖水清澈,晶瑩如玉。四周群山環抱,綠草如茵,野花似錦。有“天山明珠”盛譽。挺拔、蒼翠的云杉、塔松,漫山遍嶺,遮天蔽日。天池東南面就是雄偉的博格達(蒙古語,意為靈山、圣山)主峰,海拔達5445米。峰頂的冰川積雪,與天池澄碧的湖水相映成趣。這里是國內著名避暑旅游勝地。
紅山游覽區
紅山位于烏魯木齊市中心紅山公園內,氣勢雄偉,形態壯觀,就像一條頭西腳東的巨龍昂首屹立,山體呈紅褐色。傳說遠古時代從博格達山上的天池里跑出來一條赤色巨龍,在這里被王母娘娘追上后攔腰一劍砍斷,后來,在被砍斷的兩段紅色巨龍處,各形成了一座山,西邊的那一座被稱為雅瑪里克山,東邊的就是紅山,寶劍變成了烏魯木齊河。盡管這是傳說,但是從航空勘探所拍攝的地形照片上觀察,紅山和雅瑪里克山確實是一個整體,只是因為地層斷裂,才被分割成兩座昂首相望的山峰。正因為紅山崢嶸險峻,又是博格達山的一部分,再加上傳說神奇,所以紅山一直被人們視為圣地,對它非常敬畏崇拜,當地人把它作為遙祭博格達山的地點。登臨其上,烏魯木齊風光一覽無余。

伊犁將軍府遺址
在霍城縣惠遠城內。清代乾隆在這里設伊犁將軍,建惠遠城,并陸續在其周圍建起惠寧、綏定、廣仁、寧遠、瞻德、拱宸、熙、塔爾奇八座衛星城,統稱為“伊犁九城”。現保存較好的是被稱為“伊犁九城”之首的惠遠城,是當時伊犁將軍府所在地。城內還保留著將軍府舊址,舊址坐北朝南,院內古木參天,廳堂、臺榭、曲徑、回廊,依然存在。小巧玲瓏的“將軍亭”已修繕一新,佇立在青松綠樹之間。昔日將軍府門前的一對造型奇特的石獅,仍存院內,惹人喜愛。惠遠古城中心矗立著宏偉高大的鐘鼓樓。歷史上,林則徐等著名謫士們都曾在此地留下輝煌業績。
此外,哈密的天山廟以及古城、古墓、古巖畫、三道嶺古石器,吉木薩爾的西大寺千佛洞,伊犁的賽里木湖,果子溝,一步一景,很值得一看。不消說還應去看霍爾果斯國門、林則徐紀念館、吐虎魯克陵寢、特克斯八卦城,最好再去昭蘇一瞻乾隆賜字的格登碑,去夏塔一覽駿馬馳騁的牧場風光。
天山中道:吐魯番—庫爾勒—庫車—阿克蘇
天山中道由故城林立的吐魯番始,途經湖泊遍布的庫爾勒、有“西域樂都”美稱的龜茲古國庫車,最后在阿克蘇出疆。

火焰山
位于吐魯番盆地的北緣,呈東西走向,荒山禿嶺,寸草不生,飛鳥匿蹤。每當盛夏,赤褐色的山體在烈日照射下灼灼閃光,熾熱的氣流翻滾上升,就像熊熊烈焰。此地是全國最熱的地方,夏季最高氣溫可達攝氏47.8度,地表最高溫度高達攝氏70度以上,沙窩里可烤熟雞蛋。山腹中有許多溝谷,溝谷卻綠蔭蔽日,風景秀麗,流水潺潺,瓜果飄香。《西游記》更使火焰山神奇色彩濃郁,成為天下奇山。
高昌故城
曾是高昌王國的都城,位于吐魯番市東面40多公里的三堡鄉。公元前1世紀始建高昌壁,于公元13世紀末毀于戰火。雖然經過2000多年的風吹日曬,故城輪廓猶存,城墻氣勢雄偉,屹立在火焰山下。高昌故城規模宏大,總面積200萬平方米,是古代西域留存至今最大的故城遺址。城呈長方形,周長5公里,分外城、內城、宮城三部分。外墻基寬12米,墻高11.5米。全城有九個城門,其中南面有三個城門,東、西、北面各有兩個城門。進入城內,可參觀外城墻、內城墻、宮城墻、可汗堡、烽火臺、佛塔等留存較為完整的建筑。外城西南和東南角保存兩處寺院遺址,其中西南角的一所寺院,占地約1萬平方米,由大門、庭院、講經堂、藏經樓、大殿、僧房等組成,東南角的寺院,尚存一座多邊形的塔和一個禮拜窟,是城內惟一保存壁畫較好的地方。內城北部正中有一座不規則的方形小城堡,當地人稱“可汗堡”。佛寺兩側曾立著高大的佛塔,院內正中有殘存塔柱,而佛龕內則殘存著菩薩像和壁畫。據考證,這是當年唐僧玄奘西游路過高昌國時,被國王文泰挽留一月講經之處。

交河故城
位于吐魯番市以西10公里的雅兒乃孜溝30米的懸崖平臺上,曾是車師前部王國的國都。
交河故城為唐代遺存。建筑布局別開生面,獨具一格,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也是保存得最好的土建筑城市。故城中央有一連接南門和佛教大寺院南北向的子午大道,把故城分為東區、西區。大道的北端有一座規模宏大的寺院,由山門、大殿、塔林、僧房、庭院、鐘鼓樓、水井等組成,并以它為中心構成北部寺院區。城北還有一組壯觀的塔群,可能是安葬歷代高僧的塔林。塔林西北方是著名的地下佛教寺院,上部已夷為平地,下部內有殘存壁畫,曾出土高僧舍利子,名噪世界,雄辯地說明交河故城是一座名副其實的佛城。
東區為官署區,高高矗立在高達十幾米的黃土崖岸上,城門遺址保存好,這里很可能就是車師前國王宮和唐代安西都護府的衙署。東南方有一座宏偉的地下宅院,頂上有11米見方的天井,天井東面南道,設有四重門柵,天井地面,有一條寬3米、高2米、長60米的地道與南北大道相通。據考察推測,可能是安西都護府的住所,后為天山縣的官署衙門。西區為手工作坊和居民住宅區,有陶窯遺存。

蘇公塔
位于吐魯番市東郊2公里的木納村,是新疆現存最大的古塔,全部用青灰色磚建成。塔入口處,有一方石碑,分別用維、漢兩種文字記載了修塔的緣由。塔高44米,塔基直徑為10米,塔身下大上小,呈圓錐形。塔內有螺旋形臺階72級通往頂部。塔身周圍不同方向和高度,設有14個窗口。塔的表面分層砌出三角紋、四瓣花紋、水波紋、菱格紋等15種幾何圖案,具有濃厚的伊斯蘭建筑風格,在全國獨一無二。與蘇公塔相鄰的蘇公塔禮拜寺,是新疆境內大的伊斯蘭教禮拜寺之一,占地2500平方米,室內寬敞,建筑莊嚴、古樸,可容納上千人做乃瑪孜。
鐵門關
位于庫爾勒市北郊8公里處,為孔雀河上游長達14公里峽谷的出口,現今河北岸緊貼山壁處的古道仍依稀可辨。曾是南北疆交通的天險要沖,古代“絲綢之路”中道咽喉,列為中國古代二十六名關之一。鐵門關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關旁絕壁上還留有“襟山帶河”四個隸書大字。前人曾形容鐵門關“兩山夾峙,一線中道,路倚危石,側臨深溝,水流澎湃,日夜有聲。”如今關旁山坡上還留有古代屯兵的遺址。西漢張騫銜命出使西域曾路經鐵門關,班超也曾飲馬于孔雀河,故而人們又稱孔雀河為“飲馬河”。唐代邊塞詩人岑參登鐵門關曾賦詩一首:“鐵關天西涯,極目少行客,關旁一小吏,終日對石壁,橋跨千刃危,路盤兩崖窄。試登西樓望,一望頭欲白。”前涼楊宣部將張植進屯鐵門關,擊敗焉耆王龍熙于遮留谷。鐵門關還流傳著“塔依爾與卓赫拉”的民間傳說故事,傳說古焉耆國王的公主卓赫拉和牧羊人相愛,陰險毒辣的丞相卡熱汗唆使國王抓了塔依爾,并欲將他處死,卓赫拉得知后,機智地設法救出了心上人,丞相發現后立即派人追趕。這對情人夜奔出關時,不幸連人帶馬墜入了深澗。后人為緬懷這對為愛情和自由而死的戀人,在鐵門關對面公主嶺上造了塔依爾與卓赫拉的“麻扎”。

龜茲古城遺址
龜茲國,古西域國之一,居民擅長音樂。古城位于庫車縣城西約兩公里的皮朗村。我國漢唐時期,中央政府都以龜茲為政治中心,設立政權機構,管理西域地區。龜茲為我國古代西域大國都城,東漢和帝永元三年(91)班超任都護時曾遷西域都護府于龜茲。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和唐顯慶二年(657)曾兩度設安西都護府于龜茲,轄4鎮、16府、72州之地。
克孜爾千佛洞
為我國四大佛教石窟群之一。位于與庫車毗鄰的拜城縣克孜爾鄉的明屋塔格山,洞窟鑿于木扎特河谷北岸懸崖上。石窟群分兩部分,一為供僧侶居住和坐禪的毗河羅窟,另一為供僧徒拜佛和講經說法用的支提窟。這里當年曾是佛寺櫛比、香火鼎盛之處。壁畫都繪于支提窟內,題材主要是佛傳、因緣故事和本生故事三類。佛傳故事畫畫面之豐富,在全國佛窟中名列前茅,而因緣故事畫和本生故事畫則以其取材之廣、保存之多而居全國之首。另外,和庫木吐拉千佛洞同樣,克孜爾的壁畫中大量繪以風格獨特的菱形格圖案,為我國其他石窟所罕見,堪稱我國石窟藝苑之奇葩。經專家研究,克孜爾千佛洞是我國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石窟寺群。其風格獨特之窟形和壁畫,均可代表龜茲文化的水平,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另外,這一路上,還有吐魯番飄香溢蜜的葡萄溝、獨具特色的坎兒井。在庫爾勒的周圍還分布著不少著名風景點,有巴音布魯克草原的天鵝湖、被稱為“八百里綠色走廊”的塔里木河與塔克拉瑪干游覽區、焉耆盆地中最大的古城遺址——博格達沁故城、古稱西海的博斯騰湖、七個星千佛洞以及輪臺故城等。在庫車,還有聞名于世的庫木吐拉千佛洞、天山神秘大峽谷、蘇巴什古城、克孜爾尕哈烽火臺等旅游勝地。

天山南道:若羌—和田—喀什
天山南道從敦煌西出玉門關,經樓蘭,沿塔克拉瑪干南緣、昆侖山北麓西行,跨帕米爾至今阿富汗一帶。沿途經過新疆的地方有若羌、和田和南疆重鎮喀什。沿線至今可見眾多古城、石窟、墓葬等文化遺存,加之獨特的自然風光,由此掀起了當代世界性的“絲綢之路”熱。
樓蘭古城
舉世聞名,位于羅布泊西部,處于西域的樞紐,在古代絲綢之路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我國內地的絲綢、茶葉,西域的馬、葡萄、珠寶,最早都是通過樓蘭進行交易的。樓蘭王國從公元前176年以前建國,到公元630年消亡,共有800多年的歷史。王國的范圍東起古陽關附近,西至尼雅古城,南至阿爾金山,北到哈密。

樓蘭城內最高建筑物是位于城東部的一座高l0.4米的佛塔,塔身由土坯加木料壘砌而成;塔基為方形,每邊長約19.5米。塔身的南面連接著一大片大型建筑遺址,堆積著許多木料,這些木料都經過精細加工。樓蘭城中最顯眼的建筑遺跡是城中部的“三間房”。這三間房的墻壁是城中惟一使用土坯壘砌而成的,坐北朝南,直接對著南城門。東西兩端的房屋都是木結構,木料上還殘留著朱漆。從這一組建筑物的位置和構造等情況分析,這里可能就是當年樓蘭統治者的衙門府所在地。我國考察隊曾發現了一條東西走向、穿城而過的古渠道遺跡,可能是古樓蘭城居民取水之道。在城內還發現大量的厚陶缸片、石磨盤斷片、殘破的木桶和各種錢幣、戒指、耳環和漢文木簡殘片等。這些物品,對研究樓蘭古城歷史,都是無價之寶。

羅布泊
在若羌縣境東北部,海拔780米,面積約2400~3000平方公里,因地處古“絲綢之路”要沖而著稱于世,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與氫彈就是在這里引爆。這里生存的羅布人是新疆最古老的民族,他們“不種五谷,不牧牲畜,惟以小舟捕魚為食。”其方言也是新疆三大方言之一,其民俗、民歌、故事都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這是一個單一食魚的民族,豐富的營養使許多人都長生不老。八九十歲都是好勞力,甚至還有100歲的新郎。

艾提尕爾清真寺
位于喀什市中心廣場,是中國最大的一座清真寺。全寺總面積16800平方米,由禮拜堂、教經堂、門樓和其他一些附屬建筑物組成。寺門用黃磚砌成,石膏勾縫,門高4.7米,寬4.3米,門樓高約17米。門樓的兩旁不對稱地各矗一個18米高的宣禮塔,塔頂均立有一彎新月。門樓后面是一個大拱北,頂端也托著一個尖塔。進入大門后,是一個巨大的庭院,院內有花木及水池。南北墻邊各有一排共36間教經堂,供主教阿匐講經之用;禮拜堂在寺院西部的一個高臺上,分內殿和外殿;寺頂由158根淺藍色的立柱托著,呈方格狀。頂棚上和木柱的四角,都是精美的木雕和彩繪的藻井圖案。主殿內正中墻上有一壁龕,內置轎式寶座,每逢做禮拜時,大毛拉站在龕內誦讀經文;若逢節日,大毛拉則在此宣教。穆斯林進人廊檐必須脫鞋,不分貴賤,依次進入。艾提尕爾寺是全疆穆斯林“聚禮”之地。每天到這里禮拜的人達兩三千人,星期五“居瑪日”下午,遠近的男穆斯林都要到此作一周之內最莊重的禮拜,這時人數約有六七千人。到了一年一度的“古爾邦”節,全疆各地都有穆斯林前來,加上本地的,大禮拜人數可達兩三萬人。大禮拜之后,大寺內外游樂的人摩肩接踵,歡快的鼓樂奏鳴,穆斯林合著節拍,跳起了“薩滿舞”(女性不能參加),狂歡通宵達旦。

喀什香妃墓風景區
香妃墓,又名阿帕霍加墓,坐落在喀什市東北郊5公里處的浩罕村,占地面積30畝,始建于公元1640年前后,距今已360多年。陵墓由門樓、小禮拜寺、大禮拜寺、教經堂和主墓室五部分組成。主墓室在陵園東部,是這處建筑群的主體建筑,造型宏偉壯觀,風格莊嚴華麗,為整個建筑群之冠,也是新疆最為宏大精美的陵墓。
主墓為方體圓頂,橫長36米,縱深29米,通高27米。墓室四周的墻上,由綠色硫璃磚貼面,間以黃藍二色瓷磚鑲嵌,瓷磚表面繪有彩色圖案,還有阿拉伯文警句。墓室內的墓臺上,排列著大小不等的58個墳丘,埋葬著阿帕霍加五代共72人。相傳墓中有個名叫“希帕爾罕”的女子,曾被納為乾隆皇帝的妃子,渾身散發著陣陣香氣,頗受乾隆皇帝的喜愛,死后葬于故里此墓中。
天山南道還有聞名的古爾邦節、肉孜節、叼羊等獨特的風俗人情,可供體驗。主要旅游景點還有喀什的石頭城、墨玉河,都期待你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