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迅猛發展,中國在世界經濟舞臺上所扮演的角色格外引人矚目。在這一最具潛力的市場中,企業家們的實踐與探索、創新與創造,已成為中國經濟活力的主要源泉。一種新的經濟形態——總部經濟的出現,為正在發展變化的中國,又增添了一抹亮麗的色彩。
什么是總部經濟?總部基地與總部經濟關系是什么?總部經濟為何在北京率先產生?發展總部經濟的要素有哪些?作為總部基地的創辦人,也是作為總部經濟的積極實踐者,以下我談幾點自己的體會,供全國高新區和正在對總部經濟的發展努力探索的國內各類總部基地的負責人、投資者、研究者參考。
一、總部經濟理論源于區域經濟學
我認為,總部經濟就是傳統經濟學當中的區域經濟的一部分。中國有幾大經濟區域,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正在崛起的以北京、天津為中心的環渤海經濟區。經濟發展到今天,中國已經搞了20多年市場取向的改革,粗放型經營越來越不能適應當前倡導的樹立科學發展觀的總體要求。如何能夠最有效率地發揮和使用大量的資源?這對搞宏觀經濟和區域經濟的人士來說,是一個重要課題。
深入細化地提升區域經濟,是發展區域經濟的一條重要途徑。所謂區域經濟的細分或細化,是指在一定的區域內,形成更多、更微觀、更具特色的區域經濟,正像盡管人們需要shopping mall,但人們更需要在shopping mall中設立大量有特點、有水平的各色專賣店,以及與之相匹配的服務體系一樣。我們在規劃和研究經濟的發展過程當中,同樣要去發展和規劃那些細化的區域經濟。在許多被細化的具有特色的區域經濟當中,近年來首先誕生于北京的總部經濟,就是一個非常有代表性的典型。
與市場中其他經濟形態一樣,實際上總部經濟的資源早就存在,只是以前沒有及時加以歸納、整合、統籌。這些資源一旦被整合統籌地發揮出來,就會成為一個城市、一個地區、一個國家很重要的、新的經濟增長點。例如,現在已簽約入駐總部基地的170多家企業,在進入總部基地之前早就存在,并且早就是中國各地區經濟當中很重要的一個組成細胞,但在總部基地創建之前,這些企業還沒有被有意識地歸納和整合進一個區域經濟中,而是散落在各地。單一企業很難對地方經濟,特別是區域經濟產生支柱性作用。所以區域經濟的發展,需要對市場要素進行整合,然后進行細化、提升,從而逐步改變粗放型經濟發展的觀念和模式。
總部基地和總部經濟的關系究竟是什么呢?就是理論和實踐的關系。實際上總部經濟理論概念從提出到今天才幾年的時間,這個理論概念的英文名稱,還是在我今年應邀去美國哈佛大學演講的時候,在演講之前與有關的經濟學家、教授一起商定的一個英文名稱,準確地說,在牛津辭典上,中國的新華辭典上還沒有這些對應的詞匯,這是一個全新的東西,是一個實踐的結果。
總部基地和總部經濟是理論和實踐的關系,沒有總部基地的實踐,很難去對理論進行全面的、客觀的總結。當然,由于僅僅是兩三年的時間,所以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還需要不斷探索和總結。前一段時間,我跟經濟日報高級編輯梅紹華進行交流,發現他早在1999年2月9日就在經濟日報第七版發表題為《把區域總部搬到中國:一種新的經濟現象》的文章,談到過跨國公司的區域總部逐漸向北京、上海聚集這種全新的經濟現象,我想這可能是有報可查的迄今為止最早提出總部經濟的一位人士。目前,總部經濟最重要的是它的實踐,它是不是能夠為一個城市、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增長和發展提供動力,那是我們最需要探索的。當今世界,尤其是中國,發展是硬道理,也是我們最根本的核心工作。所以就這一點來說,總部經濟和總部基地的關系,就是理論和實踐的關系,它們是相輔相成,互相補充的。
二、“總部基地模式”適用許多城市
是不是只有在北京才最有利于發展總部經濟呢?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北京不是惟一可以發展總部經濟的城市,但北京首先提出總部經濟理論,倡導發展總部經濟,并且第一個勇敢地實踐總部經濟理論,建立總部基地。這是因為北京有率先發展總部經濟的得天獨厚的條件。北京是千年古都,而中國的歷朝歷代都是中央集權。中國計劃經濟的幾十年,給北京沉淀了很多總部經濟資源。無論是中央政府所在地,還是經濟管理部門的總部,無論是企業的人才總部,還是科技總部,等等,這些總部經濟的資源,北京在全國都是最豐富的。計劃經濟也使北京沉淀了很多發展總部經濟的優勢。比如總部基地招商中,我充分感受到國資委屬下的中央超大型企業的入駐,給第一期招商、第二期招商奠定了強有力的基礎。所以總部經濟發端于北京,有其歷史和現實的必然性。
與此相對應,南部的廣州、東部的上海、中部的武漢、西部的重慶和西安等,這些大型城市同樣都有傳統的東西沉淀下來,因為省會城市和直轄市也有很多由計劃經濟沉淀下來的總部資源,同時,由于這些地區近些年來市場經濟的發展速度并不比北京遜色,所以一些中心城市發展總部經濟,也是一個必然。北京率先創建總部基地而且發展很快,會為各地發展總部經濟提供新的思路,并提供一定的模式參照。
三、中國能否創造全新的經濟形態
中國改革開放二十多年,正在飛速地進入市場經濟。在這一過程中,中國確實需要大量引進、借鑒西方市場經濟的理念和做法,但是,如果中國始終跟著西方發達國家的模式走,就永遠無法實現和趕超。因此,中國需要鼓勵更多的市場創新。
中國發展總部經濟,我認為比美國有更多的條件。華盛頓就沒有建立總部經濟條件,因為美國的經濟的總部集中于紐約。中國不一樣。中國在計劃經濟時代,大量人力資源、科技資源、管理資源都集中在北京,更重要的一點,從某種程度上,北京的一些資源來源于權力,來源于決策,來源于首腦,所以北京是發展總部經濟的最佳土壤。
我在全國各地的調研中,有一個非常強烈的感受:外地許多有實力的企業,依然對北京有著各種的依賴。浙江溫州的幾個電器大老板,像正泰,都是百億的民營企業,我說你們為什么到北京設一個總部,沒有在浙江杭州設總部呢?他說,我們浙江人有很多事情要直接跑到北京來辦。浙江老板們說,如果我們這樣的企業不到北京來設總部,證明這個企業沒有做大。老板們說出了一個客觀需求的存在:他們需要到中心城市搶占制高點。只要實踐需要,市場需要,發展需要,具有中國特色的各類經濟形態就一定會應運而生。
四、發展總部經濟對于區域經濟的影響
這個問題很簡單,總部經濟就是區域經濟細化的一部分,所以它能夠帶動相關的產業經濟鏈,因為決策機構在總部,資本運作的決策人就是老板,就是董事長,以及董事長領導下的全體管理人員。所以抓住決策機構,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質,抓住事物的本質就能帶動相關的產業經濟。
實際上,總部經濟、總部區域就是區域經濟一種具體表現,而區域經濟不是現在才發明,我們這個區域經濟可以回顧一下世界經濟的發展,我們不說遠了,就說上一世紀,實際上從二戰以后,上世紀的下半葉,歐美已經在大量發展區域經濟。從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以及美國,這些區域的經濟在引領世界經濟潮流。到了上一世紀的下半葉,也就是到上一世紀的八十九十年代,亞洲經濟區域有了飛速的發展,亞洲的四小龍、亞洲新型經濟、IT經濟迅速地崛起,為整個亞洲經濟奠定了一個非常好的基礎。正如大家所知,中國目前已經成為全世界矚目的一個最大的、最熱的經濟區域。
北京是中國的首都,也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中心,但是我想它確實就是一個經濟中心,不能忽略它。北京的GDP的發展速度、北京的經濟發展速度是在全中國是領先的。
今天,我想北京是我們正在研究和探索中的區域經濟,應該來說區域經濟的重心正在往北京移。我六年前在深圳所見,確實感到我們中國的鄧小平先生非常偉大,他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經看到區域經濟對一個國家的經濟有多么的重要、多么的關鍵,深圳就是中國實行計劃經濟幾十年的背景下誕生出一個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區域。二十多年來實踐驗證,這個區域經濟是搞得非常成功,為整個中國的區域經濟奠定了個非常成功的樣板。今天,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珠江三角洲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經濟區域,區域型經濟生機勃勃;長江三角洲也形成以浦東開發區為核心的長江三角洲區域經濟。我覺得,中國接下來的區域經濟的中心很有可能就在環渤海經濟區的北京。這可以從港澳臺商的投資風潮目前逐漸由珠三角、長三角再到北京為中心的環渤海經濟區轉移看出這點。
在北京建立區域經濟的一個具體表現,那就是總部經濟新區,這個區域的建立可能會成為帶動整個北京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個新樣板。我們搞總部經濟就是要把大量的優勢資源,如人力資源、科技資源、金融資源、政策資源進行充分利用,充分整合,讓其對北京以至環渤海經濟產生影響。
五、總部經濟是高新區建設模式的創新
總部基地產生在中關村豐臺園區不是偶然的。它為中國高新園區的建設開創了一種新的模式,提供了新的經濟架構和組織架構,而這種新的模式和新的機制,恰恰是我們將近20年園區建設當中創新的關鍵所在。
中國的園區建設,不能僅僅把精力放在產品創新上。以前的許多年里,我們把大量的時間、大量的力量,都集中在如何開創新產品、新產業鏈這些問題上,發展到當前,高新園區的機制、思路和戰略定位,都必須要有突破,否則就會遭遇發展的瓶頸。總部基地的建設,包括物質上的建設和運行模式的建設,能夠給中國高新區的下一步發展提供一些思考。
中國的科技園區建設再也不能維持原有的政府一家搭臺的模式,必須要引進強有力的市場機制。我認為政府自己招商的這種模式越來越不符合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只有用市場來應對市場才是最恰當的,這就是我們呼吁了多年的“小政府大市場”格局。
六、變政府招商為市場招商,招商引智與招商引資同樣重要
在現階段,招商引資和招商引智是一個資本層次提升的問題。個人可以簡單通過股市成為一個暴發戶,但一個區域要發展經濟,僅僅有錢就遠遠不夠了。
中國改革的第一步,是把智慧用在發展農業,農村經濟改革的成功,為城市改革建立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大量鄉鎮企業雨后春筍般的誕生,又為中國城市經濟改革建設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過渡帶。但鄉鎮企業經濟模式又有不完善之處,最大的問題就是產權不明,而浙江溫州又創出了一條新路,指引中國進入到一個由產權清晰的民營化市場主體主導的經濟形態。
中國的改革歷程給人以啟示。今天,中國高新園區的建設也需要創新。政府招商應當通過一種新的模式,建立一種新的機制,把過去的以政府為主體的方式,轉移到以市場為主體的方式上來。與此同時,還應當改變過去招商過程中只重引“資”,忽視引“智”的做法。后工業時代的市場經濟,完全是一種智慧型經濟:一個先進理念、一項創新策劃,可以產生巨大的效益,文化對經濟發展的推動力越來越為人們所認識。從這個角度講,總部經濟及其相關產物,就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文化和精神產品”,這種智慧型的產品對區域經濟的影響是無形的,但也是更加巨大的。
七、由總部基地規劃看城市規劃建設的新思路
目前已建好的總部基地擁有一種獨到的文化。這種文化首先不是以某單獨的企業為基礎的文化。總部基地里是沒有圍墻,這是一個總部大家庭,一個多元文化的大家庭,一個經濟共同體大家庭,像聯合國宗旨所說的那樣,成員不分大小,和諧相處,共同發展。就這一點來說,總部基地的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發展思路,是其發展的最大保證,同時,這樣又可以大大壓縮投資成本,提高性價比,增加市場競爭能力。
總部基地第一期入駐的企業,享受的都是每平方米6000元左右的價格,豐臺園區和道豐國際集團也只是薄利,北京類似的寫字樓應該是在一兩萬元一平方米,而且綠化率根本達不到50%。為什么總部基地能大大提高性價比?就是因為統一規劃,統一建設,資源共享。資源共享也是總部經濟內涵的一個重要特征。
八、總部基地和傳統房地產的關系
兩年來,我謝絕了許多新聞單位就房地產題材的采訪要求。如果把總部基地看成一個大型的地產項目,只有兩年多的歷史,算不上什么成功的地產項目。然而總部經濟的理論和概念以及它所產生的影響力,絕對不限于地產這個狹窄的領域。
中國地產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大家更多的是把地產開發商看成是買地蓋房賣房,更多的是解決中國人的居住問題。解決居住問題,這只是國際地產業的初級階段。所以中國的地產業需要提升,它還是在以滿足消費需求為主,就這一點來說,是很不夠的。
也因此,我們不能用初級階段的中國地產概念來描摹總部經濟的實踐和總部基地的建設,如果一定要從地產的角度來詮釋總部基地,它也應該被看成是一個超大型的經濟地產,因為它的目標是發展經濟。我相信將來的地產可以更多更深地和經濟發展融合在一起,比如說,為一個地方的區域經濟去發展,為奧運經濟去發展。我相信,如果下一次中國再有一個城市成功申辦奧運會的主辦權,那時中國的奧運經濟比現有的北京2008年的奧運經濟會更加市場化。那時候,任何一個場館都可以不需要政府拿錢來投資。地產完全可以成為經濟發展的原動力,而不僅僅是經濟發展過程當中的一個為消費服務的產業。
九、總部經濟對地方稅收的未來貢獻
總部基地在穩步發展,但地方政府對其不應該具有過分狹隘的要求,諸如,你每一個總部要給我交多少稅,你每一個樓,一定要交到多少稅。我認為,總部基地對區域經濟的貢獻應該從更廣闊的視角來看待。固然,它能帶來直接稅源,因為大量企業入駐總部基地之后按屬地納稅。但還要注意到間接稅源。總部的集聚可以帶動相關產業的稅源,一個學校,一個論壇,等等,包括來一群高素質的人,帶來一批新的信息,企業與企業之間新的重組等等,產權的交易、資本的交易等等,都能直接帶來稅源的增加和構成的變化。總部基地面積不到兩平方公里,占豐臺區土地面積的比重是很小的,但在未來的發展中,包括中關村豐臺園區面積的45平方公里,它產生的GDP會占到整個豐臺區相當大的比例。
十、總部基地的綜合社會效應
總部基地的建設,對一個城市和區域的環境、文化、教育會產生極強的影響。因為總部基地聚集了高端經濟資源,未來總部基地將會擁有容納五萬人的高密度的商務辦公和營運規模,含金量很高,有利于創造了一種優良的環境,包括經濟環境、文化環境、教育環境、人力資源環境等等。
我相信,總部經濟作為全新經濟形態的出現,將會飛速影響各地的區域經濟。今后,各地總部經濟和北京總部經濟一樣蓬勃發展,能夠得到圓滿的成功。在這個過程當中,要注意一點,千萬不能照搬照抄,照搬照抄永遠落后。在北京總部基地的基礎上,各地應自己總結經驗,因地制宜,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去推動發展當地的總部經濟,從而有力地促進當地區域經濟的和諧、快速和可持續發展。
作者系英國道豐國際集團執行董事,中國北京總部基地董事長,總部經濟(中國)戰略發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