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5月28日,史圣故里——陜西韓城市上演了一場“風(fēng)追司馬”的大戲。國內(nèi)社科界、文學(xué)界和演藝界俊彥聚集黃河龍門,追念史圣司馬遷之偉業(yè),探尋子嗣繁衍與古籍秘藏之謎。我刊作為參與單位之一,亦派負責(zé)人前往采風(fēng)。盛大熱鬧之況自不待言。
與會期間,卻有意外收獲:遇韓城一古錢幣愛好者持錢范一方,求驗真贗及其確切價值。與會人將其彩照帶回,經(jīng)筆者目驗,不禁由衷欣喜,原來是一方極為少見的漢代厭勝錢銅母范。
“辟兵莫當(dāng)”,“去兇除央”背錢,過去百年中曾有少量出土面世,也算得是錢中之珍。上世紀40年代,上海《泉幣》雜志刊載之例會出品紀錄,亦提到丁福保等先賢集到此錢視為珍品相互傳看嘉許之況。
先父早年多方集泉,亦在西安得此品兩枚,一銅一鉛,近幾十年筆者在市場及友人處先后又見到三枚銅品,皆為出土生坑品,其上皆有環(huán),知其為佩錢。
此佩錢工藝極精,正背面文字均為標準小篆,頗有李斯之風(fēng)。四字之間皆有星點,每面四星,泉家術(shù)語稱之“四柱”。錢穿孔中有另一小穿,乃鑄泉時精心設(shè)計,稱為“菱形穿”。一眼望去,錢文、四柱、菱形穿嚴格對稱,極富美感。
“辟兵莫當(dāng)”錢是我國年代最早的厭勝吉語錢之一,它反映了古代兵荒馬亂,經(jīng)濟蕭條年代,人們對于平安富足生活的追求,也是我國古代精湛鑄造工藝的見證。而這方錢母范的面世,卻為此錢賦予了新的更深層的意義:
首先,進一步確證了此錢的時代。長期以來,泉界一直認為其屬漢代吉語厭勝錢,其理由尚屬推理,認為“去兇除央”、“辟兵莫當(dāng)”等吉語與“長樂未央”、“茍莫相忘”、“長生無極”等漢印、漢瓦當(dāng)?shù)认囝愅o其它確證。而此錢范由其形制即可看出,其錢幣排列、澆道走向及子母隼鉚位置和母范材質(zhì)與漢代“五銖”錢范幾乎完全相同,這就從鑄造過程與工具等方面,確認此錢是漢代鑄錢工藝流程的產(chǎn)物。
其次,關(guān)于花錢(吉語錢)是官鑄或私鑄的問題,直接影響到其歷史價值的判斷,過去泉家有人輕視花錢,認為沒有考古和歷史價值,只有觀賞價值。其理由就是認為鑄造花錢不是政府官方行為,其實這是一種以偏概全的錯誤觀點。事實上很多品相好,工藝復(fù)雜的花錢根本不可能是私鑄,何況許多賞賜錢、慶功錢都出自皇家貴族,更不可能讓民間私鑄。
此“辟兵莫當(dāng)”錢范,制作工藝水平極高,即使比之近年許多出土的方形五銖(四枚)銅母范也使其黯然失色。此范望即可知為經(jīng)過精加工和特殊工藝處理過的官鑄母范,這就為我們解決了這樣一個問題:在兩千年前的漢代,政府除了鑄造大量的通用貨幣外,也同樣把鑄造厭勝錢作為滿足官民精神生活的需要。當(dāng)時鑄造的厭勝錢比之行用貨幣要少得多,但工藝卻極為講究,精密度要求很高,所以官鑄的精品厭勝錢無論從觀賞價值、考古價值、經(jīng)濟價值,都比行用錢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