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全球最火紅網絡獲利模式

當全球媒體的鎂光燈都打在Google、雅虎、微軟、亞馬遜這些網絡巨人身上時,其實早有許多潛在新勢力蟄伏在網絡各角落。
他們專注于社會網絡的經營,將控制權下放到所有網民身上;他們把網絡打造成通往更多生活可能性的一扇大門;他們的創意與顛覆之舉,提供了臺灣另一種網絡創業的想象,是全球65億人口必須迫切關注的網絡新勢力。
再沒有一件事,會比所有你能想到的網絡界重量級人物“同時”聚集在一起,更來得撼人心弦。時序拉回2005年10月5日,太平洋彼端的美國舊金山,氣候依然溫暖怡人,在市中心樓高36層、擁有最壯觀舊金山灣景的銀白飯店(Argent Hotel)里,一場全球網絡界的盛事正熱鬧展開。現場冠蓋云集,翻開61位演講者的背景,幾乎就是美國整個網絡產業版圖的縮影:Google、雅虎、微軟、亞馬遜、升陽、美國在線、Macromedia……好不壯觀。
這是“2005年Web 2.0研討會”的會場,有剛創業不久、潛力十足的硅谷新面孔,也有叱咤網絡界多時的一方之霸,800多名企業家、軟件設計師、記者將現場擠得水泄不通。他們之所以愿意耐著性子,待在飯店里開上為期三天的漫長會議,是因為他們都已經察覺到,網絡產業這一二年的走向已經產生了變化,一些被稱為是“Web 2.0”模式的網站,被他們視為是未來最有成長爆發力的網絡新勢力,在創投業者眼中,這是找尋“下一個Google”的絕佳投資機會。
從1.0到2.0
“Web 2.0”這個名詞,最先是由 O'Reilly Media創辦人即CEO奧萊禮(Tim O'Reilly)提出,標志著自2001年網絡泡沫化后,產業版圖中逐漸浮現的網站新模式。這些網站主要在幾方面有別于傳統網站:首先,他們朝思暮想的再也不是如何賣“軟件”,而是“服務”,也就是把網站視為一個平臺,“網站再也不純粹只是個‘空間’, 而是一扇通往各式服務的‘大門’,”以開發企業用Wiki軟件而聞名的Socialtext CEO梅菲德(Ross Mayfield)做了很貼切的說明;其次,“使用者”的角色將被置于最核心的位置,這些網站經營者開始學習“信任”,將生產、掌控數據的權力交還給使用者,“由底層發聲”的部落格是最明顯的例子。
正因為對使用者的重視,以Web 2.0模式經營的網站多半成長速度飛快,如Flickr、Digg、Del.icio.us、Bloglines、Socialtext等新面孔,極短時間內就成為網絡世界最熱門的人潮匯集之處。然而對大部分的網站來說,“重視用戶”根本就是提升流量的基本概念,那么究竟什么才是Web 2.0網站最關鍵、最獨特的成長基因?Adaptive path網站設計公司資深從業員蕭爾(Brandon Schauer)指出,Web 2.0的“基礎屬性”包括“由用戶貢獻價值”、“長尾定律”(由于通路的擴大與時間的拉長,垃圾產品也能賣出與暢銷產品一樣的量)、以及“網絡效益”三者構成網站的經濟模式,然而過去成功存活下來的網站也都具備這些特性。真正讓Web 2.0網站創造出獨特使用經驗的,是四項“體驗屬性”:去中心化、集體創造、可重混性、突現式系統。這四項特性,某種程度上標志出了網絡業者再創網絡高峰的三個關鍵引爆點:社會網絡、集體創作、以及部落格。
第二次芯片革命

當你正在邊走邊聽著iPod,但你身體里的各種生物信息已經被檢測到,并通過全球通信系統將數字信號傳遞給醫生,醫生分析后開出醫囑,再立即傳回給你。
這樣,你就可以隨身攜帶個人化驗室,在地球上任何地方,隨時監測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
這種場景并非憑空設想,生物芯片的出現使這一切有望成為現實。將原本需要占據幾層樓的生物實驗室,微縮到一平方厘米大小的芯片上,卻能實現分析過程的全自動化,同時分析速度也能得到成千上萬倍的提高。
其實,多年前便有國外科幻作家做出了在人體內植入生物芯片的預言。通過掃描芯片信息,醫生便可以準確獲知患者過往的病史資料。更奇幻的是,一旦將生物芯片植入人腦,并實現人腦和電腦的連接,人們便能夠像擁有“月光寶盒”一樣,回到歷史長河,從而拓寬人類的記憶范圍,甚至可以通過大腦中的電腦連接互聯網的功能。
盡管多數人對生物芯片技術本身并不了解,但生物芯片所帶來的無限的想象空間,使得這項技術一誕生便得到高度關注。人們不約而同地將其與50多年前的硅谷半導體芯片革命相提并論,并賦予生物芯片更偉大的意義。
由生物技術和微電子等技術相結合誕生的生物芯片,是跨生物學、醫藥、化學、物理學、光學、電子、機械、材料、計算機等10多個學科的綜合性技術。生物芯片是將現在龐大的分立式生物化學分析系統縮微到芯片中,簡單地講,就是在一塊指甲大小的玻片、硅片、尼龍膜等材料上放上微量的生物樣品,然后通過儀器收集信號,對細胞、蛋白質、DNA等進行準確、快速、大信息量的檢測,并通過計算機分析數據結果。和傳統的檢測相比,生物芯片具有高速度、自動化和高度的并行處理能力?;蛐酒⒌鞍踪|芯片和芯片實驗室都屬于生物芯片的范疇。
生物芯片技術發端于上世紀70年代,隨著1998年6月美國宣布正式啟動生物芯片計劃,世界各國紛紛加大研發投入,生物芯片產業破土而出。如今,一只腳仍然停留在研究所,一只腳已經邁向市場的生物芯片行業,第一步便跨進了醫藥行業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