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衛生部部長高強在2006年全國衛生工作會議上要求“限制興建豪華醫療場所”。10日,衛生部新聞發言人又強調,醫療衛生部門從今年起,在各地市選擇一部分綜合公立醫院建立平價醫院或濟困病房,實行預算式全額管理,收入上繳,支出由政府核撥。去年12月21日,全國首家由政府出資開辦的平價醫院——北京上地醫院已正式開診。“一家真正的讓中低收入者看得起病的平民醫院,是上地醫院給自己的定位。”然而,更多人關心的是,上地醫院真的平價嗎?在中國醫療衛生改革的棋局中,上地醫院這家惠民醫院的出現,究竟在傳達什么樣的信息?本刊記者對此進行了深入采訪。
平價醫院異軍突起
建立一批平價醫院或平價病房,旨在用以保障低收入人群的醫療救治需要。一時間,平價醫院成為公眾討論的一個熱點。
近日,記者電話采訪了衛生部新聞發言人毛群安。他說,衛生部之所以提出這么一個思路,是根據廣大群眾的要求,也根據一些地方的實際經驗。根據我們了解的情況,目前全國大多數的地方都已經開辦類似的平價醫院,但全國的情況不很平衡,方式也有所不同。有的是建立惠民醫院,也形成了一個體系;有的地方是和民政部門協調合作,對低保人群進行定點方式,采取減免收費的辦法。毛群安說,平價醫院就是我國首批真正的公立醫院。在目前的情況下,平價醫院對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將起到重要作用。
到底什么才算平價醫院?毛群安對記者解釋道,目前平價醫院的建設、運行是靠地方政府,因此其標準由地方政府根據自身的經濟狀況來制定。但衛生部將來會綜合各地情況統一制定標準。很多人擔心,低價位是不是就意味著低質量?藥品、醫療設備是不是都用大醫院淘汰掉的?毛群安對此的回答是:不可能。平價醫院的經濟支撐,實行收支兩條線,要通過政府加大投入的辦法來解決。根據對現在一些濟困醫院、惠民醫院的了解,這些醫院現在已經開展的這些項目,基本保證了低價位但醫療質量不低,而且平價醫院的醫生會給病人選擇更合理的治療方案。他同時表示,如果平價醫院出現醫療質量問題,衛生部也會及時監管。也有人擔心,平價醫院收支兩條線的運行機制會不會導致好醫生流失。對此,毛群安認為,平價醫院的醫生應該得到較高待遇。給醫生合理的待遇也是解決醫療中存在一系列問題的重要方面。針對目前醫院分配制度的管理,衛生部提出來,必須對醫療機構的分配問題進行規范,要給醫務人員合理待遇,使他們能夠安心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醫療服務,同時不能過度增加醫療成本。
探秘北京平價醫院
2005年12月21日,全國首家由政府出資開辦的平價醫院——北京上地醫院正式開診。也許是巧合,同樣是在這天,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中國經濟藍皮書——《2006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藍皮書稱,買房貴、上學貴、看病貴成為新的民生三大問題;當前我國有65.7%的人沒有任何形式的醫療保險,大約1/4受訪者因為無力支付醫療費而放棄醫療。衛生部組織開展的第三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結果也顯示,全國有48.9%的群眾有病時應就診而不去就診,有29.6%的應住院而不住院,其中的主要現象是農民因經濟原因難以及時就醫。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醫療價格居高不下是主要原因之一。因為更多的人是自己花錢看病,而對于人均收入還比較低的普通百姓來說,面對不斷攀升的醫療價格,一部分患者最終選擇放棄就醫。而上地醫院正是為了解決這一現狀政府在醫療行業的新嘗試。
1月18日上午,記者專程來到上地醫院,找到了該院辦公室主任杜劍鋒。經采訪得知,擁有158張病床的上地醫院目前只設內、外、婦、兒、檢驗、藥房等十余個基本科室,為附近居民和貧困人群提供廉價、基本的醫療服務。據了解,這是上地地區目前規模最大的醫院,醫院設施、醫療配置都屬二級醫院水平,輻射城鄉接合部的兩個鄉鎮、4條街道的60萬常住居民。
在北京上地醫院的門診大廳,記者在滾動的電子大屏幕上看到,普通掛號費只有0.5元,其他多項診療收入也都較大幅度地低于其他醫院。同時,這里的藥費也比其他醫院低5%~10%,上地醫院首批采購的525種藥品,全部是選擇同種同類藥品中的低價產品,按最小分裝單位零售價計算。其中四成,按照國家規定,零售價都在10元以下;單價高于50元的藥品有40多種;而超過100元一盒的藥僅有6種。當地城鎮低保戶和農村特困戶持有效證明還可減免20%以上的診療費。醫院婦產科,最低的自然分娩價格僅為1000元。
杜劍鋒稱,早在去年8月,上地醫院給海淀區公共服務委員會和衛生局提交了惠民政策的設想,對低保人群等提出八大優惠和六大減免,包括對所有患者藥品零售價全部下浮5%、“三無人員”醫療費用全免等。但由于醫院不以盈利為目的、屬于政府投資興辦,所以,“八大優惠、六大減免”的方案需要遞交給政府審核、確定后才可以正式施行,但杜劍鋒表示,部分優惠已經試行。杜劍鋒告訴記者,上地醫院隸屬于新近成立的海淀區政府公共服務委員會。他表示,上地醫院由政府投資興建,政府在醫院運營中實行收入上繳、虧損補償機制,避免醫院以盈利為目的,而導致“看病貴”等問題。
對平價醫院的爭議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北京市海淀區300萬名常住居民當中,低保、低收入和“三無”(無工作、無收入、無社會保障)貧困人口占10%~15%。如果這些人每年每人免一次掛號和診療費用,就將是一個上百萬元的數字。外來務工人員沒有這樣的證明,對他們來說,這家醫院的吸引力在于藥價。上地醫院藥價對所有患者都實行5%的優惠,收費單上會打印出應收和折扣后兩種價格,方便患者查詢。“讓病人省錢,藥價低只是一個方面。關鍵是,醫生不能亂開沒必要的藥和做大檢查。”杜劍鋒說。上地醫院所有醫生的收入都不和處方掛鉤,醫院的一切收入都上繳海淀區政府,然后政府再行撥款。換句話說,上地醫院力爭成為一個“不靠賣藥賺錢”的醫院。據杜劍鋒透露,平價藥是實現平價的一個重要手段,為此,醫院在采購環節盡量減少中間流程,直接找最大的批發商。根據物價局的規定,允許醫院在物價局統一制定的藥品價格上有15%的自主幅度,而上地醫院只在藥品價格上加5%,其余10%讓利給消費者。同時,為了減輕患者的負擔,醫院還將部分藥拆開零售。在藥房,記者看到了這種用小紙袋分裝的藥,比如一種治療青光眼的乙酰唑胺片,一瓶100片裝,價格為9.26元,包裝成10片一袋之后,每袋僅售0.93元,而且在上地醫院買藥,藥費總體還要打九折。除了在藥品、開處方上避免了患者花高價外,上地醫院還采取自身節能方式來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醫療設備上,除了海淀醫院和海淀婦幼保健醫院提供一些外,上地醫院只購進質量過關、成本又低的國產醫療設備。此外,B超結果,都是大夫手寫的,這樣又避免了電子打印數據單給患者帶采的經濟負擔。”杜劍鋒補充道。
上地醫院實行平價已是眾所周知,然而醫院的服務質量并沒有因此而下降。因得腱鞘囊腫而手術的呂進剛買完消炎藥,告訴記者上地醫院的藥價遠遠低于普通醫院。而且他對于上地醫院的服務非常滿意。他說:“這里的醫生非常有耐心,也不濫開藥,不像其他醫院,一開就是一堆,吃也吃不完,最后白白浪費掉了。我這手術費還不到300元,如果在其它醫院起碼得1000元。”
雖然大多數患者對上地醫院的醫療收費很滿意,但一些經歷了“真正意義上的公立醫院”的患者卻對平價醫院的一些細節略有微詞。“平時是看見大方子覺得貴,現在才發現,如果醫生開的藥太便宜,我心里也覺得沒底!”一個前來就診的老先生說,“我看見他們的醫生護士都挺年輕的。服務態度沒得說,看我取藥什么的還過來幫忙。不過大夫太年輕了,我還真不太放心。”這不是他一個人的擔心。在記者隨機采訪中,一部分人認為,去平價醫院看個小病無妨,要真有大毛病,還是去大醫院保險。
此外,記者在該醫院網站看到一條內部新聞:去年8月,上地醫院首批醫、技人員共39人報到,其中副高職稱3人,中級職稱12人,初級職稱8人,應屆畢業生16人,學歷方面,大專以上學歷占92.3%,碩士占8%。“高學歷的醫護人員比例已經很高了,就是年輕人多了一點兒。”杜劍鋒說,“患者有時候不信任年輕醫生,各個醫院都有這種情況。平價醫院不可能把最好的醫生都端過來。患者對平價醫院的期望似乎有點高,這也給了我們不小的壓力。此外,上地醫院已經取消了專家掛號,不少患者心存疑慮。”對此,杜劍鋒解釋道,上地醫院低價不低質。為了給上地醫院提供技術支持,海淀醫院和海淀婦幼保健院的專家輪班到上地醫院坐診,其實患者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用普通掛號卻享受著專家診療。
政府摸石頭過河
“其實上地開診的時間確切的說是去年12月19日,只是21日正式對公眾宣布而已,也就是說,今天(1月18日,即記者前往采訪的那天)過去,上地醫院剛好開診一個月。照目前的患者流量和反饋程度看,我們取得了市民初步的信任。截至今天,我們已經接納了4500名患者,日問診量達到147人次,已經有92名患者住院治療,婦產科接生了54個小寶寶。其中,住院患者中82%是外來人口。”杜劍鋒告訴記者。雖然有財政補貼,讓市民享受了平價醫療,但上地醫院還是感到了經濟壓力。剛建醫院時,海淀醫院和海淀婦幼保健醫院各出1000萬,海淀區財政撥款400萬來保證運行,目前醫院的設備還沒有完全到位,一些相關的政策也還沒有出臺。由于成立之初就是本著為中低收入者提供基本的醫療保障這一宗旨,上地醫院還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采取了優惠措施,比如,針對海淀區低保人員,只要憑著海淀區出具的低保證明,就能免除掛號和血尿便三項常規檢查的費用,其他診療費用也給予優惠。“海淀區公共服務委員會對我們提出的要求是,先實現社會效益,再來考慮經濟問題。”因此,同樣摸著石頭過河的海淀區公共服務委員會也在不斷根據上地醫院的運行情況,來探索并制定相關政策。
財政撥款目前還沒有完全到位,但是每天光水、電、供暖、物業等運轉費用就要三萬,目前醫院的物業全部交由專業的物業集團來打理,好讓醫院能心無旁騖地專攻業務。“雖然有財政兜底,但也不能全靠財政,否則政府投入絕對是個無底洞。現在正等著政府出臺一些政策,對捐款單位有鼓勵措施,這樣估計能引來社會捐款,也能減輕點經濟壓力。”上地醫院辦公室主任杜劍鋒對記者談到了自己的擔憂。
另據記者了解,早在政府辦平價醫院之前,一些個人和慈善組織就曾經做過類似的嘗試,但結局多是失敗——除了政府,實在沒有其他力量有能力做這件事了。毛群安說,建立平價醫院的經費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投入,但是建多少、建多大都要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來定,全國目前還沒有統一的標準。海淀區在北京市是比較富裕的區縣之一,在上地醫院的建設上,海淀區投入了超過千萬元的資金,還計劃在2006年再建設兩家平民醫院。一個不容回避的現實是,從全國范圍來看,并非所有的基層政府都有這樣的實力,有些地方政府甚至還從當地的醫院提錢出來給政府工作人員開工資。有評論指出,越是貧困的地方,需要平價醫院的人口越多。可當地政府能支持這種費用嗎?更有人認為,平價醫院就不該搞,應該直接讓現在的公立醫院降價,變市場化為公益化,效率更高。但衛生部希望采取“以增量帶動存量”的漸進方式進行改革。和一些發達國家把公立醫院建設成“平民醫院”相比,中國有些公立醫院在利益驅動之下已經走得過遠了,讓他們立刻“平價化”,衛生部認為這不現實。強行推行的改革將面對巨大阻力。毛群安介紹說,正是基于此,衛生部才下決心另起爐灶,為低收入人群的醫療問題提供解決辦法。平價醫院只是個過渡性的產物,在經過一段時間努力后,它的真正名字仍然應該是“公立醫院”。盡管平價模式只是一個臨時過渡的模式,醫院開張,對老百姓卻是實在的。尤其是收費低廉的醫院,對周邊的老百姓來說非常重要。上地醫院在開業之后,由于收費不高,又不是醫保醫院,很長時間里每天只有幾千元的營業額,不足以維持其運營。有分析人士表達過這樣的擔心:如果沒有政府長期的扶持,沒有社會慈善資金的注入,這個醫院的運轉將非常艱難。國家還沒有出臺正式的法規或者政策,也沒有給平價醫院實際的優惠和扶助。在此之前,平價醫院必須先努力生存下去。在距離上地醫院兩站地的地方還有一家醫院——北醫三院上地門診部。這是一家公立醫院和商業資本合作的醫院,實行會員制醫療,普通會員是1萬元入會費,每年3800元年費。VIP會員9萬元入會費,每年8000元年費。看病吃藥的錢另算。如果購買這種高端醫療服務,就可以輕松地預約到一個專家團來為自己看病,而這些專家,普通人半夜去排隊一般都掛不上號。享受這樣的高端服務或許是每個努力奮斗的年輕人的夢想,但絕對不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可行的醫療解決方案。平價醫院沒有如此奢侈的專家團和可觀的收入,他們代表的是一種努力和一種嘗試,一種“病者有其醫的嘗試”,這些醫院身上,背負著90%中國老百姓的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