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節約型社會,是黨中央、國務院針對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問題和矛盾,從我國經濟社會的長遠發展出發所采取的一個重要舉措,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部署,也是全國人民共同努力的目標。
一、我國經濟高增長和資源硬約束的矛盾愈演愈烈
長期以來,我國高度重視節約型社會建設,取得了積極成效。2004年與1990年相比,全國每萬元GDP能耗下降45%,累計節約和少用7億噸標準煤;火電供電煤耗、噸鋼可比能耗、水泥綜合能耗分別降低11.2%、29.6%和21.9%,與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逐步縮小。但是,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并沒有從根本上轉變,經濟增長在相當程度上仍然主要依賴資源的高投入來實現,能源、淡水、土地、礦產等資源不足的矛盾越來越突出。
從資源稟賦看,我國是總量上的大國,人均上的貧國。未來幾十年,我國人口、資源、環境的壓力將日益加大。我國盡管人口增長率呈下降趨勢,但人口總量每年仍凈增1400-1500萬。人口越來越多,但資源卻越來越少。目前,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相當于世界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的1/4;在全國600多個城市中,有400多個城市供水不足,其中缺水比較嚴重的城市有110個,全國城市缺水年總量達60億立方米。
我國人均耕地不足1.5畝,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如此寶貴的耕地,每年還以近千萬畝的速度在減少。據國土資源部最新統計,最近7年間,我國耕地總量已減少1億畝,超過全國耕地總量的5%。600多個縣市的人均耕地面積在世界公認的警戒線0.8畝以下。
目前,我國已成為煤炭、鋼鐵、銅的世界第一消費大國,石油和電力的世界第二消費大國。當前和今后較長一段時間,我國經濟處于新一輪快速增長期,并且進入新的、以資源密集尤其是能源密集為特點的重化工業階段,如果不努力建設節約型社會,資源的供需矛盾將日趨尖銳。事實上,近些年來,我國礦產資源緊缺的矛盾已經日益突出,石油、煤炭、銅、鐵、錳、鉻儲量持續下降,缺口進一步加大,45種主要礦產的現有儲量,能保證至2010年需求的只有24種,能保證至2020年需求的只有6種。除煤炭和建材非金屬礦產外,我國已有2/3的國有骨干礦山已進入中老年期,400多座礦山因資源枯竭瀕臨關閉,有的已經停產閉坑。大慶油田在連續27年年產原油5000萬噸以后,2003年首次降至4840萬噸。遼河、勝利等東部主要油田也均已進入中晚期。預計2020年以后國內石油產量將逐漸下降。
2003年以來,煤、電、油、運“瓶頸”制約再度出現,原材料供應十分緊張,鐵礦石、石油、銅、氧化鋁等進口大幅度增長,部分生產資料價格上揚。就目前中國對外資源需求增幅來看,預計到2010年,中國的石油對外依存度將達到57%,鐵礦石為57%,銅為80%。重要礦產資源對外高依存度,加上一些礦產資源的枯竭,勢必對中國經濟安全構成隱患。
同時,我們還要看到,長期以來,我國資源浪費損失了大量資源。例如,由于我國煤炭資源回采率低,1980年至2000年,我國煤炭資源浪費280億噸,如果不盡快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到2020年,浪費將增加到560億噸。又如,由于我國能源利用效率低,占工業部門能源消費總量73%的8個主要高耗能行業,單位產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進水平高47%,相當于我國工業部門每年多燒掉約2.3億噸標準煤。由于我國資源浪費型產業體系生產的產品物耗、能耗高,在能源、原材料價格不斷趨升的情況下,產品成本隨之升高,導致不少企業競爭力大大削弱,在經濟全球化中處于不利地位。顯而易見,我國不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經濟社會發展將難以為繼。
二、我國經濟發展不能寄希望于世界資源市場
我國國內資源日益短缺,那么,世界資源形勢如何呢﹖
據美國《油氣雜志》估計截至2003年底,全球仍有石油剩余探明儲量1733.99億噸以當年的石油產量計算還可開采42年。另據有關資料表明,如果按照目前的消費增長速度,世界上部分金屬將陸續出現匱乏。估計世界上鋁土礦儲量仍可開采85年,鐵礦石55年,銅礦14年,鋅礦11年。在水資源方面據聯合國估計在未來的20年內世界上有超過1/5的國家將面臨嚴重的缺水問題。到2050年地球人口將達到95億人其中10億人將處于缺水狀態。至于糧食雖然尚未出現全球性的糧食恐慌但有許多發展中國家處于缺糧狀態全球約有8億人尚未解決溫飽問題一些發達國家對國際糧食市場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
世界資源的匱乏勢必導致世界各國對資源的競爭。新世紀的鐘聲剛剛敲響“為油而戰”就在中亞、中東漸次展開至今未落下帷幕。在中東美國通過兩次伊拉克戰爭已基本掌握了對中東石油的控制權;日本也正積極加強同海灣國家的關系其能源外交搞得有聲有色;俄羅斯也正力圖重返中東其同伊朗的關系十分引人注目。在中亞大國紛紛“游”向里海在資源開發和管道建設上爭得如火如荼。在遠東大國也在踴躍博弈。在世界一些缺水的地區如非洲的尼羅河流域中東的約旦河領域南亞的恒河領域中亞的里海等對水資源的爭奪早已展開。目前對水資源的控制和分配一直是阿以各方爭奪的焦點問題之一。
近年世界資源價格不斷上漲,刺激各種資源產量迅速增加。據日本丸紅經濟研究所發表的調查報告說,1995年以來,世界汽車、建材用鋼材產量增加部分的60%、鋁材的50%、石油的20%、大豆的30%、天然橡膠的50%都與中國的因素有關。最近在美國和日本出現了“中國資源威脅論”,認為中國對資源的大量進口造成了對世界經濟安全的巨大威脅。
由此可見,世界市場固然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個廣闊的供應渠道但我國經濟發展不能寄希望于世界資源市場。這是因為:其一,我國旺盛的資源需求必然刺激國際市場抬高價格,造成我國經濟虛弱。2002年,我國進口1.1億噸鐵礦石,使國際市場上的鐵礦石價格每噸上漲了10美元。原材料價格的持續上漲,將使下游產業不堪重負。其二,有些資源在關鍵時期無法買到。比如,作為世界第一能源和經濟發展“黑色血液”的石油,已經超越了一般商品的范疇,成了一種政治商品,其價格和供應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受政治勢力和政治局勢的影響。
三、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重大戰略意義
節約型社會是相對于物質資源耗竭型社會的一種社會發展模式。對于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自然資源相對不足、環境質量欠佳、自然災害頻發、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尚存的發展中大國而言,建設節約型社會不僅是當務之急,而且更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
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對我國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重大發展。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的關系。在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前提下實現經濟較快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加強環境保護和治理,讓人民群眾喝上干凈的水、呼吸清潔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和生活。
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我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經濟規模將進一步擴大,工業化不斷推進,居民消費結構逐步升級,城市化步伐加快,資源需求持續增加,資源供需矛盾和環境壓力將越來越大。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節約資源。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既是當前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重要保障。
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是保障經濟安全和國家安全的重要舉措。解決我國現代化建設需要的資源問題,著眼點和立足點必須放在國內。過多地進口資源,不僅耗費大量資金,而且會加劇國際市場供求矛盾,帶來一系列經濟、政治、外交方面的問題。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控制和降低對國外資源的依賴程度,對于確保經濟安全和國家安全有著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