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數千年優秀文化傳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臺灣文化,本質上是中國文化一種地方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復雜的淵源流變鑄成多元性
文化是由人創造的,任何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都與民族和歷史聯系在一起。臺灣文化的第一塊基石是由原住民奠定的。考古證據表明,在史前時期,臺灣曾出現過長濱、圓山、卑南、阿美等原始部族,他們創造了長濱文化、圓山文化、卑南文化、阿美文化等。然而這些史前時期由南洋群島、中南半島和中國大陸等地遷入的遠古移民所形成的原始部落散居在臺灣各地,彼此間很少聯系,所以他們的文化也未得以充分發育,未能形成統一的語言文字、生活方式、風俗和宗教信仰,缺乏能夠凝聚各部族的核心文化要素。因此學者認為,史前時期臺灣有文化,但卻沒有能夠涵蓋所有部族、占主導優勢的臺灣文化。
16世紀時,來自閩南、嶺東的漢族移民大量涌入臺灣。雖然當時大陸移民的人數尚未超過原住民,但其帶來的閩粵文化卻遠比原住民的部族文化先進,閩粵文化因此顯現出替代部族文化整合原住民的態勢。
緊接著,荷蘭、西班牙侵略者相繼攻入臺灣,給臺灣帶來了西方海權文化。但荷、西殖民者人不過數千,在臺統治僅38年,相較于10萬原住民、數萬漢族移民,西方海權文化并未能在臺灣扎下根來。除留下“紅毛巷”、“紅毛井”等幾個地名和一套除個別傳教士外沒人會用的“羅馬拼音”之外,荷蘭和西班牙文化對臺灣的影響極為有限。
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他帶來數萬軍民官吏,在臺灣“復制”出完整的明代行政體制、經濟模式、教育機構、軍事編制、民俗宗教,初步確立了漢人在臺灣的人口、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方面的優勢地位。清朝統一臺灣后,閩粵移民大量移居臺灣,臺灣變成以漢族人口為主體的移民社會,這連帶使中華文化成為臺灣的主導文化。至此,島內第一次具有了能夠最大程度涵蓋臺灣人口的、占絕對優勢地位的臺灣文化。同時,在中國文化具有強大的包容性、同化性面前,原住民文化逐漸被融合、吸納為臺灣文化的一部分。不甘心被同化的原住民則避走深山,原住民文化走向式微。
日本侵占臺灣后竭力推行以滅絕臺灣文化為目的的同化政策——“皇民化教育”。強制臺灣民眾改日本姓名,信仰日本神明,穿和服,寫日文,講日語,唱日本歌曲。但日本的“皇民化教育”和同化政策并沒有深入人心,臺灣人民的婚喪嫁娶、衣食住行、宗教信仰等文化習俗仍“以中國為正朔”。臺灣光復后,日本強加給臺灣的大和文化被掃蕩一空,但大和文化中的雕塑、建筑、繪畫、音樂被吸納,成為臺灣文化的一個重要元素。
國民黨倉皇敗退臺灣帶去了200多萬軍民,也再次把中國文化全盤移植到臺灣。為了與大陸爭奪中國政府的代表權,國民黨當局掀起“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大力弘揚中國文化,臺灣文化中的中國元素也愈益鮮明。同時,歐美學術思想、科學技術、管理方式、經濟模式不斷被引入臺灣,成為臺灣文化的一部分。
90年代以來,隨著臺灣政經形勢的深刻變革,臺灣文化吸納了更多的外來文化元素,內容更為豐富:一是源自美、日的大眾消費文化傳入臺灣。這種以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急功近利、滿足個人感官需要為核心要素的“速食”文化迅速流行起來,蔚為風氣。二是以民主選舉、政黨制度、議會政府為核心要素的美國政治文化,代替注重權威、強調服從、輕視個人的傳統政治文化,成為臺灣文化中的重要元素。
大拼盤主色調——中國文化
從以上對臺灣文化淵源流變的考察可以看出,臺灣文化具有多元性。原住民文化、近代西方海權文化、閩粵文化、日本殖民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現代歐美政治文化和大眾消費文化,都是臺灣文化的源頭,都曾被接納到臺灣文化之中,都對臺灣文化的形成發展起到過一定作用。結果,在臺灣政治文化層面,西方政黨政治理念和中國傳統的政治理論、道德觀念并存;在經濟文化層面,以優勝劣汰為內核的市場競爭原則和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的傳統觀念并存;在社會文化層面,西方的個人主義和東方的綱常倫理并存;在宗教文化層面,東方的道教、佛教、媽祖與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并存;在文學藝術層面,西洋藝術表現手法與傳統藝術表現手法并存;在衣食住行生活方式層面,臺灣更是東西文化的大拼盤。
但總的來看,臺灣文化仍屬于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仍是中國文化下的一種地方文化。這是因為,臺灣的語言、文字、藝術、倫理、哲學、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宗教信仰、審美情趣等文化“深層結構”,以及飲食習慣、節日習俗、婚喪嫁娶、各種禮儀等“表層結構”,均沿襲中國傳統,并未因其他文化的浸染而出現質變。
然而,雖然海峽兩岸同是中國領土、兩岸人民同屬中國人、兩岸文化均為中國文化,但由于兩岸走的是兩條不同的發展道路,奉行的是兩種不同的政治哲學及社會價值觀念,且多數情況處于敵對狀態,所以客觀上也使島內派生出“文化復辟主義”和“文化分離主義”兩種傾向。“文化復辟主義者”聲稱大陸的簡體字破壞了中國文化之美,馬克思主義破壞了人倫觀念,中國文化在大陸“被徹底毀滅了”,“臺灣文化才是保存最完整的中國文化”,“中國文化的中心轉到了臺北”。“文化分離主義者”聲稱中國文化僅是臺灣文化的一個源頭,其地位與荷蘭、西班牙文化、日本文化、歐美文化相同。其極端者甚至聲稱“中國是敵國”,“臺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臺灣文化不是中國文化”,且“中國文化粗鄙不堪”,必須從臺灣文化中清除出去,因此有必要廢除中國歷史、“國語”,刪減中國文言文的教學時數,提高“臺語”的地位,創制“臺文羅馬字”,加大臺灣本土文學的教學時數。
隨著大陸的歷史性崛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兩岸交流的增多,“文化復辟主義”在島內逐漸失去市場。但“文化分裂主義”卻與統“獨”問題、國家認同、族群紛爭等糾葛在一起,越來越甚囂塵上。
一些“獨”派政治人物想把臺灣文化與中國文化的關系撇清,恨不得把二者切割得一干二凈。但是,文化畢竟不是蛋糕,不喜歡吃的可以切下來扔掉。文化是無法割裂的,中國文化已經內化為臺灣文化的核心要素,強行剝離臺灣文化中的中國元素,無疑是癡人說夢。所以,盡管有人口口聲聲詛咒中國文化,但每年三月得“瘋媽祖”,五月得“賽龍舟”,抓賄選要請包公,官運差要看風水,天旱抬龍王,驅邪請鐘馗,抬頭是滿街的漢字招牌,說話非北京普通話,既閩南方言。那些“獨”派政治人物無視中國文化對臺灣無處不在的浸染,矢口否認臺灣文化與中國文化的血肉聯系,妄言要剝離中國文化,只能貽笑大方。
弘揚中國文化事關兩岸人民的永遠福祉
回顧歷史,正是海峽兩岸共同保存了中國文化的基本內核,才使得雙方可以在長期隔離之后,能夠重新攜起手來。兩岸同文同種,同根同源,彼此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和無法割舍的思念。終于在兩岸隔離長達30年之后,全國人大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倡議開放“三通四流”,兩岸文化交流活動開始熱絡起來。臺灣的校園歌曲、通俗音樂和影視節目迅速進入內地并風靡一時,大陸的文學作品和其他文化成果也出現在臺灣的報紙雜志上。可以說,海峽兩岸的文化同質性在兩岸關系解凍的最初階段發揮了關鍵作用。
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兩岸文化交流更為熱絡,對兩岸和解的促進作用也愈益明顯。如果說“葉落歸根”的傳統價值是促成臺灣當局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的決定因素,那么兩岸人民共同的媽祖信仰就是催生了金廈兩地“宗教直航”(也就是后來的兩岸“小三通”)的根本動力。2005年,又是“回家過年”這一兩岸共同的文化現象,促成了“春節包機”,使兩岸的民航客機50年來第一次降落在對方的土地上。正是由于日益緊密的文化交流,兩岸才大幅減少了長期對峙的隔離狀態所形成的誤會和誤解,增進了兩岸文化界、知識界和普通民眾之間的了解與感情。
放眼未來,中國文化將成為包括臺灣人民在內的中國人昂首挺立在世界面前的精神保障。《文明的沖突》一書的作者亨廷頓認為:現代國家間的競爭實質是文化的競爭,文化是組成國家競爭力的要素,是經濟發展的最重要的“社會資本”,是參與國際合作和政治結盟的精神基礎,是支配國際政治格局的基本力量。此論雖不免失之偏頗,但文化的重要性誰都不可否認。在全球化時代,文化競爭日趨激烈,各個國家和地區無不在千方百計地保存和展現其文化精萃。近年來,臺灣基于意識形態,在參加各種國際文化活動時,刻意排斥中國文化,拿阿美舞蹈、排灣雕刻、達悟文物、平埔檳榔等具有“本土特色”的原住民文化充數,但其影響遠遠無法與臺北故宮文物在海外巡展時所受的禮遇相比。放眼未來,臺灣如能承認臺灣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并真心擁抱和大力弘揚中國文化,則中國文化必將成為支撐臺灣經濟繁榮、文化振興、社會進步的精神動力,成為包括臺灣人民在內的所有中華兒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