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是古人對后勤重要性的經典詮釋。
現代戰爭在一定意義上說,就是“打鋼鐵”、“打裝備”、“打后勤”。這是鄧小平對現代戰爭與后勤建設內在關系的深刻揭示。
現代戰爭打的是物資消耗
進入高技術兵器時代以后,現代戰爭無論在作戰樣式、作戰規模、作戰消耗上,都是過去任何戰爭所無法比擬的。英阿馬島戰爭打了45天,雙方消耗近37億美元。英軍僅油料消耗就達70多萬噸,每天消耗9400噸,人均約270公斤,相當于朝鮮戰爭中美國人均消耗的15倍,彈藥消耗1.5噸,日均30萬噸,人均約430公斤,日均消耗各種作戰物資10余萬噸,人均約300公斤,相當于美軍侵朝戰爭的20倍。
海灣戰爭僅打了42天,就消耗了611億美元,平均每天消耗15億美元。僅美軍三天地面戰就消耗油料7643噸,彈藥15187噸,水1690噸,各種物資材料1100噸。
現代戰爭如此巨大的物資消耗,極大地增加了后勤保障任務的艱巨性和繁重性。后勤保障的能力,直接制約著軍隊建設的進程和戰爭的結局。
解放軍強調提升后勤保障能力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央軍委提出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戰略目標。瞄準這一目標,尚處在機械化半機械化階段的人民軍隊,開始了向信息化軍隊的轉型。“保障有力”,已成為新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后勤工作的根本任務,成為解放軍加強現代化建設、全面提高戰斗力的有機組成部分。
我軍提出:要根據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作戰需要,加強后勤和技術保障力量建設,調整物資儲備的結構和布局,加大戰略物資儲備比重,搞好戰略后方基地建設,努力提高全方位的支援保障能力尤其是提高應急綜合保障能力。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改進物資籌措、供應辦法,提高經費物資使用效益。加強后勤動員工作,逐步形成軍民兼容的后勤保障體系。
要實現保障有力,就必須建設一批高素質的后勤隊伍,特別是要提高各級后勤干部的素質;必須提高后勤裝備及設施的現代化水平,使后勤保障設施適應諸軍兵種聯合作戰的需要,必須優化后勤保障體制,提高后勤保障的整體效能,逐步建立依托社會辦后勤的保障體制,必須健全后勤管理機制,強化監督功能,提高管理效益;必須服從國家經濟建設大局,要從國情出發,摸索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后勤現代化建設之路。
邁出“借水行舟”改革步伐
在發展、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我軍已邁出了“借水行舟”的改革步伐,開始了鑄造軍民兼容“大后勤”的歷史性跨越。從2004年7月1日起,中央軍委在濟南戰區實施的大聯勤改革試點正式啟動。三軍一體、軍民兼容、平戰結合的后勤保障體系開始形成。軍隊借助地方力量、依托社會資源推行的保障體制市場化、社會化進程也邁出實質性步伐。公交車開進部隊大院、地方的飲食公司取代部隊的自辦食堂、軍人住上了經濟適用房,這些新鮮事如今越來越多地出現在軍營。2002年至2004年,全軍面向社會集中采購的物資價值262億元,僅此一項就比分散采購節省18.3億元。
2005年7月,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簽署命令,頒布施行《中國人民解放軍后勤科學技術條例》。這標志著我軍后勤科學技術工作開始進入科學化、規范化、法制化的新階段。
胡錦濤2006年1月11日會見全軍后勤工作會議代表和“十五”時期全軍后勤重大科技成果獲獎單位、個人代表時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戰斗力和保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