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府機構強勢推動
世界各國節約資源的實踐表明,政府的率先垂范與導向有巨大的推動作用。政府機構節約資源不僅是控制或降低資源消費增長幅度,減少公共財政支出,推動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推廣應用的重要措施,而且也是向全社會做好示范表率、引導和推進全社會節約資源、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有效途徑。
加拿大、荷蘭等國家要求所有政府機構都參與節能項目的實施,美國還專門制定了白宮短期及長期節能行動計劃。通過各種降低能耗、改善建筑和設備能耗狀況等措施,實現降低能耗的目標。美國為了促進政府機構的節能工作,還在法律中對政府節能等相關問題進行了規定。為了進一步促進政府機構節能工作的順利實施,在1991年至1998年期間,共發布了10份行政令和2份總統備忘錄,要求政府機構加強節能工作,并在相關法律法規中對政府節能目標做出了明確規定。例如,美國《國家節能政策法》第543節為政府機構提出了具體節能目標:1995年單位面積建筑物能耗在1985年基礎上降低10%,2000年降低20%。12902號行政令還進一步要求各個政府機構2005年節能30%。為了完成這些法定目標,美國能源部實施了“聯邦能源管理項目”(FEMP),政府機構根據規定采取了相應的對策和措施,同時制定了“白宮節能計劃”。通過“聯邦能源管理項目”的實施,基本上實現了甚至還超過了法定目標,并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效果。在1996年,聯邦政府建筑的單位面積能耗比1985年下降了23.4%,節約了2億多美元的能源費用支出,成為美國政府很引以為自豪的事情。
日本有健全的節能管理機構,表現在政府部門中有專門負責節能的機構和健全的節能中介機構。2001年小泉政府機構改革后,節能管理機構由原來資源能源廳煤炭部的節能科升格為節能新能源部。日本的節能中介機構健全,主要有節能中心、能源經濟研究所、新能源和產業技術綜合開發機構。節能中介機構是日本推進節能工作的重要力量,它們負責調查研究節能情況,搜集整理相關數據,研究提出政策建議,并負責具體落實和組織實施各項節能政策。這不僅有利于推進節能政策、強制性標準、規劃和計劃等的實施,而且使政府工作人員從具體的事務性工作中擺脫出來,用更多的時間進行戰略性、宏觀性事務的研究和實施。
二、制定節能法律法規
努力提高資源利用率,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投入獲得最佳經濟效益,已成為各國增強產品競爭力,保證資源安全,降低環境損害,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手段和各國能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多國家都以立法形式制定了國家級及地方級的節能法律法規。
美國先后出臺了《資源節約與恢復法》(1976)、《國家節能政策法》(1978)、《公共汽車預算協調法》(1985)、《聯邦能源管理改進法》(1988)等法律。其中,《國家節能政策法》的主要內容有:由公用事業單位促進家庭用能源的節約;對低收入者實行隔熱建筑補助金制度;利用太陽能貸款制度;協助完成節能措施制度;對學校、醫院等單位實行節能補助金制度;公共建筑節能檢查制度;制定實用電器的節能標準;關于小汽車燃料利用效率的罰款制度。此外,美國還對各部門制定了節能具體規定,如交通運輸部門向燃料消耗高的汽車征稅等。
日本在1979年頒布實施了《關于合理使用能源的法令》(即《節能法》),又于1998年和2002年進行了修改。日本《節能法》的基本思想是在滿足提高福利,維持就業,完成應盡的國際義務和各種社會要求的同時,消除能源各個使用階段的浪費,為盡可能有效地利用能源而采取有效措施。
與此同時,發達國家還將能效標準和標識作為一種重要的節能法規形式。能效標準和標識分為強制性和自愿性標準兩類,前者是相關產品、設備、系統的最低能源效率標準,以法律法規形式頒布執行;后者是通過財政激勵措施鼓勵廠家、用戶實現更高的能源效率標準,屬于市場行為。上述能源政策及節能標準隨著節能技術發展每隔3-5年不斷更新。
三、建立政策激勵機制
發達國家在節約資源政策上建立激勵機制,以鼓勵高效節能產品的研發和應用。
1.節能專項補貼、減免稅政策。在鼓勵高效節能產品方面,日本對企業購置政府規定的節能設備,并在一年內使用的,可按設備購置費的7%從應交所得稅中扣除。在鼓勵節能改造項目方面,荷蘭制定了一個目錄,明確規定能夠享受資源稅收優惠政策的主要項目類型,包括建筑物的保溫隔熱、高能效生產設備、熱電聯產、余熱利用設備、太陽能、風能、煤炭利用設備、提高交通設備以及水電資源利用效率等。另外,節能設備加速折舊是對節能產品進行減免稅的有效手段,美國對熱電聯產等設備及系統采用加速折舊的方法鼓勵其提高能源效率。英國、法國等也有對部分節能產品加速折舊的措施。
2.節能基金和低息貸款政策。節能基金包括節能公益基金和節能信貸基金兩種類型,節能公益基金用于支持相關節能中介機構開展節能政策、法規、標準的研究和節能活動;節能信貸基金是節能項目的融資渠道之一,以低息貸款的方式支持企業乃至家庭的節能改造和新建節能項目。英國的碳排放信托基金則主要用于促進新的或已有的能效技術的商業化,其中約50%的基金用于高效節能低碳新技術的開發和商業化,其余基金用于支持節能改造項目融資和中介機構開展節能活動。英國政府還決定,從2001年起,每年拿出5000萬英鎊的“能源效率基金”,鼓勵企業節約能源。
3.資源環境稅。芬蘭是世界上第一個收取資源環境稅的國家,每年收取的資源環境稅達到近30億歐元,約占芬蘭整個稅收的9%。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環境稅收可以使資源價格反映環境等外部成本內部化,確保價格反映維持資源供應的長期成本,從而通過市場信號影響資源需求,促進消費者節約資源和資源結構調整。資源環境稅主要有消費稅、銷售稅、碳稅、二氧化硫稅等。例如,到2002年絕大多數歐盟成員國實施了不同水平的碳稅,碳稅收入在歐盟成員國的總稅收收入中的比例從1980年的5.84%上升到1997年的6.71%,碳稅中95%的收入來自于能源和交通部門。
四、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美國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推行循環經濟。1976年聯邦政府就制定了《固體廢棄物處置法》。1993年美國總統克林頓下令所有政府機構辦公用紙中再生紙必須占20%后又提高到30%。目前美國已有半數以上的州專門制定了廢棄物再生法案。政府立法成為美國發展循環經濟的制度保證。美國還實行了一系列政策獎勵和稅收優惠措施,鼓勵回收利用。1995年美國設立了“總統綠色化學挑戰獎”專門支持化學工藝新方法以減少資源消耗和增加回收利用。美國政府為生產節能型家電的廠家提供低稅優惠同時消費者購買節能產品也將獲得低稅優惠。如今循環經濟已成為美國國民經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制定法律法規、實施優惠政策、明確企業責任、提高國民節約意識是美國在發展循環經濟中采取的有力措施。
以立法的形式促進循環經濟發展以德國最具有代表性。1972年6月德國頒布《垃圾清除法》嚴格規范垃圾處理。1986年對其進行修改出臺了《關于避免廢棄物和廢棄物處置法》相對于過去更優先考慮避免或減少廢棄物產生量強調回收利用。1994年9月德國頒布《循環經濟法》并于1996年10月生效。該法充分體現了發展循環經濟的指導思想強調資源綜合利用、物質閉合循環的管理原則規定了資源閉合循環的義務。明確規定生產中首先避免產生廢棄物其次必須對材料或能源進行充分利用只有兩者都難以實現的情況下才可以對廢物進行環境能夠承受的清除。要求工商業者“從搖籃到墳墓”全程照管其產品也意味著研制新產品時就要考慮廢物清除問題。德國《循環經濟法》的頒布和實施,對廢物清除行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1996年其營業額約800億馬克估計2005年將達到2000億馬克左右。
日本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開始探討經濟模式向生態型循環經濟的轉型從而提出了“環境立國”以及“循環經濟”和“循環型社會”的發展戰略。為了促進其實施1997年7月日本政府正式提出了“ECO-TOWN”工程。其宗旨是“堵住廢物源頭推進廢物利用靠環境產業振興區域經濟發展創造資源循環型社會”。自從20世紀90年代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以來日本致力于發展循環經濟、建立循環型社會。為此,確立2000年為循環經濟社會元年。2000年5月日本眾參兩院表決通過了《循環型社會推進基本法》從此拉開了日本建設循環經濟和循環型社會體系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