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之際,我情不自禁地對我的三叔 公——抗日有功的梁瀚嵩將軍更加深切的懷念。許多往事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淡忘了,但梁瀚嵩烈士不斷追求進步、追求真理的一生及其愛國精神,卻永遠銘刻在我的腦海里。

梁瀚嵩,字浩川,廣西賓陽縣黎塘鎮(zhèn)新梁村人,出身農民家庭。少年時入賓陽簡易師范學習,后考入省立師范讀書。恰逢辛亥革命爆發(fā),他投筆從戎,在桂林參加學生軍敢死隊,去湖北參加武昌起義。后考入保定軍校,畢業(yè)后在陸榮廷所屬陸云高部任機槍連連長,后升營長兼南寧造幣廠廠長。
袁世凱復辟帝制后,他曾策動陸云高勸陸榮廷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倒袁護法斗爭。后來陸榮廷反對孫中山,他便轉入李宗仁、黃紹竑的定桂討賊軍,反對陸榮廷,擁護孫中山“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1926年,國民革命軍北伐,他配合葉挺部打汀泗橋,占領武漢。在龍?zhí)稇?zhàn)役中,為徹底打垮北洋軍閥孫傳芳立下戰(zhàn)功而晉升少將副師長,后又升教導第一師中將師長。
1930年后,他出任廣西民團副總指揮(白崇禧任總指揮),又先后任南寧、桂林、武鳴、賓陽等區(qū)民團指揮官兼行政督察專員等職。他最突出的成績是在任期間,辦好民團抵御外侮,抗日救亡。眾所周知,廣西的兵源來自民團,正因如此,廣西才能在“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fā)后,在短期內組織抗日武裝,開赴淞滬作戰(zhàn),打擊日本侵略者。
他尊重知識,培養(yǎng)人才。1937年在南寧創(chuàng)辦健中中學,自任校長,并聘請共產黨員鄧楚白、李沛星等為教師。當國民黨政府逮捕這些教師時,他竭力前去營救。
1939年11月,日寇在防城企沙登陸,此前他已得廣西省府電令代理賓陽縣長,日寇入侵后他即接受中共地下黨建議,成立戰(zhàn)地工作團,深入敵后,開展武裝抗日斗爭,有力地配合昆侖關正面大戰(zhàn)。同時,從各方面做好支援前線的工作,例如組織民團協(xié)同軍隊參加六塘之役、組織軍運代運所、組織傷員救護隊、組織慰勞隊、組織軍民合作站、組織籌辦軍糧委員會等,為三次克復昆侖關做出了卓越貢獻。
1942年,他和陸軍宿將盧炎山在黎塘創(chuàng)辦開智中學,自任名譽董事長,其侄梁炎昌任校長,共產黨員周可傳、藍克規(guī)、梁寂溪、羅云等先后任教導主任,還聘請華嘉、張揚、于逢、梁寧等一批共產黨員和進步教師任教,使開智中學成為革命教育陣地,為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培養(yǎng)了大批骨干。在白色恐怖下,他這樣做是難能可貴的。

1944年日寇第二次入侵廣西期間,他報請上級批準,組建賓陽民團指揮部,積極領導賓陽、上林、來賓、橫縣、邕寧等縣人民堅持抗日,一方面進行自衛(wèi),另一方面伺機襲擾敵人,在敵人節(jié)節(jié)敗退時沿路打擊敵人。
1946年5月,梁瀚嵩將軍到南京,先晉見民革主席李濟深,后又拜會了當時參加舊政協(xié)的中共代表團副團長董必武。董老向他談了國內形勢,使他看清了中國革命的光明前途,終于站到人民一邊,反對蔣介石發(fā)動的內戰(zhàn)。回廣西后,他積極支持和掩護中共領導下的地下革命游擊斗爭。1949年5月30日,國民黨保安團奉反動頭目李品仙手令,圍剿新梁村,他和中共地下黨員唐啟明一起,積極組織武裝投入保衛(wèi)戰(zhàn),終因寡不敵眾,他和唐啟明及村中22名武裝人員慘遭殺害。這樣,一個國民黨的高級將領和中共黨員的血流在一起了(當時我拼命突圍,才幸免于難)。
由于國民黨反動派一貫誣蔑革命者為“匪”,所以人們都不敢接近,他的兒子梁武昌又遠在外地,一切善后事宜只得由我處理——他倒在血泊中,我和三婆把他的遺體從天井里抬出洗凈更衣后入殮,把他安葬在新梁村的象山頭上。墓碑由原中國人民解放軍東海艦隊副政委鄧楚白將軍手書,碑上鐫刻的是:革命烈士梁瀚嵩將軍之墓(1984年6月,經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人民政府批準,追認他為革命烈士)。
梁瀚嵩的一生都在不斷地追求進步、追求真理:陸榮廷反對孫中山,他即與陸決裂,投向李宗仁,靠攏孫中山;蔣介石反共而發(fā)動反人民的內戰(zhàn),他即與蔣決裂而投向革命人民一邊。有一副對聯(lián)這樣說:“諸葛一生惟謹慎;呂端大事不糊涂。”他就是這樣一個在關鍵時刻能夠辨明是非的勇者,一個識時務的俊杰,因為他熱愛祖國,始終不渝,他的愛國精神將與祖國河山同傳千古!
為了寄托緬懷之情,特賦頌詩一首:“戎馬生涯值萬金,保家衛(wèi)國獻真誠。北征始顯英雄膽,抗日終成志士勛。愛國丹心昭日月,興邦努力貫冬春。中華偉大今騰起,寄意清明慰毅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