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歲的農民張天青坐在床上,輕輕翻看著一本照相簿。照片上,并排躺在暖箱中的四個嬰兒,身體比成年人的手掌長不了多少。那是她尚未滿月的四胞胎兒女。
一男三女四個體重都還不足1500克的小家伙已經取了名字,分別叫做付曦、付楠、付漪、付媛,諧音是他們的出生地“西南醫院”。
還在坐月子的張天青,目前住在重慶市沙坪壩區西南醫院剛剛開設的“院前醫療救助中心”里,這里距離醫院大門只有100多米。
附屬于解放軍第三軍醫大學的西南醫院,從2005年12月中旬開始設立了“院前醫療救助中心”,共有100張床位,為前來就醫的貧困患者提供入院前的免費食宿,住院病人的家屬、陪護如果經濟困難,也可以花每天五至十元在這里住宿。
半個多月前,就在“天價藥費”事件一片擾攘時,西南醫院聯合全國范圍內的110余家軍地醫院發起“人民醫生行動”倡議,號召全體醫務人員“激發調動道德力量和科學精神,履行社會責任,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現醫患共生的可持續發展”。
1000萬元公益基金能做什么
張天青手里攥著一疊“一日清單”——西南醫院每天都把住院病人的用藥和治療費用列出明細單交給本人或家屬。大兒子付曦12月29日的清單打滿了整整一張A4紙還不夠,最后一行顯示,當天的治療費用是2916元,欠費累計9844元。
張天青說,入院以來他們交了8000元,收到了一些社會捐款,但還是不足以支付總額近四萬元的醫藥費。盡管已經欠費,醫院還是在全力救治和照顧四個孩子。
西南醫院院長王登高教授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每年這家醫院的欠費都有數百萬元,主要原因是貧困患者無力
支付。目前累計欠費已經達到2000多萬元。
王院長說,院方正準備詳細分析欠費原因,如果的確是因為經濟困難,干脆變被動為主動,給患者減免或者全免。
王院長算了一筆賬:除了欠費,再加上免費或優惠服務,西南醫院每年的公益投入超過1000萬元。
西南醫院是全國首批三級甲等醫院,在重慶市乃至西南地區都頗有知名度。現有工作人員3200余名,床位2000余張,醫療設備總值5.8億元。這家醫院的年門診量已突破110萬人次,住院六萬人次。
32歲的陳衛彩來自重慶南川, 目前失業。一個月前,她剛剛接受了西南醫院“耳聰工程”的免費手術。
她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半年前她因中耳炎引起左耳失聰。此前也曾打聽過,要想恢復聽力做手術要5000元,根本負擔不起。從報紙上看到西南醫院免費“耳聰工程”的消息后,她就帶著失業證來報名。如今手術很成功,再過一段時間她就能完全康復了。
西南醫院2005年11月推出的“耳聰工程”吸引了400多人報名,還有來自蘭州、黑龍江的患者。經過按照病情和貧困狀況的篩選,100例免費手術已經完成,醫院投入超過100萬元。明年西南醫院還計劃到貴州再作100例免費手術。
西南醫院政治委員、黨委書記陳征友說,“人民醫生行動”提出后,醫院將對所有的公益活動進行規范,由醫院、科室和關系單位共同承擔。1000萬元純利雖然不是小數目,但是西南醫院能夠負擔得起,規模超過1000張病床的醫院也都能負擔得起。
“一些民營醫院比我們規模小得多,但是每年廣告費都要上千萬,我們不做廣告,用這些錢實實在在做善事。”陳征友說。
從眼皮底下做起
陳征友忘不了這樣一件事:一次深夜下班,他看見醫院門診樓的雨搭下蜷縮著一家四口,上去一問,原來是來看病的,但是舍不得花錢住店。西南醫院周邊有幾十家小旅店,每人每晚二三十元。
“院前醫療救助中心”的創意就被這樣一件事激發出來。“醫院有一些閑置的房屋,我們整理一下,加上床位,給那些特別貧困、還沒住上院的患者提供一個免費的棲身之地。”陳征友說。
2005年是醫改話題最為火爆的一年,經歷了“醫改成功與否”的爭論、藥價的大幅下調以及“天價醫藥費”,各方對于醫改現狀眾說紛紜。
王登高院長對《瞭望東方周刊》說,如今全國床位數增長到每千人3.1張,平均每千人就有執業醫生1.5人,一方面是醫院整體實力增強,另一方面卻是群眾滿意度下降。
“健康成為公眾最迫切的需求,如果這個問題處理不好,老百姓就會懷疑黨的執政能力,就可能危及政權穩定。”他說,“不管是什么問題,我們醫院自己存在的問題自己先解決好,這總比成天坐在那里埋怨爭論強得多。”
2005年12月,西南醫院召開首屆醫療戰略合作伙伴聯誼會,400多名代表出席。會議原定的主題是協商今后的合作發展問題,然而關于醫院與政府、醫院與社會、醫院與患者的關系,特別是“天價藥費”等現象卻成了談論焦點。
醫教部主任郭繼衛說,醫患關系和諧是和諧社會的一部分,同時也對醫院的生存發展產生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盡管醫患關系緊張背后有復雜的因素,但是體制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醫院必須首先從自己眼皮底下做起。這樣也能為政府分憂。”
就是在這次聯誼會上,西南醫院聯合110家醫院,倡議開展“人民醫生行動”。反響相當強烈。
對于西南醫院來說,“人民醫生行動”并非一個口號,而是對以往醫院所做的協調醫患關系的舉措進行整合規范,完善制度和模式,讓零散的舉措更有延續性。
1940年,毛澤東提出“救死扶傷,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規定了醫生的基本守則。
“我們不能貽害子孫”
12月29日,《瞭望東方周刊》記者見到眼科主任陰正勤時,她剛剛安排完一臺手術。
一個孩子父母在外地打工,由爺爺奶奶照顧,眼睛受了外傷,已經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孩子的爺爺奶奶帶的錢不夠,醫院還是先給孩子做了手術。
“如果等他父母帶錢過來,孩子的眼睛恐怕就要耽誤了。事實上,即使現在做了手術,效果很可能也不好,但是在這種情況下肯定是病情第一。”陰主任說。
在西南醫院工作八年的陰主任說,她時常能看到老百姓賣了牛賣了房子來治病。她認為,醫生和患者的矛盾是國家醫療投入不足造成的,國家應該有救助機制。
“在目前的情況下,醫院和醫生所能做的就是自律。”陰正勤說。
西南醫院的眼科在過去八年中每年診治患者從一萬多人次增加到數萬,“我們科的青霉素用量是全院最高的,病人一生長著呢,你現在給他用那么高等級的抗生素,以后怎么辦?”陰正勤介紹說,他們規定能不用的藥就不用,比如眼藥水,同時最多只能開三種。藥品在眼科的收入中所占比例只有11%-18%。
西南醫院眼科和殘疾人聯合會有協議,做白內障手術時,如果病人確實貧困,殘聯可提供補貼,醫院只能收取最低的手術費用1000多元,而正常情況下一次白內障手術費用往往超過3000元。
“以前殘聯找其他醫院合作這個項目,沒有醫院愿意承擔,因為醫院沒有利潤可言。”陰主任說,“我們是軍隊醫院,要考慮社會效益。”
2005年,這樣的白內障手術他們做了300多例,占整個白內障手術數量的六分之一左右。
作為西南醫院的名牌科室之一,被列為國家重點學科的肝膽外科每年都有54%的患者來自重慶之外的其他地區。肝膽外科主任董家鴻教授介紹說,為了進一步減少病人負擔,他們這個科室實行標準醫囑,規范治療流程和用藥,特別是在抗生素使用方面,規定無特殊情況用低級別的抗生素,避免過度治療。
對于最遭詬病的“開單提成”,西南醫院一直以處罰力度大著稱。
王登高院長說,醫院有大處方清查制度,凡是總額超過1000元的處方,都要經過詳細查核,如果發現有醫生拿開單提成,會有從警告直至開除的處分。
王院長說,西南醫院還有一個獨特的做法:由院方出面直接和藥商談,提出藥商把原本用于給醫生回扣的利潤交給醫院,支持醫院學科建設。據悉,江蘇連云港一家制藥集團已經簽約資助西南100萬元,分五年支付,用于醫院科研、救助困難病人等。
“我們的醫生收入在重慶算中上等,什么都不能成為向病人伸手、收紅包拿回扣的理由,”陰主任說,“我做了30年醫生,不能把年輕醫生帶壞了,那是貽害子孫的事。”
也有醫生強調,目前的藥價虛高癥結主要還是在流通環節,醫院獲得的利潤并不多。相關部門應該加大對制藥廠和藥商的規管力度。“所有的矛盾都集中在醫生這個終端,有失公平。”
沖破醫患關系的緊張
西南醫院不少醫護人員都清楚地記得,2003年抗擊“非典”時,西南醫院派往北京小湯山醫院的醫療隊回到重慶,數萬市民自發迎接,那場面何等親切熱烈。
當時西南醫院組建了33人的醫療隊,收治患者53人,治愈53人,實現了零死亡、零感染。
如今人們卻在普遍質疑醫生的職業道德——“白衣天使”在一些地方幾乎變成了“白眼狼”。
董家鴻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醫改”引發的議論很多,醫生壓力很大,而天價醫藥費事件更讓醫生的聲譽降至最低點。“這個時候提出‘人民醫生’,重提職業使命、價值,特別有意義。”
30歲的外科主治醫師石彥,想起患者不信任的眼神就覺得心里堵得慌。
1997年畢業的石彥,每天7:45上班,9點以前進手術室,很可能早上進去,深夜甚至第二天凌晨才能出來。他還負責兩個組,十來個病人。
石彥覺得,現在的患者就醫時大多有抵觸心理,對醫院對醫生的不信任感明顯增加,認為到醫院就會被“宰”,已經根深蒂固地對醫院有戒心。
他親眼看到,有的患者拿著本子,記錄下和醫生的每一次談話。有些突發急病的老人,救治時子女不在身邊,等到趕來了,不是首先感謝醫生,而是先查賬。
他曾經診治過的一名患者,后來又去了別家醫院,一個多月后又回頭來找他,病人是在到處比較,看不同的醫院說法是否一致,費用如何,遲遲下不了治療的決心,“這樣耽誤病情真讓人著急。”
石彥說,自己剛畢業時,有時做手術結束得很晚,病人家屬常常會買來飲料,連聲感謝。現在一出手術室,家屬問的往往是手術結果如何,費用如何。
“醫療行業不是普通的服務行業,醫患關系也不是簡單的買賣關系。其他行業不付費一般就得不到商品或服務,而在醫院,即便患者沒有錢也要滿足基本水平的治療,不能見死不救。”石彥說,大家都說醫生冷漠,其實這種感覺是相互的。
石彥認為,目前醫生的勞動價值很難體現。做一個闌尾切除手術,1998年只收83元,現在才調整到800元。而這樣一臺手術最少需要三名醫生三名護士,醫療費并不算高。
“年輕醫生牢騷很多,因為實際的工作與他們原先的憧憬不同,”石彥說,他就曾看到一個年輕的男醫生被病人埋怨,難過得直哭。
有醫生說,大家都在抱怨醫療費高,但是也要看看獲得的服務是否改善,比如現在很多醫院的醫生都已博士化,器材、就醫環境都有很大改善,醫院提供的一站式服務免除了病人的麻煩。
負責“人民醫生行動”實施的西南醫院醫教部主任郭繼衛說:“我們首先要眼睛向內,正視并克服自身的不足,不能抱怨患者不理解。”
他強調,對峙型的醫患關系不能再繼續下去,要建設共生型的醫患關系,加強醫患溝通,互相尊重,互相關愛。“制度建設是一方面原因,從醫院的角度來說,還是要把態度和感情扭轉過來,真正站在患者一邊。”
郭繼衛說,隨著社會發展和市場需求變化,醫院的壟斷特征和運營模式均面臨重大改革,優勝劣汰的法則將淘汰那些利益沖突調和不當者。與其說是患者決定醫院成敗,不如說是和諧發展決定醫院興衰。
他認為,要確立共生型醫患關系,就要努力做到讓權于民。所謂“權”,是指患者對合理醫療的選擇權,對醫療服務的評判權,對醫療質量的監督權。“讓權”不是高喊患者是上帝的口號,而是建立可操作機制,使患者呼聲能夠順暢進入醫院管理層,形成醫患共生、共管、共惠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