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洪武十七年(公元1385年)五月,郭桓升任為戶部尚書。戶部掌管著全國各地的租稅征收,掌握著國家的錢財寶庫,是國家的財政大臣。所以對貪官污吏來說,戶部尚書無疑是個肥差。同年十月,郭桓來到浙西道,很快便與浙西道地方官吏黃文通、邊源等人相互勾結,狼狽為奸,沆瀣一氣,大肆鯨吞、貪污國家稅收和錢財。郭桓貪污受賄案發后,經審核,浙西道當年秋季應上繳國家的稅糧為450萬石,而郭桓等人實際僅上繳60萬石糧食和80萬錠銀子。按當時的時價折算,80萬錠銀子最多只能抵200萬擔糧食。也就是說,郭桓等人上繳國庫的錢糧加在一起總共只有260萬石糧食,其余190萬石糧食全部被郭桓等人鯨吞了,超過了浙西道當年秋季應上繳國家的稅糧的40%。在浙西道期間,郭桓還與黃文通、邊源等合伙私分了浙西道各州銀鈔50多萬貫,這還不包括他們在各地巧立名目、私自增加的稅收以及多吃多占的那一部分。
當年年底,僅僅當了7個多月戶部尚書的郭桓,就因有人告發他品行不端而被朱元璋降為戶部侍郎。然而,此后3個月,郭桓的官職雖然小了,但他的貪心和賊膽卻越來越大,黑手也越伸越長。在任戶部侍郎不到2個月的時間里,國家軍用糧倉里積蓄3年的糧食被他盜賣一空。他還與全國除京師應天(今江蘇南京)以外的其余12個布政司的官吏相互勾結,通過巧立名目、涂改票據等非法手段,共竊取銀鈔600萬張。如果把郭桓貪污盜竊的金銀錢鈔全部折成糧食,再加上他與人合伙貪污的稅糧700萬石,總計高達2400多萬石糧食。這個數字幾乎相當于當時全國征收的秋糧總和。
郭桓貪污受賄案發后,太祖朱元璋感到極為震驚。他接連幾天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更讓朱元璋感到吃驚的是,經御史臺和刑部共同審理,戶部侍郎胡益、王道亨,禮部尚書趙瑁,兵部侍郎王忠,刑部尚書王惠迪,工部侍郎麥志德以及整個六部上上下下的官吏幾乎都與郭桓貪污受賄案有牽連。
在審理郭桓貪污受賄案的過程中,朱元璋發現郭桓等人多次舞弊大都是通過涂改賬目、票據上的數字而瞞天過海、蒙混過關的。為了堵住這個漏洞,朱元璋下詔規定,今后有關人員在記載錢糧數目時,一律不得再使用原來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等數字的寫法,而統一改寫為“壹、貳、叁、肆、伍、陸、柒、捌、玖、拾、陌、阡”。這種記賬、開立票據采用“大寫”的辦法一直沿用至今,所不同的是朱元璋規定的“陌、阡”如今演變成了“佰、仟”。
郭桓貪污受賄案使太祖朱元璋進一步認識到了懲治腐敗的長期性和艱巨性。郭桓案審理結束后,他親自下令將郭桓貪污受賄案的主犯郭桓,從犯趙瑁、王惠迪等人以及六部中凡侍郎以下的官員統統殺頭。先后有數萬人因與郭桓貪污受賄案有牽連而被砍了頭,這個數字在歷代法制史上是極其罕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