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日本耗巨資進行大陸架調查,絕非僅僅是為了延伸、擴大其大陸架主權范圍,其背后的多重戰略意圖更應該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
2005年2月9日,日本政府宣布將右翼團體青年社建在釣魚島上的燈塔收歸國有,再次挑起中日領土爭端;緊接著,日本島根縣議會又通過條例,將2月22日設為“竹島日”,從而引爆韓日獨(竹)島之爭;6月17日,日本國土交通省在距東京1740公里、孤處太平洋中的彈丸之地沖之鳥島設立地址標牌,并宣布接受居民向該島遷移戶籍,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日本在周邊島嶼問題上頻頻出招,其真實意圖并非僅僅宣示主權,更重要的是為了獲取這些島嶼的大陸架主權。

《海洋法公約》喚醒“擴疆辟土”之夢
古往,國家多是通過戰爭來擴張領土、攫取資源。日本在明治維新后也曾企圖憑借軍事手段“擴疆辟土”,但二戰的慘敗徹底粉碎了日本的美夢。如今,一種不依靠軍事力量、不受強國干涉、只要符合法律程序并采用高科技手段就可獲得大面積“領土”的機會出現了。1982年12月聯合國通過《海洋法公約》。該公約規定,沿海國的大陸架是在其領海以外依其陸地領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擴展到大陸邊外緣的海底區域的海床和底土,如果從領海基線量起到大陸邊外緣的距離不到200海里(1海里=1.852公里),則擴展到200海里;若超過200海里,則可擴展到不超過350海里,或不超過2500米等深線100海里。并規定,有關國家可在本國批準《海洋法公約》生效后10年內向聯合國大陸架界限委員會提交“延伸200海里外大陸架界線”的申請資料。這一法律的出臺,頓使島國日本重新燃起了“擴張領土”的希望。
1983年7月,日本簽署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同年10月,海上保安廳即投入使用當時新造的“拓洋”號測量船,開始對其周邊海域的大陸架進行調查。20年多來,日本海洋調查船航行數十萬公里,已初步認定太平洋上的沖之鳥島、北大東島、南大東島、沖大東島、小笠原群島、南鳥島、八丈島等面積約65萬平方公里的海域,有望獲得200海里外大陸架主權權利。據日本有關方面統計,一旦這些大陸架延伸獲得通過,日本的國土總面積將至少達到447萬平方公里(現為37.78萬平方公里),屆時日本在世界上的排名將由第59位躍升至第六位。重要的是,這些大陸架海域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和礦物資源。據日本前國土交通相扇千景透露,在這些大陸架地層中沉睡的金、銀、鈷可供日本使用5000年、錳可用1000年、天然氣可用100年。當然,從戰略意義上來說,日本擬申請的大陸架海域還包括中國向東、東南深入太平洋、美國向西進入東亞以及俄羅斯南下的必經通道。獲得了這些海域的大陸架主權不僅可以同時影響幾個大國,亦可拓寬自身的防御范圍。

為求認可,舉國齊動員
1996年7月20日,日本國會正式批準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生效,并將這一天確定為“海之日”法定假日。按規定,日本應在2006年7月前提交數據資料。但1999年5月聯合國大陸架界限委員會又制定了新的審查標準,并將各國延伸大陸架界線申請的最后期限統一調整到2009年5月31日。2001年12月,俄羅斯作為世界上第一個遞交申請的國家,希望延伸北極海、白令海、巴倫支海、鄂霍茨克海等四個海域的大陸架界線。2002年6月,聯合國以數據不足為由駁回了俄羅斯的申請。盡管俄羅斯申請失敗的詳情不得而知,但從大陸架界限委員會勸告俄羅斯應通過與日本雙方協商解決領土爭端的事實來看,日本于2002年2月向聯合國提出反對俄羅斯夾帶北方四島的書面抗議起了一定作用。日本在暗自竊喜俄羅斯申請失利的同時,也認識到申請延伸大陸架界線決非易事。因為根據新的審查標準,日本尚須提取大量巖石樣本并大幅增加勘探地點,僅地貌調查的勘測點就要由原來的61處增加到299處,海底觀測線由11條增加到82條,全部作業量要比原定計劃增加10~20倍。
為此,日本舉國上下齊動員,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大陸架調查行動。在制度上:2002年6月,日本內閣成立了由內閣官房、防衛廳、外務省、文部科學省、水產廳、資源能源廳、國土交通廳、海上保安廳和環境省組成的“大陸架調查聯絡會議”。2003年6月,該聯絡會議之下又設立了由海洋科學和國際法專家組成的“大陸架調查評價、建議會議”。2003年12月,內閣官房增設了“大陸架調查對策室”。2004年8月,“大陸架調查聯絡會議”改組、擴大為以官房副長官為議長的“有關省廳關于大陸架調查、海洋資源等聯絡會議”,并制定了《劃定大陸架界限的基本構想》,以分階段、按步驟地實施大陸架延伸戰略。即在2007年12月前完成大陸架地理數據勘測,2008年對調查數據資料進行分類、整理,2009年5月前向聯合國遞交詳盡的書面申請資料。據此,各省廳對大陸架調查進行了分工:海上保安廳負責“海底地形精確調查”;文部科學省負責“勘測地形構造”;經濟產業省負責“提取海底巖石樣本”。在預算上:日本政府計劃投入1100億日元用于大陸架的延伸調查和申請。其中,2003年度的調查費為17億日元,2004年度為104億日元,2005年度則增加到130億日元。同時,日本政府還劃撥200億日元專款用于建造8000噸級的高性能海洋調查船。
在調查方式上:2004年2月,日本石油資源開發股份公司、新日本制鐵股份公司等五家大型企業出資成立了“日本大陸架調查”股份公司,配合海上保安廳的調查。此外,日本朝野各黨也紛紛提出各自的主張與建議。2004年6月和2005年3月,日本自民黨政務調查會和自民黨“促進大陸架調查議員聯盟”先后向政府遞交了《維護海洋權益九項提案》和《維護東海海洋權益的緊急提案》,主旨是敦促政府設立“海洋權益閣僚會議”,制定并實施具有戰略意義的海洋政策,加快大陸架調查進度,強化釣魚島周邊海域的警備、監視體制,嚴防“落入中方為拖延時間而提出的共同開發圈套”。與此同時,日本學術界也紛紛從科技和國際法等角度對延伸大陸架問題展開研究,并多次組織召開由聯合國及國際知名海洋法專家參與的國際研討會。

日本延伸大陸架的多重戰略意圖
仔細觀察日本海上保安廳公布的延伸大陸架界線圖不難發現,此番延伸的重點范圍是日本東部、東南部以及南部海域,其中,沖之鳥島周邊海域又是重中之重。該島北距東京1740公里,東南距美關島海軍基地約1000公里,與塞班島、巴拉望島構成三角之勢,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此外,據日本有關方面調查統計,每年途經沖之鳥島周邊(60海里內)海域運往日本海岸的外籍商船達上千艘。其中,經此海域運入日本的鐵礦石占其全年進口量的6%、運入的煤炭占11%,此外,鎳、錳等礦物資源也多經此航道運入日本。如果說日本本土—琉球—南海—馬六甲—波斯灣是日本能源進口的“海上生命線”的話,那么,沖之鳥島海域完全可稱作是日本礦物資源進口的“生命線”。也正是基于此,舊日本帝國海軍早在1933年就曾對該島進行過秘密調查,并擬在此修建航空基地、對空監視設施以及氣象觀測站、燈塔等,后因二戰爆發半途而廢。1987年~1989年,日本耗資300億日元對該島加裝了鈦合金防護網床,并宣布該島擁有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權利。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121條規定,島嶼應是高潮時高于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陸地區域;不能維持人類居住或其本身經濟生活的巖礁,不應該享有專屬經濟區或大陸架。沖之鳥島不能維持人類居住,更無法維持其本身的經濟生活。為此,中國對沖之鳥島是否能夠享有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提出了質疑。然而,日本對中方的質疑不予理睬。而且隨著延伸大陸架申請日期的臨近,為了給沖之鳥島主張大陸架權利貼上“合法標簽”,2005年6月17日,日本國土交通省在該島北邊巖礁的混凝土制護堤上安裝了一塊高1米、寬1.5米的地址標牌,并宣布接受居民遷移戶籍。
在日本海上保安廳公布的大陸架延伸計劃中,中日和韓日間有領土爭議的釣魚島群島和獨(竹)島并沒有被涂上與延伸界線相同的顏色,而是圈定在其200海里專屬經濟區界線之內,這說明日本已單方面將這些島嶼視為了本國領土。關于獨(竹)島問題,盡管日本早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就提出遞交國際司法解決,但因韓國不承認存在主權爭議而使日本欲訴不能。在釣魚島主權問題上,日本明里默認中方提出的“擱置爭議”主張,暗中卻采取支持右翼團體登島修機場建燈塔等手段,分階段、按步驟地對該島進行著實際控制。日本的如意算盤是,此番延伸大陸架界線方案一旦獲得聯合國“認證”,便會順理成章地坐收獨(竹)島、釣魚島等周邊海域的大陸架主權。
據海上保安廳海洋情報部海洋調查科大陸架調查室負責人證實,日本在實施大陸架調查的過程中,還新發現了200多個海底山脈。其中,在小笠原東部海域發現的海山群,已被命名為“春之七草海山群”和“秋之七草海山群”等,這些具有日本特色的海底山脈名稱已申報聯合國并得到了認可。雖然這些“意外收獲”對此次大陸架延伸申請產生不了直接影響,但是,若干年后,這些海底山脈一旦露出海面,將會成為日本“擴張領土”的有力佐證。
與此同時,日本還希望把自己掌握的大陸架調查技術和經驗通過聯合國推廣到全世界。日本認為,目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及大陸架界限委員會制定的技術指標存在許多漏洞。日本欲借這次全面調查大陸架之機,參與制定一套符合太平洋海底地形的大陸架科技指標,以推動國際海洋法秩序的形成,最大限度地爭取本國海洋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