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一代以一副成熟的面孔登場了,他們像其他國家地區的年輕人一樣,站在了信息化的前沿,比他們的前輩更加早熟。但是或許不該過高估計這一代對中國未來的影響,中國大批同齡的年輕人生活在農村,或者進城過著艱難的打工生活,其中很多人甚至沒有接受基本的教育
——福建讀者
鄉親們的擔心
陳 虎
中央提出2006年的農村工作重點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老家的鄉親們一般對國家大事不太留心,但對這件關系到自身利益的事卻很上心,這段時間在電話里他們常常跟我聊起。我的總體印象是,他們對中央這么重視農村建設感到很欣慰,但欣慰中也略有擔心。
眼下,一些鄉政府和村委會已經提出目標:要抓住機遇,大干快上,五年建成新農村。實際上,農民的心比干部們都急——眼看著跟城里親戚的差距越來越大,哪有不急的。但一些鄉干部、村干部的急法不得人心。比如建房問題。大多數農民一輩子就為一幢房子活著,可鄉里規定了,五年內大多數農家都得上規劃線,一定要三層,式樣還要相同。建二層以下的不能上規劃線,不能上規劃線的就叫違章建房。要強拆!他們的這些條框限制,明顯違背中央精神,卻隨意打上新農村建設的旗號。
鄉親們說得實在,這幾年,靠國家政策,靠自己辛勤勞動,中央又減了農業稅,手里算是有了兩個錢。但還遠不算殷實,經不起折騰。他們希望基層千萬不要把中央的好心辦成了壞事兒。
公眾環保“只說不做”
東方愚
根據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日前發布的數字,以百分制計算的2005年中國公眾環保指數得分僅為68.05分。專家解釋說,這表明我國公眾對環保的關注度雖然很高,但參與度不強。
長期以來我國的環保一直是政府主導型。行政導向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公眾對政府的“環保依賴感”,這是我國公眾環保“只說不做”的主要成因之一。誰都希望有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問題在于營造這樣一種環境并不是人人都必須付出成本,所以許多人產生了一種“你栽樹我乘涼”的心理,成本與收益于是分離并失衡。
我國公眾環保已經陷入這樣一個“囚徒困境”當中:明明知道通力合作對誰都有益,但最終還是只盤打自己的“小九九”。不應忽略的是,一個和諧、潔凈之生存大環境的主要保衛者,必須是社會大眾。
狗年招員工
莫 默
朋友是一家私營企業的人事經理。他們企業這幾年發展很好,利潤每年遞增,而員工工資卻連續五年沒有漲。年前,公司的員工集體提出漲工資的要求,被老板拒絕。于是有些員工開始消極怠工,上下班不準時,傳真不及時處理,有意得罪客戶,“搗糨糊”現象嚴重。
老板看在眼里,很想發作,但一個蘿卜一個坑,沒有多余的人可用。老板于是暗暗命令我這位朋友到人才市場招聘,并囑咐招幾個年齡為24歲的年輕人。朋友只當老板想招聘些年輕人,不想招聘來的人選一個也沒得到老板的首肯。朋友不解其意,老板明示:“現在的員工忠誠度太差,今年狗年,屬狗的忠誠度要好些。”
原來如此,朋友深感詫異,但還是按老板要求,為公司招來了兩個人,一個24歲,一個36歲,都屬狗,學歷和資歷方面也無可挑剔。沒想到,老板接過兩個人的簡歷,臉上顯出大大的不悅。原來兩個員工的跳槽次數引起老板不滿。24歲的那個,大學畢業兩年,跳了兩次槽,而36歲的那個,跳槽更多。
“你也‘搗糨糊’,是不是也不想干啦?”老板對我的朋友一公司的人事經理訓斥說。
受了氣的朋友向我抱怨其老板的不可理喻,隨后沒忘提醒我有合適的人選向他推薦。“沒辦法,”朋友說,“還得接著招。”
他們太能“造”了
邢 亮
前幾天,一個很久沒聯系過的高中同學突然來電話,說有事情要我幫忙。原來,我這個同學這兩年做了小包工頭,在家鄉拉了30來名農民到外地承包工程。2005年,他們承包了某縣一段公路的維修工作,大家辛辛苦苦忙活了大半年,工程做完了,卻一直拿不到工錢。農民兄弟幾乎天天找他要錢,搞得他現在有家不敢回。這段工程經過了層層轉包,如今他從上家要不來錢,自然也沒辦法給農民發錢。
無奈之下,經人指點,他們打算通過媒體曝光的方式引起領導重視,把工程款要出來。據同學講,目前省城的一家都市報已經登出來了,縣里有了點功靜,但影響不夠大,還需要進一步報道。那幾天,我同學每天都帶著幾個記者在某縣到處“采訪”,記者們在萊縣的吃喝拉撒睡全部由他負責,—甚至有記者還向他提出了一些非分的要求。幾天下來,幾千塊錢都花出去了。
“不請記者報道,錢是要不出來,但這些記者太能‘造’了。”我同學最后跟我說,“你認識的人比我多,我想讓你幫忙找找看,有沒有便宜點的記者。”
金錢教育
阮紅松
年底走訪貧困職工家庭時,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不少家庭一件像樣的家具也沒有,父母在家還穿著工作服,沒一件體面衣服,而在外讀大學的孩子卻揮霍無度,租公寓,穿名牌,下館子。有名職工在向單位申請困難救助時,被人舉報說他家根本不窮,理由是這家孩子有一次在夜市吃麻辣燒,一人就吃掉上百元。這種“窮了老子富了孩子”的現象,并不是個別現象。對子女金錢花費的縱容,在工薪階層中如此,在有錢人家中更是如此。
國內有關專家指出,不少家長的智力投資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而且有的家庭或以金錢作刺激,或以金錢作補償,出現了以金錢取代教育的傾向。這種傾向對孩子的將來有害無益。社會有必要加以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