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05年,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國際社會的“中國年”。
這一年的世界經濟事件,從“中海油”并購尤尼科受挫到美歐大談中國“經濟威脅論”,從中美、中歐紡織品貿易大戰到國際社會熱炒人民幣升值,從中國能源需求的擴展到國際油價的起伏,從東盟國家紛紛搭上中國經濟發展的快車到中日關系“政冷”卻“經熱”,世界經濟的脈動越來越能感受到“中國的節拍”。
國際政治領域,美國全球戰略的擺動和中國的迅速崛起,幾乎構成2005年國際政治格局和大國關系變動的兩根主線條,而中美關系牽引國際局勢的戰略重要性明顯趨升。這一年,美日同盟關系的大幅強化,美歐戰略關系的加快修補,美印新型關系的加速確立,莫不暗含或公然顯示美國希望借重世界主要國家牽制中國崛起的戰略用意。而中亞“顏色革命”的漸次發生和小布什2005年開年宣稱要在全球推進自由民主的戰略相互契合,不由得不讓中國人產生“顏色革命”實質是“白色革命”,“白色革命”遲早會殃及中國“紅色政權”的戰略聯想。而在美國人看來,事物的發生則是另一番景象:中俄聯合軍演的轟轟烈烈,中國周邊外交的紅紅火火,兩岸局勢的柳暗花明,東亞峰會的如期召開,分明意味著中國正在規劃一種“亞洲是亞洲人的亞洲”的新版“門羅主義”,要將美國人兵不血刃地“擠出亞太”。結論似乎可以得出:那就是國際政治尤其是亞太政治的大事和大勢,開始越來越明顯地受到中國崛起因素和中美關系的牽引。
在軍事安全領域, 2005年年初美日“2+2”會議以至年底醞釀的美日進一步軍事合作,“針對中國”的意圖可謂路人皆知;圍繞對華武器解禁問題展開的互動,凸顯出中美歐三角關系在全球戰略格局中的獨特分量;拉姆斯菲爾德“遲到的訪華行程”顯示,美國國防部鷹派人物必須務實思考中美軍事交流的未來發展;中美在朝核“六方會談”上的合作與在對臺軍售問題上的斗爭,表明在國際安全領域,競爭與合作是事物的常態。
2005年還是非傳統安全挑戰全面發酵的一年。歐洲的倫敦、亞洲的印尼、非洲的埃及接連發生新一輪恐怖襲擊,加之中東亂局的持續不斷,恐怖主義像瘟疫一樣,“又來了”;而印度洋的海嘯、新奧爾良的颶風、巴基斯坦的地震以至在全球悄然蔓延開來的禽流感,使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社會不得不正視一個現實:非傳統安全的挑戰是全面的、深刻的、嚴峻的,不容絲毫馬虎,必須全面合作。
上述非傳統安全挑戰除禽流感外,中國幾乎都得以幸免,這無疑有助于我們集中精力致力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但是,今天幸免不等于明天無事。中國國防大學四位學員在中東遇難,頻繁發生的海外焚燒中國商店、欺辱中國人格、抵制中國產品的事件,容不得中國絲毫馬虎,它提示我們必須具備“于無聲處聽驚雷”的憂患意識、預警機制、危機反應能力,必須從更大的角度思考國家安全問題。何況,中國境內接連發生的礦難事故,就死傷人數而論,何止十場恐怖襲擊所比!美國CNN、英國《經濟學家》等國際知名媒體,都在2005年對中國煤礦事故頻繁發生做過專題報道,說明內部安全與外部安全并無明顯的界限。
2005年也是國際組織活躍的一年。圍繞聯合國改革問題,大國的角力,發展中國家同發達國家利益的沖突,“四國集團”同“咖啡俱樂部”的較量,預示著冷戰后的國際秩序正面臨深層次調整。中國義正詞嚴地對日本“入?!闭f不,體現了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所具的獨特分量,也代表著亞洲各國人民的心聲。世貿組織多哈回合談判“關山難越”、美洲一體化遭遇尷尬、歐盟一體化進程受挫同包括“10+1”、“10+3”在內的次區域組織的蓬勃發展,表明全球化越往縱深走越需要從小處做起,而不是一味追求大的區域整合。這方面,中國似乎掌握了主動。
中國與世界的“親密接觸”,還有文化領域。這一年,中國成功在華盛頓舉辦“中國文化節”,在美國掀起了一陣不小的“中國文化旋風”,百萬美國民眾爭睹中國文化的風采,常常一票難求。中國的“超女現象”也被美國泛政治化,認為這體現了中國政治民主化的先聲?!稌r代周刊》將李宇春的“酷照”當作封面,配一政治意味濃厚的標題“亞洲的英雄”。中國三大當紅女星鞏俐、章子怡、楊紫瓊出演美國人導演、反映日本藝妓生活的好萊塢大片《藝妓回憶錄》,頗具諷刺意味。撇開民族化情緒不談,這恐怕是中國文化與世界接軌的某種“獨特方式”吧。隨著中法文化年的成功舉行、中美文化節的有益嘗試、中俄文化年的即將登場,中國文化必將以自己特有的魅力服務于中國和平發展的“總路線”。
【作者: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美歐研究中心主任。曾于2003年~2004年在美國布魯金斯學會、1999年~2000年在美國大西洋理事會作訪問學者和客座研究。出版《美國思想庫及其對華傾向》(主編)、《中美戰略關系新論》(副主編)等多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