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央黨校學者針對2005年上半年中央領導集體的執政方略,在黨校學員中進行了隨機調研。這些來自中央部委和各個地方,從省部級到廳局級的數十位官員,對中央執政的新特點做了“年中評點”。
對于2005年上半年中國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在處理臺海關系、應對人民幣升值及其關聯的貿易爭端、抑制房價和改革股市等這些標志性的問題上,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體現出來的執政方略,官員們歸納為八個字:剛柔相濟,緩急適宜。
他們將中央的手法總結為:處理臺海關系“柔”,應對國際壓力“剛”,穩定房價“急”和處理股市“緩”。
主持調研工作的中央黨校學者表示,在利益日益多樣化的社會,不同群體的評點勢必會有不同的結論。但在眾多的評點中,來自于身處其中的黨政領導干部的評點更值得重視。因為他們不僅是現有發展格局的具體執行者、承擔者,更是下一階段政策措施的貫徹者、實施者。
調研結果顯示,官員們認為,這四個問題的處理看起來似乎思路截然不同,行為大相徑庭,其實殊途同歸——對利益的抉擇與取舍。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執政思路與理念,說到底就是在利益取舍問題上做文章。
面對不同發展模式,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在民族利益面前,政黨恩怨、政見不同都可以忽略不計。
化解國際社會壓力,國家利益高于一切。在國家利益面前,西方廉價的認同與所謂的慣例不必再重視。這也就是為什么吳儀副總理中斷訪日活動而贏得國民贊同的原因所在。
臺海:親情為主,柔中有剛
近年來,臺海兩岸的關系現狀不容樂觀,“臺獨”的惡性發展幾乎使兩岸關系接近冰點。
但是,正是在這樣的情形下,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敏銳地看到,盡管反對“臺獨”分裂勢力及其活動的斗爭是嚴峻的、復雜的,兩岸關系中有利于遏制“臺獨”分裂活動的新的積極因素仍然存在,臺海緊張局勢有緩和的可能乃至于緩和的跡象。這就是廣大的臺灣人民與臺灣現在的某些執政者是不一樣的,臺灣內部不同政治團體和政黨與民進黨是不一樣的。
基于這樣的判斷,臺灣兩大政黨負責人的大陸之旅先后成行,兩岸政黨交往有了歷史里程碑意義的新突破。中國共產黨給予了高規格的接待,黨的最高領導人胡錦濤與連宋分別會談,提出了自己的主張,讓兩岸人民感受到了極大的善意和寬容。
在調研中,領導干部們認為,中央的這種姿態與行為,似乎讓人感覺到更多的是一種“柔”。但這“柔”絕對不是軟弱,更不是無原則的妥協與讓步,而是一種靈活的技巧、開明的態度、開放的胸懷和深沉的情感,體現的是我們都是中國人的血濃于水的親情至上。
正是這柔中有剛,新一代中國共產黨人不僅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臺獨”勢力的發展,也在應對兩岸關系上擁有了越來越大的主導權。這一點連美國和臺灣民進黨都不得不承認。
匯率:剛強是本,不失技巧
出于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非善意和中國崛起態勢的不接受,以美國為代表的一些發達國家開始在人民幣匯率上做文章。美國參議院甚至擬提議案,限中國6個月內調整人民幣匯率。
在這樣的國際背景下,國際上的一些游資、“熱錢”就開始進入中國,豪賭人民幣在今年上半年升值以牟取暴利。不僅如此,西方一些國家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又把它與中國的出口貿易聯系起來,開始對中國的紡織品進行反傾銷。
本來,人民幣匯率問題已經納入了中國改革的視野。同時,中國在今年初和5月20日已經決定大幅調高74種紡織品出口關稅。但在這樣一種非善意的國際壓力下,中國卻不能退讓,5月30日又宣布了對81種紡織品取消征收出口關稅。
調研中,官員們認為,人民幣匯率改革是中國的主權,每個國家完全有權選擇適合本國國情的匯率制度和合理的匯率水平。迫于壓力的升值,不僅給那些國際投機者以暴利,使他們得寸進尺,而且會極大地損害中國經濟的發展,進而影響社會政治發展。
紡織業對中國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產業,中國的紡織品出口占到整個出口額的16%,涉及直接就業人口大約1900萬人,加上相關的就業人口,將達到1億多。中央高層清醒地意識到,這樣的時刻與這樣的情形絕不能退讓。這不僅是中國政府與中國人民的尊嚴,更是中國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所在。
官員們認為,中國這次的一系列說“不”是必要的。同時,他們也表示,剛強是本,而中央的決策也不失技巧。剛強中不失靈活,靈活中不丟原則。我們的目的是維護中國人民和中國國家利益,并不是為爭端而爭端,而且現代國際政治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斗爭中的合作。
房價:暴風驟雨,雷霆萬鈞
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已經出現了這樣的怪現象:
一方面是普通社會民眾為買到經濟適用房,不惜安營扎寨。另一方面,上海每平方米售價24054元的房子,一人竟然買了49套。其他人因為買不到,還四處告狀。
官員們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價格被操縱是不可避免的,房子也不例外。但房子與一般商品、特別是投機性商品最大的不同在于,人對它的需求是剛性的,“居者有其屋”是現代社會公民最基本的權利。
溫家寶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把抑制房價過快上漲作為政府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為此國家七部委迅速做出了《關于做好穩定住房價格工作意見的通知》,把調控房地產價格作為當前加強宏觀調控的一項重要任務。
調研中,官員們評價說,房地產新政的“組合拳”確實如暴風驟雨,雷霆萬鈞。
很多官員都表示,從表面上看,這一系列手段確實有些非市場行為,但是我們要意識到目前中國房地產存在的問題并不是市場行為導致的,而是背后有著深層的行政利益色彩。對于這些因行政手段產生的弊端只能用行政手段才會立竿見影。
他們也承認,房價新政來的有些“急”,急中難免有些需要進一步完善的方面。但面對日益飆升的房價和社會民眾不理解乃至不滿情緒的積累,任何拖延都是對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侵害,對一些既得利益集團的退讓。
股市:沉著冷靜,從容不迫
股市,要還是不要,這不是一個問題。從過去,到現在再到以后,中國的股市必須發展,而且要大發展。運用社會資金發展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內容之股市,救還是不救,這本也不應是一個問題。如果能起死回生,不僅是股民之福,也是社會和政府之福。
問題是怎么救,救什么,為什么而救。
調研中,官員們認為,如果股市中的制度問題不解決,任何簡單的輸血措施都只能是飲鴆止渴、泥牛入海。
他們評價說,決策者們應該沉著冷靜,不急不躁,靜觀股市的變化,辨別清楚背后的利益關系,以靜待動。選擇適當時機輔之股權分置的制度性安排,讓股市自身形成造血機能。
大部分官員認為,對決策者來說,現代社會發展確實是牽一發而動全身,股市崩盤肯定對整個經濟有影響,但銀行發生問題、“三農”發生問題同樣甚至更加對整個經濟乃至政治有影響。拆了東墻補西墻,除了對西墻有好處,對于東墻和全局都是不利的。
當要求為所謂的7000萬股民利益考慮的時候(其實并不是真正的7000萬,而是他們中間極少數的既得利益者),同樣不能忘記3000萬的貧困人口、1億多的失地農民,更何況13億的中國全體人民。通過冷處理,可以有效地降低一些群體不合理的、過分的預期與要求,對于未來股市健康發展也是很有意義的。
(王乃市摘自《瞭望東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