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0日,由大明星布拉德·皮特和安吉莉娜·朱麗主演的《史密斯夫婦》在全球公映。不過在《名利場》雜志看來,這部電影的真正靈感取材于兩年前。
2003年7月初,美國的“情報門”事件鬧得沸沸揚揚。美國前駐伊拉克大使威爾遜作證說,有關薩達姆從尼日爾購買核原料的情報是假的。這使得布什政府陷入被動。但不久,《紐約時報》和《時代》周刊披露了一條驚人消息:根據白宮官員提供的情報,40出頭、風姿卓約、身材窈窕的威爾遜夫人,竟然是一名受過嚴格訓練的中央情報局特工。威爾遜2002年“奉命”到尼日爾調查伊拉克核原料問題,竟然是他夫人批準的。
兩年來,人們一直在追問:那位泄露“威爾遜夫人”特工身份的白宮“線人”到底是誰?種種疑點都指向了白宮高級顧問卡爾·羅夫。一直被稱為“布什頭號軍師”的卡爾·羅夫此刻被尷尬地推到了“特工門”的門檻上。
7月14日,上百名示威者來到白宮門前,高呼“解雇卡爾”的口號。就在不久前,美國《新聞周刊》刊登了《時代》周刊記者庫珀在2003年7月11日發給上司的電子郵件。郵件發送時間比威爾遜夫人特工身份被“捅”出還要早三天。庫珀在電子郵件中描述了他與卡爾·羅夫談話的主要內容,卡爾·羅夫在電話里“警告”庫珀不要“忽視”了威爾遜,因為他的夫人正在為中情局工作。《紐約時報》評論說,毫無疑問,卡爾·羅夫是目前了解到的,最早向媒體透露秘密特工身份的政府官員。
卡爾·羅夫本人對這種說法至今沒有明確否認。美國總統布什表示,即便卡爾·羅夫卷入了“夫人門”事件,仍然對他保持信任。而另一名最早披露“特工門”事件的《紐約時報》女記者朱迪·米勒,7月6日則因拒絕透露“線人”的身份,被法庭裁決入獄。朱迪表示,她守口如瓶的原因是她已經向泄密人許諾,不會透露他的身份,這是作為記者最起碼的職業道德。
卡爾·羅夫現在坐在了火山口上。不過,在很多媒體看來,他最終將會過關,這是他與生俱來的強項。1995年,在得州鐵路委員的競爭中,共和黨在不利的情況下擊敗了民主黨,獲勝的法寶就是卡爾·羅夫偷偷向媒體爆料說:民主黨候選人古雷羅的大學學歷是偽造的。攻擊,然后不留痕跡——這是美國民主黨人為“卡爾·羅夫印記”所下的定義。但在這道“特工門”里,卡爾·羅夫顯然留下了痕跡。
7月12日,卡爾·羅夫的律師已經首度公開承認,他的當事人就是泄密者!不過即便如此,不少媒體依然認為,如果卡爾真的那樣做了,也一定是想轉移民眾視線,幫布什擺脫“情報門”危機。由此可見,卡爾·羅夫與布什又一次被捆綁在一起,難以分開。
2003年1月24日,卡爾·羅夫在給《達拉斯晨報》記者斯萊特的一篇15頁的備忘錄中寫道:總統不夠聰明,因此白宮需要“謀士”的輔佐。由羅夫去思考,讓布什去做就行了。這件事被披露后,卡爾·羅夫一度顯得很尷尬。
1994年,布什競選得州州長。在一則布什打獵的電視新聞中,他一手拿著獵槍,另一只手拿著被射殺的鳥。動物保護組織立刻抗議說,布什打死了瀕危動物“斑鳩”。盡管那不是斑鳩,但布什在卡爾·羅夫的建議下主動承認考慮不周,并且開玩笑說:“謝天謝地,還沒到獵鹿的季節,不然我非打死一頭母牛不可。”
卡爾·羅夫曾說:“有些時候,你要習慣于轉變話題,你的對手攻擊你,你最好的回擊手段,就是不要采取守勢,而是要繼續進攻。”2004年的總統競選,布什的班子成員因為伊拉克戰爭而成為媒體攻擊的對象。但卡爾·羅夫的競選策略是,使布什總統本人始終置身于與媒體的沖突之外,讓他看上去就像一個慈父,在欣賞著孩子們的“演出”。
盡管布什本人不喜歡卡爾·羅夫“總統大腦”的稱號,但他還是真誠地把自己的一張照片送給羅夫,并親自在照片背面題詞:“送給腹有良謀的卡爾·羅夫。”
從某種意義上說,無數次捆綁,讓卡爾·羅夫造就了當今美國總統布什的政治生涯。而接下來,這樣的捆綁又會帶來什么?因為,現在的卡爾·羅夫已經是一只腳跨在了“特工門”的門里,一只腳留在了門外。這道門的門檻究竟有多高,門里有多深,誰也不知道。
不過,這次事件與其說拷問的是卡爾·羅夫,不如說是美國競選政治和新聞自由的道德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