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12日9時~17日4時,神舟六號載人飛船飛行115個小時,中國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準確地往返于天地之間,一個又一個精彩的數字令人贊嘆,展示了中國航天科技的實力,是人類航天史上一次完美之旅。
“神六”發射安全性達到99.7%
發射“神舟”飛船的“長征”二F火箭是中國目前系統最復雜的運載火箭。它能把8噸重的載荷送入200~350千米高的軌道,其可靠性從以往不載人火箭的91%提高到了97%,安全性達到了99.7%,可與世界上著名的載人運載火箭相媲美。
30年內不落后于世界各大型發射系統
“神六”所用的發射塔架將繼續沿用“神五”所使用的塔架。這個塔架是我國自行設計制造的,功能齊全,技術難度很大。據介紹,這個77米高的發射塔架技術精度相當高,垂直度誤差為零。在安裝過程中,需要用3.3萬個高強度螺栓將每一節連接,各節之間須嚴絲合縫。
世界上最大的降落傘:1200平方米
神舟六號降落傘主傘的面積為1200平方米,是世界上目前最大的降落傘,比俄羅斯現在使用的“聯盟—TMA”飛船降落傘還要大200平方米。如果將降落傘從傘頂拎起,傘衣有20多米長,加上長達46.2米的傘繩和幾米長的吊帶,降落傘全長達70多米。
第一次活體細胞搭載醫學實驗
在神舟六號飛船上,航天員將和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細胞醫學實驗室工作人員同步對兩份相同的活體細胞進行一系列的科學對比實驗,這也是世界上首次進行空間心肌細胞搭載實驗,它標志著中國的航天醫學研究已經進入到了分子細胞的水平。
一個“跟斗”就飛了約351公里
2005年10月14日,航天員費俊龍在“神龍”返回艙內連做了4個“前滾翻”,用時約3分鐘。以飛船每秒7.8公里的飛行速度計算,費俊龍一個“跟斗”就飛了約351公里。
“神六”返回搜救9裝備
搜索救援直升機:用于返回艙搜索。
搜索救護直升機:用于返回艙搜索,醫監醫保、醫療陪救護人員和器材運輸。
搜索攝錄直升機:用于返回艙搜索、實況攝錄與轉發。
指揮調度車:負責搜救現場的組織指揮。
航天員醫監醫保車:用于為航天員提供現場醫學監督、檢查。
工程運輸車:主要進行地面作業人員、工具和回收散落物的運輸。
航天員運輸車:主要是航天員的救護平臺和后送載體。
返回艙吊車:為返回艙起吊和運輸載體。
小型搜索車:快速搜索返回艙。
“神六”飛船8類64種搭載物品出艙
神舟六號載人飛船8類64種搭載物品已出艙。在開艙儀式現場,展示了其中6種物品,包括:極地考察時使用的中國國旗、國際奧委會會旗、上海世博會會旗、《申報》百年紀念特刊、書畫作品《六駿圖》,和少先隊員太空畫作品。
“神六”航天員食品遴選有5原則
一是營養結構應適合航天員的工作性質,營養要全面。
二是食品質量標準高于國標。在符合標準的情況下,關鍵是保證食品質量的一致性,以免航天員食用后出現問題。
三是食品口味與常人相同。
四是航天員食用的食品必須留樣,保存三天,以跟蹤航天員食用后的反應。
五是航天食品必須符合失重條件下航天員生理改變的要求,能夠提供充足的優質蛋白質和鈣及適宜的鈣磷比例和維生素D;飛行初期航天食品的脂肪量不宜太高,以免加重空間運動病的癥狀;為防止心血管系統功能失調,要限制航天食品中鈉的供給,保證鉀的供給。
“神六”搭載5類種苗,柴油樹成重點培育對象
10月19日神舟六號飛船返回艙開艙當天,在中科院植物所,從“神六”上取下了12支盛有太空種苗的小試管。這12支太空試管中搭載了5類種苗,分別為3個葡萄種類‘八月皇家’、‘黃提’和‘紅寶石’各兩支,柴油樹種苗4支,構樹種苗兩支。
根據科學研究,從這種柴油樹種子中榨出油的結構同石油相似,只需稍加提煉和加工就能得到柴油。此次隨神六太空旅行的種苗唯獨柴油樹帶上了4支試管苗,柴油樹成重點培育對象,要是太空旅行過的柴油樹苗真的能夠把產量提高幾倍,以后的柴油就可以靠樹“種”出來,它將成為一個改變世界的樹種。
航天員的一支筆造價1000元
航天員費俊龍和聶海勝在神舟六號飛船里,手中的筆失重飄浮,享受太空旅行的樂趣。據悉,這支特殊的筆造價在1000元左右。如此昂貴的筆,是因為它帶有壓力系統,能在失重條件下書寫自如。
“神六”飛船總長9.2米,總重8噸多
神舟六號飛船總長9.2米,總重8噸多,與神舟五號相比,它進行了110余項技術改進。
航天員經歷生死時速:從7800米/秒到1米/秒
神舟六號飛船返回艙在大約48分鐘的時間內,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經歷了從7800米/秒到1米/秒的生死時速。神舟六號飛船返回前運行在距地球大約343千米的圓形軌道上,速度大約為7800米/秒。他們在接到地面返回指令后,飛船在空中完成姿態調整,將軌道艙與返回艙、推進艙分離。然后飛船上的制動發動機開始工作,使飛船的速度下降,從而脫離原來的軌道,進入自由滑行階段。
在進入稠密大氣層之前,推進艙與返回艙分離,返回艙繼續下降到大約距離地面100千米高度時,進入稠密大氣層。
以數千米每秒的高速進入大氣層的飛船,在稠密大氣的摩擦下,速度開始急劇下降。這時,由于飛船表面和周圍氣體摩擦產生巨大熱量,在飛船表面形成的高溫等離子氣體層屏蔽了電磁波,使飛船暫時失去與地面的聯系,出現“黑障”現象。這一現象一直持續到飛船下降到離地面40千米高度。當飛船下降到距離地球表面15千米左右的高度時,飛船的速度由超音速下降到亞音速,并穩定在180米/秒左右。
距地面大約10千米時,返回艙上的靜壓高度控制器通過測量大氣壓力判定高度,自動打開傘艙蓋,首先帶出引導傘,引導傘再拉出減速傘。此時返回艙180米/秒的速度依然驚人,為了把開傘對航天員的沖擊力減到最低,減速傘設計為兩級充氣,先張開一個小口,8秒后待返回艙速度減小到一定程度后,再全部張開。通過減速傘的作用,返回艙的速度下降到80米/秒左右。
減速傘工作16秒鐘后,與返回艙分離,同時拉出主傘。主傘也采取兩級沖氣的方法,先張開一個小口,然后慢慢地全部撐開,這時返回艙的下降速度逐漸由80米/秒減到40米/秒,然后再減至8~10米/秒。
在距離地面大約1米時,返回艙的4個反推火箭點火工作,返回艙速度一下子降到了2米/秒以內,又漸漸降到1米/秒,最終安全著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