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國,是“左”尊還是“右”尊,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不同的時期和時代,存在著不同的規定。
周、秦、漢時,我國以“右”為尊。故皇親貴族稱為“右戚”,世家大族稱“右族”或“右姓”。右尊左卑表現在建筑住宅上,豪門世家必居市區之右,平民百姓則居市區之左?!妒酚洝り惿媸兰摇氛f:“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這里的“閭左”指居住于里門左側的平民?!妒酚洝ちH藺相如列傳》記載,藺相如完璧歸趙,在澠池會上立了功,“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廉頗大動肝火,“不忍為之下”。這是戰國時期“右”比“左”大的典型例證。
從東漢至隋唐、兩宋,我國又逐漸形成了左尊右卑的制度。這時期,左仆射高于右仆射,左丞相高于右丞相。蒙古族建立元朝后,一改舊制,規定以右為尊,當時的右丞相在左丞相之上。朱元璋建立明朝,復改以左為尊。此制為明、清兩代沿用了五百多年?,F在戲劇舞臺上上演古典劇目,客人、尊長總是坐在主人、幼輩的左側,這反映出明朝崇尚“左”的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