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經濟結構將更加合理,經濟增長將進入一個小幅回落調整階段
2006年,全球經濟仍將維持增長,但風險也在增加,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石油價格上升成為全球經濟增長中的主要風險,石油價格的劇烈波動可能導致全球經濟增長放慢,可能陷入衰退,并引發通貨膨脹,形成滯脹。第二,全球貿易不平衡和來自新興市場國家的競爭壓力下,一些國家的貿易保護勢頭正在強化,貿易摩擦加劇。上述兩個方面的風險將對中國經濟增長產生一定的制約作用。首先,中國40%的石油依賴進口,據專家估計,2004年高油價對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影響已經達到0.7%~0.8%。國際市場石油的高位波動將直接影響國內經濟發展,并可能誘發通貨膨脹風險;其次,我國經濟增長對外依存度較高,2004年已達70%,2005年9月高達77.8%,國際對華日益增加的貿易摩擦將對出口、就業和產業結構調整都產生重要影響。
國內經濟環境總體良好
雖然我國經濟還存在許多深層次的矛盾,但我們認為經濟增長的有利因素較多,國內經濟總體環境良好。1998年以來,中國進入新的一輪經濟周期,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得到加強,波動大大減小。
新一輪經濟增長中,受全球技術進步和國內產業結構升級等因素的影響,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持續增加,需求拉動的源頭因素趨于穩定,新周期的擴張相對緩慢,呈現出一種在“軟著陸”以后的“軟擴張”的態勢,這體現了我國經濟運行的國內外環境已經發生了一系列深刻而重大的變化,特別是消費結構升級加快、城市化程度不斷提高、全球產業轉移等。在最近幾年內,我國經濟增長與波動將由過去的“大起大落”和“大起緩落”轉變為“緩起緩落”,使過去那種峰谷反差鮮明、年度間起伏很大的波動,變形為峰谷模糊、年度間起伏較小的波動,這也正是我國經濟平衡較快的機遇期。
可以預料,2006年經濟總量在繼續擴大的同時,結構性矛盾也得到改善,投資增速趨于穩定,輕重工業增長更加協調,結構更加合理,經濟增長將進入一個小幅回落調整階段。
2006年經濟增長預測
固定資產投資增幅有望回落。2006年,中央政府對部分產能過剩行業采取緊縮性的調控措施,甚至包括一些行政性措施。同時,產能過剩企業根據市場信號也會相應調整產品結構和市場結構。因此,固定資產投資相對前兩年的高位增幅將有所放緩,應該是可以肯定的。但中國的高儲蓄率、城市規模擴大和地方政府投資沖動等因素仍然不可忽視。根據因素分析和計量模型分析,我們預計2006年投資增長保持在20%左右。
消費增長略有上升。2006年,一系列的有利政策將刺激居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包括個人所得稅起征點提高、農業稅的免征及公務員工資提高等,居民實際可支配收入和消費預期將增加。同時,居民在旅游、文化娛樂、通訊、教育衛生保健等服務性消費將步入一個新的發展期,消費政策、體制和環境也將趨于改善,價格水平總體平穩,我國消費市場保持較快增長是完全有可能的。我們根據因素分析和計量模型分析,預計2006年社會商品消費額增長為13%左右。
在進出口方面,出口增長幅度將顯著下降,進口增長幅度上升,貿易順差有望縮小。根據計量模型和因素分析的結果,預計2006年出口增長率在20%左右,進口增長率在18%左右,貿易順差比2005年有所減少,預計2006年中國經常項目順差占GDP的比重將下降到4%以內。
綜合上述分析,2006年經濟增長的速度將有所回落,根據結構向量式計量模型(VAR)和時間序列模型(ARIMA)的預測結果,預計2006年GDP增長率為8.7%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