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2月號《董事會》雜志
新浪網友關于《董事會》雜志第二期封面文章《大學破產寓言》的討論
2006-02-08 23:57:06,IP地址為221.3.200.*的新浪網友發表評論:本人是一名大學教師,一直在思考和實踐怎樣改進和提高教學質量,但目前面臨幾個體制性問題。第一,市場化的就業選擇需要學校能夠根據市場設置專業和課程,但學校特別是單個的系沒有課程設置和更改權;第二,有很大一部分老師多數是從學校出來,再進學校,缺乏社會實踐,他們很難培養出社會需要的人才;第三,學校的經費不知用到了什么地方,教學中必需的經費無法保證;第四,對于教學活動,認真負責的老師和應付的老師獲得一樣的回報,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第五,教學方法落后,創新者往往成為“規定”的規制對象,創新成本高;第六,大學管理水平低,管理者能力差;第七,科研與教學脫節,科研不能為教學服務,而是為職稱服務。不知誰能解開這個套?
2006-02-10 06:17:54,IP地址為131.236.1.*的新浪網友發表評論:大學擴招后國民整體素質提高了嗎?如果大學生的比例能代表國民素質的話那就賣文憑或者發文憑好了。國家應該擴大的是技能培訓教育的規模,而不是一味地大學擴招。國家要復興,就必須要有一流的大學,并且在這樣的一流大學里,每一個畢業生都能代表這個大學的素質。總體上看,這幾年的教育產業化是非常失敗的,它使得來自貧寒的智慧被阻擋在繼續教育大門之外無法為國家的技術進步做出貢獻,同時使得富有的家庭將本可花費在國內的繼續教育的資金投向了海外。
2006-02-08 20:16:10,IP地址為221.196.188.*的新浪網友發表評論:大學收取一定的費用就是教育產業化嗎?高校變著法地增加專業,擴招學生。至于大學生畢業時是否能找到一份稱心的工作,高校似乎并不在乎。因為含有水分的就業率可以瞞天過海,上上下下的都沒有這個耐心去較真兒!并且在全國大學畢業生就業大蕭條的環境下,各高校更加有恃無恐地放棄學生的利益了。這一現象在一些普通高校體現得尤為明顯。可以說知識就是學生的前途,而四年下來,學生在大學校園收獲的知識和度過的時間是截然不成正比的。
2006-02-07 21:53:41,IP地址為149.166.222.*的新浪網友發表評論:中國大學的問題不在投入,而在產出!現在生產出來的產品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大學生了,現在生產出來的產品合格的很少,次品、廢品、危險品太多!原來是教書育人,后來是只教書不育人,現在是不教書也不育人!很多大學生可以一個學期都不去聽課,最后期末考試仍然可以通過。中國大學的問題不是在于經濟,而是在于教學。如果教學質量上不去,學位必然貶值,畢業生必然找不到工作,大學也就失去了教育的目的,就變成了單純的盈利機構。
2006-02-07 10:40:52,IP地址為219.239.8.*的新浪網友發表評論:教育改革方向的沒錯,是操作中配套的機制不善導致今天的狀況。教育是社會階層流動的重要傳導器,在缺乏完善的教育信貸機制下進行所謂的“教育產業化”是對貧困人口受教育機會的一種剝奪,甚至加劇了社會的貧富懸殊。我建議:一方面,通過市場,開拓為貧困學生的學費融資渠道(如助學貸款、個人成長基金等);另一方面,通過政府的轉移支付,對已經享受了國家政策的畢業生征收教育稅,用于補充教育專項資金。
2006-02-07 09:16:59,IP地址為59.64.37.*的新浪網友發表評論:其實教育擴招并沒有錯,但這是一個結果,是經濟發展和改革推進的一個結果。動用行政力量進行擴招和收費,本身就不是市場化的范疇,為什么還要披上改革和市場化的外衣?一些經濟學家本末倒置,提出的政策在短期內實現了數字的飛躍,長期來看卻積累下了惡果。作為公共產品,教育是存在一定外部性,收費也無可厚非。但是這在中國存在兩個大的約束。一是產業化是一個整體,作為教育主體的學校要實現產業化,教育主管部門角色要變化,高考制度取消地方門檻,民營資本進來并平等參與競爭,就業市場需求要和教育的人才供給相適應。二是我國存在嚴重的收入差距,不僅是區域差距,還有城鄉差距、城市和農村內部的差距。擴招和收費政策,就是一個典型的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