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就好比“飛來之禍”,隨時隨地都可能暗藏在我們的職場生涯中。在職業發展過程中,當個人遭遇危機時,有智慧的人該如何“福從險中求”,打造更閃亮的職業品牌形象呢?
失寵危機:突然被辭為哪般
路斐大學畢業后進入一家廣告公司,因腦子靈、點子多,很受老板器重,幾年后被升為創意總監,負責上海分公司的全部工作。當公司發展越來越好之際,董事會決定把公司賣給一家非常知名的國際廣告公司A。進入A公司后,路斐成了一個小部門的總監。他很不習慣新公司的諸多規矩,原來一切自己做主,現在環節多。但路斐還是決心在這個新公司做出一番比在原來公司還好的成績。年初,路斐全權負責一個外地軟件開發的項目。有一次,上司突然說老板安排他出差,并派了一個負責其他項目的同事協助他的工作。出差回來后,路斐發現這個同事不但和他一起參加客戶會議,還和下屬背著他商議項目計劃。雖然路斐感到詫異,但沒想太多,直到有一天憤怒的他當著下屬的面,厲聲質問那位同事為什么插手自己的項目。第二天,人事經理找路斐談話,說路斐的上司本來還在猶豫,但發生昨天的事后,就拿定了主意,正式通知人力資源部解雇了路斐。
專家分析:
基本上,沒有公司會希望主管用不符合人性的方式來處理不合適的員工,所以個人需要在平時就注意警醒職場信號,及時調整自己的言行,至少對可能發生的情況有一個心理準備。任何時候都表現得有風度。最好的態度便是抱著“人性本善”的想法,平靜、謙虛地向老板或上級提問,大量的傾聽可以讓你對結果更有承受力,同時要求得到反饋。不要被疑神疑鬼、杯弓蛇影的主管影響了自己的工作情緒與表現。尤其對新進人員來說,多打聽、了解主管的個性與風格,以免誤解了主管的本意極為重要。此外,為了保護自己不被惡意解雇,平時要注意觀察職場的風吹草動,采取合適的應對方式。第一種常見的暗示,通常表現為主管以不合理的要求來刁難員工,讓員工受不了而自動離職。為了避免日后離職時出現勞資糾紛,建議工作初期以盡量配合主管要求的原則為主,一方面當做是磨練自己的機會,另一方面開始做“存盤備份”準備,保護自己的權益。第二種可能用來暗示員工要自動離職的做法,則是剝奪員工工作的成就感,也就是不再分派你執行新的工作任務,甚至連進行到一半的業務都由其他同事接手,讓員工處于無事可做的尷尬狀態。正如路斐遭遇的情況一樣,這時候反而應該主動協助周圍的同事,或者自己創造新的工作,別讓自己什么事都沒做,以免日后讓公司更有理由要求你離職。最后,當你懷疑自己已被暗示自動離職,一個恰當的處理方式是尋求人力資源部門的協助。無論部門主管是理性地認定你不能勝任工作,還是非理性地逼你離開,通過人力資源部門較客觀的第三者立場來處理都是比較恰當的方式,還能避免情緒沖突。此外,你也可以透過人力資源部門尋求調整職務、轉換工作的機會。
信譽危機:犯錯少解釋為妙
某名牌大學畢業的吳悅在一家知名雜志社做廣告編輯。雖說在學校時有過校報校刊的編輯經驗,但這畢竟與工作要求相差甚遠,有些工作內容她從來沒有接觸過,難度很大。有一次,總經理要吳悅寫一篇有關某品牌的最新時尚動態的新聞追蹤報道。吳悅既沒有實踐經驗,又沒有可借鑒的資料,只好把娛樂媒體的相關評述寫了上去。結果惹來總經理一頓訓斥,而這件事情導致了直接的惡果,就是雜志社失去了這一品牌的長期廣告業務。
事后總經理沒有馬上開除吳悅,但見到吳悅時沒有笑容,甚至每次叫吳悅來辦公室都讓她心驚膽戰。吳悅在想,我是不是該主動引咎辭職,另外換一份工作呢?但換工作也不容易,人家一問:你為什么離開原單位?那她該怎么回答,剛進新單位她就有了“污點”。吳悅感覺到自己的職業聲譽因為一次過錯似乎就要被烙上終身的罪印。
專家分析:
面對工作失誤,關鍵是不要抱得過且過的心理,而要看到有意義的一面,比如從工作中可以學到什么教訓。犯錯時,最好的辦法是坦白地承認錯誤,永遠不要解釋工作失誤的原因。初涉職場犯點錯誤很正常,有錯就改,很容易得到上司的諒解;往往壞事的是畫蛇添足的解釋。要知道領導只關注事情的最終結果,而不重視過程是什么。首先要積極、主動地溝通、表態,坦承自己的問題,反省造成失誤的原因,同時思考實施補救改善的措施與方法。不要一直陷入犯錯后的沮喪和為自己辯解的狀態中。在短期內采取行動的效果非常關鍵。如果見不到效果只好考慮走人,但人在職場上是有職業口碑和職業聲譽的,指望換工作洗清污點并不現實,特別是在同一個行業內部流動。如果在原單位出現過損害職業聲譽的行為,一定要去找那些可能成為你的推薦人或者背景調查人的對象,請他們更多地發表對你職業發展有利的言論。
升職危機:膩味五年沒動靜
梁虹是一家公司的中層管理人員,10年間,她換過幾家公司,但一直都從事HR工作,從普通職位做到總監。對目前的工作,她用驚恐一詞概括。雖然公司運轉良好,但自己太熟悉HR了,該領域內所有的東西都能駕馭,每天盲目地奔走在家和公司之間,不斷重復相同而瑣碎的事務。她很疲倦,甚至羨慕起小職員朝九晚五的生活來。在這家公司已經工作5年。和梁虹一起進入公司的同事跳槽的跳槽,升職的升職,而她卻始終在原位沒挪動。她覺得自己正在面臨“天花板”的危機,隨著年齡的增長,有可能到35歲仍然保持這種不上不下的尷尬局面。那時被企業淘汰將是很自然的事。梁虹就像坐在即將爆發的火山口,天天焦慮不安。
專家分析:
類似梁虹的這種危機經常會產生在工作5~7年后、30歲左右的階段,梁虹的職場危機首先源于沒有完整的職場規劃。處于長期機械忙碌的工作中,無法對自己的興趣、水平、能力、薪資期望、心理承受度等進行全面分析的職場白領,較難做出準確和理智的職業規劃。專家建議梁虹先觀察和展望后再跳槽,盡可能利用現有的職業經驗和職業資源,先在相關行業或自己感興趣的行業兼職。如果條件成熟,不妨個人創業。如果沒有合適的創業機會,應在現有職位上尋求突破,如換個工作環境、改換行業等,盡管難免有風險,但也比按兵不動要強。
此外應該主動與新人溝通磨合,減少對工作待遇的期望值,盡快融入新人的精神團隊,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缺陷,學習自己所欠缺的東西,保存與年輕人抗衡的本錢。在職業生涯中遇到挫折是難免的,任何危機的發生,
不管事態發展如何,評估危機,并直面危機,才能盡快解決危機。學習扮演一個體面的失敗者,將對你未來成為團隊領袖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