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北京,叫好不叫座
VICTOR公司是一家具有德資背景,以生產乳膠漆為主的企業。VICTOR乳膠漆遙色系比較豐富,其產品最大的特點是:使用VICTOR乳膠漆的封墻面,能夠隨著光線和視角的變化而產生相應的色彩變化和圖案變化。但VICTOR乳膠漆在推向市場時,卻有一個很大的制約因素,那就是一般的施工人員不具備施工能力,必須經過專門培訓的施工人員才能做到完美的使用效果。
初進VICTOR公司選定的突破口是北京,主要是考慮到北京市場的總體消費水平高,消費潛力大,不料進入市場后卻是“叫好不叫座”。雖然客戶對產品的效果都很滿意,但一般的半個工人都嫌施工麻煩,或者不愿意承認自己不會施工而拒絕使用VICTOR乳膠漆。就VICTOR公司為取得一定的市場份額而大費周折時,日資乳膠漆企業KAWAYI公司已經悄悄地盯上了VICTOR公司。由于KAWAYI乳膠漆對施工要求較低,價格也相對要便宜,結果在和VICTOR公司的幾次較量中都占據了上風。VICTOR公司在節節敗退的情況下,被迫退出了北京市場。
北京市場的失敗,讓合資的德方對繼續投入幾乎失去了信心。VICTOR在公司無奈之下,決定提前啟動華東市場,企圖借助樣板市場的成功來增加投資方的信心。為此,還專門挖來做樣板市場的資深人士劉華出任市場總監,專司樣板市場的開發工作。
轉戰寧波,設局“釣”代理
經過考慮,樣板市場的第一仗在寧波打響。可是讓劉華出乎意料的是,在寧波跑了一圈,竟然找不到代理商。
實際上,寧波市場的主要代理商有三家:天匯、鳳成和大都,這三家占據了當地市場份額的80%。劉華認為,實力雄厚的天匯是最佳選擇目標。但三家都表示自己的業務很好,目前不打算代理其他產品,結果讓劉華接連吃了“軟釘子”。
產品沒有代理商愿意做,劉華無奈之下決定反彈琵琶,自己從終端破局,反向打開市場。
劉華將公司所有市場人員全部集中在寧波,加上辦事處人員,合計15個人,共分為5個小組,每組基本是男女搭配。其中,將精通當地語言的兩個小組派到建材市場,尋求有意向合作的終端。另外3個小組主要跑家裝公司,對設計師開展游說工作。劉華發現,通過設計師提出的裝修設計方案,業主一般不會拒絕,所以借助設計師完全可以最大化地刺激終端銷售。因此,在人力投入上,劉華把主要兵力放在了各家裝公司的設計師身上。
通過三場產品推介會,設計師對Victor乳膠漆的特殊效果很感興趣,且對其色系表現一致看好。更為重要的是,每場推介會都由劉華親自主講,除了介紹產品特性之外,重點講述了設計師推介產品的激勵政策。按照公司的規定,如果一個設計師每月能夠推薦4家客戶使用,獎勵和集點獎勵最多可以達到數千元,這使參會的設計師興趣盎然。一周的緊張工作讓家裝組成績斐然:有20家公司同意使用Victor乳膠漆產品,其中一家規模很大的公司還將其列入了公司的主推產品。
終端組在對市區幾家主要的建材市場”掃”了一遍后,在每個市場初步選定了3~4個的候選人,其合作條件是:首期給予一定的樣品作為鋪底,第二批進貨結算第一批。隨后,首批貨開始全面上柜。
面對良好的局面,劉華趁熱打鐵,安排公司的銷售工程師,對幾家有意向的裝修公司進行了產品使用培訓,并推出了”買Victor乳膠漆,送德國食品加工機”的活動。對于設計師,凡是在推廣期推薦使用其產品的,按照購買Victor乳膠漆金額的15%返點獎勵(一般情況為10%),另外,還給予每人200分的獎勵積分,滿2000分以上,就可以換取指定商場同等面額的購物券。刺激與效果是成正比的,在7月份的推廣期中,一個月內簽訂使用意向書的客戶竟然達到115家。最終,實際購買的有40家,實際銷售額為13萬元,意向銷售額超過40萬元。
初步打開局面后,劉華再次拜訪了天匯的李總。實際上,李總雖然拒絕了代理,卻一直在暗中關注Victor乳膠漆的銷售情況,特別是劉華的市場操作能力,讓李總對Victor乳膠漆的認識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雙方很快就簽訂了合作協議,李總在資金和人脈方面重點投入,劉華在市場開拓和家裝開發上做重點突破,而家裝的銷量也將全部計入李總的銷量。合同簽訂的第二周,60萬元進貨款就打到了Victor公司的賬戶上,“久旱”的賬戶里,終于流淌了金錢的“甘泉”。
做大銷量,搭乘對手車
樣板市場初戰告捷,Victor公司像注入強心劑,經營班子對劉華大加贊賞,總經理親自給劉華一個厚重的紅包,并希望盡快把樣板市場做好,加快啟動周邊市場的步伐。
劉華心里很清楚,還有兩大難題沒有解決:一是沒有資源支持。僅靠目前的人力推廣,市場只能慢熱,而且品牌還沒有真正樹立,實際根基十分的薄弱;二是施工“瓶頸”沒有解決。目前培訓過的施工隊伍,每月只有20套的施工能力,而AT人流失快,僅有的3個銷售工程師已經忙得不亦樂乎了。一般情況下,對于樣板市場要有一個投入和培養的過程。但現在公司根本沒有投入,雖然經過前期設局,天匯替公司承擔了資金和大賣場進場的兩大壓力,可實際上,不可控的危險系數極大。如何盡快提升銷量,增強李總的信心和忠誠度,是樣板市場能否決勝未來的關鍵。但是,培育市場和”搶”效益,這兩種不相稱的指向已經成為市場操作的兩難選擇。劉華感覺自己已經走在了鋼絲上。
劉華發現:從前兩個月的銷售分析上看,進入大賣場之后,銷量上升的勢頭很猛。另外,大賣場往往也有自己的家裝公司,且裝修量很大,如果把大賣場的零售和家裝結合起來開拓,將會成為一個快速的增長點。不過,大賣場本來就利薄,再加上家裝,基本無利可圖,李總會愿意嗎?
劉華和李總的溝通很不順利。李總認為,自己已經承擔了很多,當初合作,就是看在劉華對市場操作的能力和后期盈利的預期,否則自己也不會選擇Victor公司。現在,進行促銷的所有成本都要自己消化,這是不能接受的。劉華只好向總部要政策,最終爭取到了銷售額達到50萬元、80萬元和10萬元三個等級,就給予累進獎勵,這才勉強說服了李總。作為支持,劉華也表示將在終端,特別是大賣場周圍,進行大規模的促銷宣傳,所產生的費用,由李總出資金劉華用貨物抵換的方式解決。
接下來的兩個月,10多人幾乎每天都在做促銷員和設計師的客情工作,大賣場裝修隊伍的培訓也如火如茶,而大賣場的銷量隨之開始快速增長。劉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但是,建材市場的起色相對卻很小。因為大多數選擇在建材市場購買的用戶都屬于中低收入用戶,他們只對價格”感冒”,且還會和很多終端反復侃價,致使價格底線不斷地被打破。于是,投訴不斷,銷量也徘徊不前。
劉華知道,要解決問題,僅加強價格管控是不夠的,必須把蛋糕做大,終端才會有信心守住價格底線。但是,每次回款,只會往公司進,而不會有一分錢出來。盡管劉華不斷地向公司打報告,要求增加投入,但一直沒有任何的答復。
此時,更讓劉華意外的是在9月下旬,Kawayi公司開始啟動華東市場,主戰場鎖定杭州,并在浙江衛視進行了大規模的產品宣傳。 劉華認為,不能坐等Kawayi公司慢慢進入,必須在其進入和做大市場之前,在整個華東市場壘起一道“防火墻”。經過調查發現,Kawayi公司為了教育消費者,廣告主要是對乳膠漆的效果進行訴求,主廣告語是“色彩天下,變幻多姿”,而產品名在廣告上并不突出。劉華決定“鋌而走險”,抓住十一黃金周,將Victor乳膠漆的“幻彩系列”產品名和Kawayi乳膠漆的廣告語混在一起,在各個售點打出“幻彩系列,變幻多姿”的橫幅,讓產品賣點和名稱“搭順風車”,并且在各建材市場和大賣場入口處加大了銷售攔截,印制類似Kawayi乳膠漆廣告的DM宣傳單,將顧客引導到Victor乳膠漆的貨架前。有了廣告的支持,一時間銷量迅速攀升,僅10月份的銷售額就達到了160萬元。
但是副作用也如影隨形,消費者是沖著Kawayi品牌產品來的,最后買成Victor品牌產品,一旦被點破,消費者就會認為遭到了欺騙。同時,銷量只是培育了Kawayi品牌,而不是Victor品牌,隱患時隱時現,這讓劉華非常焦慮。
而暫時的盛況卻讓總部決策層的喜悅達到了極點,面對一片“大好”市場,總部決定提前啟動周邊市場,在杭州、上海對Kawayi公司進行正面阻擊。劉華認為,現在的樣板市場尚不穩固,正面交鋒會因為資源的缺少而引起對手更大地反擊,并殃及現有市場。最好的辦法是利用寧波市場,啟動周邊中等城市,暫避對手風頭,形成區域壟斷優勢,取得區域市場的生存空間后再伺機行動。但是,劉華的建議沒被采納。
終端失控,死在銷量上
在上海和杭州的正面爭奪戰,結果可想而知的悲壯。
寧波市場原有的15個人,一下子被拽走了12個人。力量被嚴重分散,每個市場都是杯水車薪。劉華更無法安心呆在寧波,而是在幾個城市里終日奔波。Kawayi公司見狀立即從北方市場抽調了幾十個人,作為市場“特工隊”來”撲滅”Victor公司逐漸蔓延的戰火。同時,也開始了大舉進攻。
Kawayi公司的第一波攻擊就是廣告。針對劉華的搭車,Kawayi公司在寧波電視臺投放的廣告開始以”幻彩系列,變幻多姿——真正的Kawayi”作為主訴求,并在終端開展買贈活動,直接將售點開到Victor銷售終端的隔壁。結果Victor公司的終端紛紛要求劉華進行促銷支持,但是僅有的3個人顧此失彼,銷售頓時急速下滑。于是,寧波市場一下子變得緊張和被動。
劉華無奈之下,只好把除杭州、上海之外的市場人員,再次集中在寧波,進行“根據地”保衛戰。而KAWAyi公司也隨之展開了第二波攻擊,即對Victor公司的終端逐家瓦解,采取底墊、低折扣和加大獎勵幅度的方式,逐步擠壓Victor產品。面對終端的返利大戰,劉華無計可施,因為公司還指望寧波市場能夠返回資金,如果再讓利總部肯定不答應。劉華只好加大客情力度,每天拜訪終端,同時與李總頻繁溝通,但是依舊無法阻止銷量的直線下滑。此時,Kawayi公司也盯上了天匯。雖然劉華的敬業讓李總敬重而不愿意舍棄Victor公司,實際上他心里早已迷茫一片。
然而,真正導致市場崩潰的還是Victor公司自己。由于公司對于銷量下了死命令,不能在一定時間內完成公司規定任務的80%,便就地解聘。致使杭州辦事處在2005年1月率先“搗鬼”,暗中按4折發貨,原來零售的7折低價一下子被降低到4折左右,并且業務員還拉寧波的裝修公司到杭州進貨,許諾給予更高的回扣。消息反饋到李總那里,李總勃然大怒,逼著劉華馬上解決。劉華隨即要求總部處理杭州辦事處主任,但是公司唯唯諾諾,對此事的處理意見遲遲不給回復。隨即,混亂的市場如流行感冒一樣,大面積的蔓延起來。
2005年的春節,劉華是在一片冷清中度過的。李總基本是避而不見,原來的終端紛紛擺上了Kawayi公司的產品。更要命的是,幾家大賣場都提出了警告,如果2月份的銷量仍然低迷,將會對Victor公司掃地出門。
剛過完春節,心灰意冷的劉華就向公司提交了辭職報告。
審視樣板,失敗在何處
實際中,樣板市場一般具有三方面的意義。
其一,通過樣板市場的開拓和精耕,積累經驗并形成一套”可復制的經驗”,為下一步大面積的市場運作服務。同時,也可把樣板市場作為鍛煉人才、培訓經銷商的一個基地。
其二,樣板市場也可以起到“中心市場”的作用。樣板市場相對集中了很多的人力、物力,于是形成了較大的競爭優勢,利用樣板市場和周邊市場形成的落差勢能,可以快速打開和帶動周邊市場,以點帶面地完成整個市場的啟動。
其三,某些產品在上市招商之前也會做樣板市場,這時候的樣板市場更多只是一個“樣板”,廠家一般會投入很大的精力把樣板市場做出一定的“成績”,讓對產品信心不夠的潛在客戶對產品產生一定的信心。
Victor公司敗走寧波市場,看起來是很多偶然因素造成的,但實際上,Victor公司從一開始就埋下了隱患:公司對于樣板市場的功能沒有準確的定位,僅僅為了臨時性的給投資者“看”而做“秀”。另外,當樣板市場取得一定成績的時候,也沒有清醒的認識到:這樣的市場狀況是在公司集中了全部可用資源情況下的特例,根本不具有普遍意義。
實際中,樣板市場可以具備多重功能,但是在一段時期內,承擔的功能是不能沖突的。以本案例來看,雖然寧波市場最后很可能成為Victor公司的“現金牛”,但是在初期啟動市場和帶動周邊市場的時候,樣板市場的收益要”取之于樣板,用之于樣板”,這樣市場基礎才能穩固。在Victor公司本身沒有資源儲備的情況下,卻過早的全面出擊,并從寧波市場不斷地“抽血”,最后影響了自身的“造血功能”,終于在強敵兵臨城下的時候轟然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