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看了中國社會報上的一篇文章,題目是:《誰的困惑、誰的尷尬》。講的是一個普通百姓關于對捐款的疑問……。閱后,我認為這是一個公信度的問題。首先慈善組織應當公開接受社會捐款,對每次的捐款數額要在網上公布,救助支出也應公開,直接反映捐款的去處。因此,加強慈善組織的內部管理是取信于民的核心工作,也是提高慈善組織公信度的重頭戲。如何提高公信度,首先應從降低辦公成本入手:
其一;節約水、電、氣。慈善組織工作人員要有很強的勤儉節約的意識,工作中處處精打細算,養成隨手關燈、關水的習慣,節約文案紙張,不浪費資源。
其二;減少會議。可開可不開的會議盡量不開,有些會議精神可用網絡、傳真、電話傳達,以降低成本。慈善組織的一切資源來自社會,萬萬不能借開會之際發放禮金、禮物,以造成負面影響。
其三;降低支出。不該花得錢堅決不花,正常經費列支堅持計劃安排,物品采購堅持議投標,保證品質優良,切不能從中謀利。
其四;拒絕應酬。慈善組織在為別人做善事時,可能會受到禮遇,對此要有一顆平常心,要正確認識這是履行職責的必需,要學會拒絕,切不能借此暗示別人以“禮”感謝或盛宴招待。
以上四條是提高慈善組織公信度的基礎。試想,基本的四條都做不到,又如何提高公信度?老百姓捐款怎能不擔心呢?所以提高公信度應從節儉辦公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