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一個城市范圍內分配導購員時,經常會遇到這樣的難題:到底是把優秀導購員分配到A類店鋪?還是應該分配到B類店鋪?是應該把他分配到市區中心店?還是應該分配到郊區大店?
兩者都有其理由。有人說:好導購員分配到A類店或核心店,讓業績好上加好,讓賣場對我企業更加信賴和看重,這豈非好事?反對者說:A類店銷量穩定,即使促銷期有提升,但作用不僅由導購員產生,不如把好導購員派往B類店中的優秀店,那里提升的空間更大。
原則上這兩種做法都沒錯。但現實中卻往往因人而異,導致大量的管理沖突。把好導購員留在A類店或好的片區,會讓終端經理之間覺得分配不公把好導購員派到B類店或稍次的片區,導購員會覺得收入受影響,“是不是經理排擠我?”因此軍心不穩。
那你該怎么辦?
理性之途
從大局出發,我們肯定要關注本城市內總的銷量提升和導購成本,因此要對比把優秀導購員派到不同店的不同數據結果,這對于經理人并不難計算。
比如A店導購員上了一個月,該月銷量為x,她走后一個月銷量為y,另外平時該店如不上導購員,平均一月銷量為z。那么A店上導購員后的銷量增長量為:x+y一2z。再實驗該導購員到B店的導購銷量增長。即可產生一個對比,看到底哪個店上導購員更出活。
但上述這個對比是忽略了很多外部變量條件的。首先,我們加入導購成本變量,把上導購員期間所有的費用綜合成e,用它除以x+y—2z,就是導購成本增量比。這個對比結果就可能與上面那個不同。
而A、B兩店在上導購員同時配合做的促銷活動投入f和降價百分率g也不同,那么e+f+xg除以 x+y-2z后,產生的對比又不同。
這些都可以作為判斷的基本依據。
20/80法則與分班制
不過,上邊的計算都是些公式而已,現實的變量往往更加繁多,影響對比。
例如你計算上覺得好導購員放B店更合適,但由于調離A店,影響導購員情緒,可能她在B店做得極差,或者只推促銷品,使整體利潤降低。
而且競爭品牌一般也會派優秀導購員(假設對方的優秀導購員數量比我方多)到A店,可能使你 A區銷量下滑很厲害。
讓我們重新審視一下把好導購員放A店的思路: A店總是少數,因此這是個典型的20/80法則的運用思路,就是把最大的力量投入到最出成績的地方。
我們順著這個思路細化下去:實際上在A店,每天當中也有高峰期和低谷期,每周里、每月里也同樣。那么我們是否可以設計一個方案,讓優秀的導購員可以出現在最需要她們的地方?也就是說:既不在低谷時期浪費那么多好導購員站在空閑時間里,或被賣場抓去當苦力,又可以充分掌握最高峰的時刻,充分攔截終端人流。
我們的做法就是把一班制、兩班制、三班制和科層制引入導購員分配管理中。
由于無法透露案例細節,我把基本操作手法列舉如下:
*普通時期,針對銷量中等、日營業時間短、靠近社區的賣場,采用一班制。
*普通時期,針對銷量大、日營業時間長、作為城市商圈中心的賣場,采用兩班制。采用固定倒班或交叉倒班。尤其是在旺季前期,可采取這種方式提供精細化培訓時間,并在賣場配置優秀導購員指導新手。
*促銷時期或旺季,用三班制。即設立一個機動班,采用中間交叉上班,在核心賣場高峰時期增加導購員人手。根據經驗,這能大大提高人手配置的合理性和高峰期顧客攔截率。
*如果好導購員數量能達到每片區都有的程度,在機動班基礎上,給予一定的榮譽,設立高手機動班,讓她們分布在一線,隨時增援高峰門店。
同時,正式賦予她們管理者的職責,幫助我銷售經理分擔臨促招聘、培訓和現場督導、考勤、信息記錄等方面的工作,并在薪水上加以體現,榮譽上要多給予。也就是在銷售經理和導購員之間,又加了一個管理層級,可有效分擔任務、提高零售客戶滿意度、大幅提升終端各項指標的完成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