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布什管理經濟的信心,同對他管理伊拉克戰爭的信心一樣低落
近年來,美國人的消費約等于或超出其收入水平;美國整體的開支,也遠遠超過它的財力,在2005年仍以快速的進度向世界其他國家貸款,每天超過20億美元。這種現象盡管得以持續,而且至少多持續了一年;但是,不可持續的東西終究是不會持續下去的,所以這就為2006年的美國和全球經濟帶來巨大的風險。
消費放緩將成現實
有兩大出人意表的經濟現象,使得美好的日子在2005延長了一年。
首先,盡管美聯儲繼續調升短期利率,但長期利率卻沒有隨之而上升,使得樓價繼續上揚。這對于維持全球增長至關重要,因為近年來全球最大經濟體的表現,主要是依靠房地產來驅動。個人將自己的房屋抵押進行再融資,用去部分貸款,然后高樓價又帶動更多建筑項目。但是,這種情況已不太可能持續下去。幾乎可以肯定,長期利率最終會開始上揚,而這個“最終”看來就會在2006年出現。果真如此,美國人便須花費更多錢來養債,而他們能夠用于商品與服務方面的開支,就會相應減少。此外,房地產價格很可能會急促止漲,事實上還可能會回跌。因此,房屋抵押再融資也將慢慢消失,再也不能從房地產中抽出現金來維持美國的消費熱潮。由于這兩個原因,總需求便會下降。
在企業方面,現金充沛的企業界是否有可能通過增加投資來彌補這方面的不足呢?由于過時的儀器和軟件需要替換,所以總投資可能會有所增長。但也有證據顯示,創新的步調已經放緩,也許這是因為近五年來研發領域投資減少的結果。不管怎樣,在消費逐漸放緩的階段,即使商家現金充沛,一般上都不會擴大投資。經濟的不確定性,可能會使企業的投資決策更為謹慎。簡而言之,更大的可能性是投資持平加劇了消費放緩的趨勢,而不是投資加速到足以抵消消費放緩。
高油價禍害漸趨顯露
2005年第二個出人意表的現象是,當油價漲幅大大超過預期時,絕大部分地區的經濟制約效應似乎沒有顯現出來,至少截至去年底情況是這樣。例如,由于油價上漲的緣故,美國在石油進口方面的開支,一年約增加500億美元,而這些錢本來應該花費在美國所制造的商品上。在2005年的大部分時間,美國消費者表現得好像并未真正相信油價會居高不下,至少暫時如此。這種現象并不像表面上那樣令人吃驚。計量經濟學的研究顯示,油價上漲所帶來的整體效應,要在一到兩年之后才會感覺到。現在,由于期貨市場預測在未來兩年,油價將居于每桶50至60美元的水平,對高耗油車輛的需求已經逐漸消失,隨之而消失的還有美國汽車制造商的前景。而這些公司的戰略,是將籌碼押在低油價和美國人對運動車的喜好之上。
世界其他各地的增長前景看起來雖比美國好,但高油價也很可能會抑制這些地方的經濟表現。
2006年的全球風險系于美國
2006年的主要風險,在于美國長期所制造的問題已經在全球達到頂點:投資者最終正視龐大的結構性財政赤字、巨大的貿易缺口、高額的家庭負債之后,可能會恐慌地將資金從美國抽走。另一種情況是,利率上揚和房地產市場走下坡,可能會嚴重削弱消費需求,使經濟陷入衰退,讓依賴美國市場的其他國家的出口商壓力重重。
不管是哪種情況,已經被龐大赤字所拖累的美國政府,可能無力推出反經濟周期的財政政策作為反應。人們對布什管理經濟的信心,同對他管理伊拉克戰爭的信心一樣低落。所以,我們有充足的理由擔心,只要其中一項危機出現,將不會有妥善的管理。
當然,2006年更可能是又一個隱憂重重的年頭。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重要性,還沒有大到足以抵消世界其他地方的不足。美國也將能再度應付過關,然后將更高的債務留給將來。總而言之,在2006年,即使分派全球經濟增長果實還能像過去那樣隱隱然可以預測,但增長前景的不確定性也會不斷增加。至少在美國,2006年可能又將是實際工資毫無增長,導致中間階層的生活水平停滯不前,甚至下滑的一年。而且在全球各地,這一年也可能是貧富差距繼續擴大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