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周刊(2005.3.14)
如何消除貧困
目前全世界貧困人口超過10億,每年都有超過800萬人因為貧窮而離開人世:無錢買藥死在醫院門口;山村里買不起蚊帳而死于瘧疾;因為缺乏干凈、安全的飲用水……他們悄無聲息地離開這個世界,沒有留下名字,也沒有引起公眾的關注。令人悲哀的是,這樣的故事每天都在發生。
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的特別顧問、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杰弗里·薩克斯在新書《貧窮的終結》中,提出了“臨床經濟”的概念,指出良好的經濟如同療效良好的臨床藥物一樣,能讓貧窮盡快終結。不過,他也強調,結束貧困是一個綜合上程,單靠某一個國家之力是無法完成的,必須盡快建立一個全球性的協作網絡。
瞭望新聞周刊(2005.3.14)
發展的和諧之境
3月14日,當“兩會”代表、委員從人民大會堂走出的時候,又一年的中國發展大計誕生了。上世紀末,中華民族第一次達成了“小康”的千年宏愿,邁過了小康門檻。本世紀初,從中國共產黨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科學發展觀,再到構建和諧社會,中華民族的另一個千年夢想,開始夯下樁基。
中國的發展將更加注重一種和諧的環境。建設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和建設的成果,無疑會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發展的中國,盡管還有許多不易克服的障礙,但追求的和諧之境已有了鮮明清晰的輪廓。
新聞周刊(2005.3.21)
美元縮水
近來美國經濟接二連三傳來好消息:就業市場持續擴張,通貨膨脹率維持低水平、股市表現不錯、商業投資也很強勁,然而,這些好消息仍然不能消除人們對于美元下跌所引發的全球性經濟危機的擔憂。
自2002年初開始,美元對歐元下跌了38%,對日元下跌了23%,對加元下跌125%,大多數經濟學家預計這種趨勢繼續下去。從某種程度上來看,這是世界經濟缺乏平衡的表現。已經15年了,美國經濟一直扮演了世界經濟發動機的角色,美國的貿易逆差和經常性赤字不斷擴大,2004年,美國的經常性赤字達到了6500億美元,占GDP的5.6%。美元雖然只是美國的貨幣,但卻是世界的問題。
三聯生活周刊(2005.3.17)
水污染挑戰中國政府
“讓人民群眾喝上十凈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氣,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這是國務院總理溫家寶3月5日在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向全國人民的承諾。
上世紀80年代是中國的水污染迅速加劇的年代,整個90年代政府下大力氣控制污染物總量,不讓它隨著經濟發展同步增加,進入21世紀,改善水質成為重大問題。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務院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水污染”才首次從環境的諸多問題中被單獨強調提出。“我們政府的政策選擇正變得更加務實”,世界各國在處理水問題的原則上,都是“清水優先”——先讓老百姓喝到干凈的水,再考慮恢復河流的生態系統問題。
經濟學家(2005.3.12-3.18)
數字鴻溝
網絡泡沫雖然已經遠去,不過當時提出的一個擔憂仍然被人們記憶猶新:被計算機和通訊技術所包圍的發達國家與貧窮落后的國家之間將會出現數字鴻溝。
3月14日,聯合國終于啟動了“數字團結基金”計劃,該計劃旨在資助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的互聯網發展。然而,問題在于,數字鴻溝的討論是建立在一個神話基礎之上的:把貧窮的國家聯入互聯網,就能夠幫助他們迅速富裕。事實上,這是不可能實現的事情,同為數寧鴻溝并不是簡單的一個技術差距,而是一個更深、更重要的鴻溝的象征:收入、發展、識字水平。對于窮國的人來說,如果沒有食物、沒有電、不認識字,桌子上擺一臺電腦毫無意義。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2005.3.21)
美國就業新動
最近一段時間,美國就業市場逐漸由陰轉晴。根據美國勞工部日前公布的一份報告,2月份美國新增就業職位高達26.2萬個,不僅遠高于華爾街分析師的預期數字,而且接近1月份修訂后數字的2倍。其中,制造業的新增就業職位為2萬個,建筑業為3萬個,服務業則高達20.7萬個。
就業市場的變化引發了許多新跡象,“我能找到一個好工作嗎?”變成了“我們是否能找到足夠好的員工?”2月,美國失業的“離職者”數字升到了96.5萬,為1993年來的月度第二高水平。“離職者”的大量增加是勞動力市場制衡力量發生轉移的一個標志。它表明勞動者有足夠的自信找到更高收入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