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是變法圖強的時代,當時,韓、趙、魏、楚、燕、齊、秦等主要諸侯國都曾根據各自的國情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變革。這些國家的變革以秦國最具特色。
任人惟能是秦國的
優良傳統
春秋時期秦穆公就確立了任人惟能的用人政策,他設法主動引進他國人才。當他聽說身為奴隸的百里奚是個安邦經國的賢才時,便設法羅致到秦國,并授以國政。在百里奚的舉薦下,又從宋國請來蹇叔;后又通過其他途徑從西戎挖來由余,從晉國請進了丕豹、公孫枝。這五人之中,無一人是秦人,但他們深受秦穆公的重用。尤其是百里奚相秦六七年,向東討伐鄭國,使之臣服;“三置晉國之君,一救荊國之禍”且“發教封內,而巴人致貢;施德諸侯,而八戎來服?!痹谟捎嗟闹\劃下秦“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
盡管秦穆公尚賢任能、開疆拓土,使秦國國力日漸增強,但是自從秦穆公死后到秦孝公這300年間,秦國最高統治集團大多只會爭權奪利,互相殘殺。為了改變這種不利的局面,以及適應列國爭霸的時代需要,英明強干的秦孝公在圖強自存的價值取向支配下,發出了“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的求賢令。在求賢令的誘惑下,喜刑名之學的衛人公孫鞅入秦,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下進行了一場強秦變法運動。此后,秦國“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舉地千里”。這次變法不僅使秦完成了封建化的過程,而且奠定了秦日后問鼎中原統一六國的基礎。商鞅被秦孝公封為左庶長,并受到“南面而稱寡人”的隆重禮遇。在與守舊勢力的斗爭中,商鞅雖然被車裂,但秦國因實行商君之法而國力大增。秦自孝公以后各代君王,繼續推行人才強國戰略,使秦國集聚了一批謀臣、武將,所以在對外戰爭中表現出了所向無敵的戰斗力,使領地迅速擴大,充分顯示了新興的封建制生氣勃勃的精神。在秦惠文王時,任張儀為相,實行對六國各個擊破的連橫策略取得了一連串的勝利,顯示了他非凡的政治外交才能,被秦惠文王賜封“五邑”。秦昭襄王用范睢之謀,用“遠交近攻”策略,蠶食各國而成帝業。此時,昭襄王周圍謀臣猛將層出不窮,著名的有蔡澤、杜倉、金受、樓緩、白起、鄭安平、王稽等。在這一批杰出的文臣武將的輔佐之下“遠交近攻”策略才得以實現,尤其是秦軍取得長平之戰的勝利,使六國再也沒有力量單獨與秦對抗。到秦王政時,秦國的人才構成逐漸向集團化方向發展,形成了以甘羅、茅焦、李斯等能臣為核心的文臣集團和以王翦、王賁、王離、蒙武、蒙恬、蒙毅、尉繚、李信、屠睢等名將為核心的武將集團。
重農抑商是秦國經濟
政策的顯著特點
《史記·商君列傳》記載商鞅“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這里的“末”即指工商。《史記·秦本紀》也說:“衛鞅說孝公變法修刑,內務耕稼,外勸戰死之賞罰。”商鞅變法中抑工商的政策在《商君書》中表現為:“重關市之賦,則農惡商,商有疑惰之心,農惡商,商疑惰,則草必墾矣?!薄渡叹龝睢分械囊止ど陶哌€包括:規定商人必須向官府登記各種奴隸的名字和數目,以便官府攤派徭役;提高市上酒肉的稅額,要讓稅額比成本高十倍;禁止商人私自販賣糧食,防止商人壟斷市場等等。秦國抑制工商業的目的就是使境內百姓集中精力發展農業,以達到國富的目的。
1、秦國實行重農抑商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由秦國的國情決定的。
秦國地廣人稀,許多土地沒有開墾。《商君書,徠民》說,到戰國中葉,“今秦之地,言千里者五,而谷土不能處二,田數不滿百萬”。并且農業比其他任何職業都要辛苦,商鞅說:“農之用力最苦,而贏利少,不如商賈技巧之人?!鼻貒诩毙璐笈肆﹂_墾荒地的情況下,采取重農抑工商的政策以集中人力、物力來開墾荒地是十分必要的。
2、秦國實行重農抑工商的政策是由于本國統治者強烈的強國愿望決定的。
商鞅始終是以“強國之術”說服秦孝公進行變法。強國需要經濟上提供足夠的糧食以保證軍需,軍事上擁有強大的武力以征服敵國,“農戰”自然成為商鞅變法的核心。而抑制工商自然是保證百姓專心務農的措施之一。商鞅為了使百姓一心務農,不但抑制工商業而且還焚燒儒家經典、禁止百姓游說求官和私門請托。秦國統治者在以“攻伐”為主的戰國時期,面對地廣人稀的國情,采取抑工商的策略,這有利于秦國集中人力、物力開墾荒田,發展農業,增強國力。
提高軍隊的整體作戰能力
獎勵軍功是商鞅變法的一項重要內容?!懊裼熊姽φ?,各以率受上爵;為私斗者,各以輕重被刑大小”。秦法規定:軍功以在前線斬得敵人首級的多少來計算,斬得敵人甲士首級一顆賞給爵一級;要做官的,委以五十石俸祿的官職??梢娫谇貒词瞧胀ǖ氖勘绻軞沉⒐?,也能獲得高官厚祿。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在秦國即使是宗室貴族,如果沒有軍功,也不能列入公族的簿籍。秦國不但“獎勵軍功”,而且還實行嚴刑酷法以保證軍隊取得戰爭的勝利。秦國在軍事方面實行上述措施,其目的只有一個,即提高軍隊的整體作戰能力。
綜上所述,戰國時期是兼并戰爭的時代,在不斷擴大和升級的激烈戰爭中,新興的地主階級為求得自?;蛟趹馉幹蝎@勝,無不在尋找適合自己需要的治國方略以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尋找適合自己需要的治國方略需要大量人才,富國需要重視農業,強兵需要發展軍事,因而重視人才、農業和軍事,不但是戰國時期各國統治者的共識,而且也成為戰國初期的社會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