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紀念中國人民偉大的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之際,四川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侯德礎新著《抗日戰爭時期四川及周邊地區的經濟與文教》一書于2005年5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此書是侯教授20多年來孜孜不倦從事抗戰史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亦是近年來比較系統、深入地研究抗戰時期四川及周邊地區經濟和文教狀況的一部力作。
著者在言及推出本書的初衷時說:“四川是抗日戰爭的大后方,四川人對八年抗戰的偉大貢獻,舉世公認,然而其細節及歷史影響,卻有許多迄今語焉不詳,亟待歸納和闡揚。”正是出于這一考量,侯教授在多年積累并取得若干階段性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作出了一個重要的判斷:“正是在60年前結束的那場戰爭中,中國人進行了以西南為重心的大后方經濟開發,掀起了20世紀第一道西部開發的波瀾。”(侯教授認為:后兩次西部開發是20世紀60年代的“大三線建設”和當今之“西部大開發”)而在四川及西部地區的現代化進程已三起波瀾的歷史框架下,本書對抗日戰爭時期四川及周邊地區近代工業的興衰,四川農業的艱難發展,巴蜀的戰時交通等問題作了不失為深刻的探析。本書認為以四川為重心的大后方是國民政府所倚重的戰時經濟基地,大批東部、中部地區的工礦企業內遷后最集中的區域便是四川。而工礦內遷、軍需民用的亟需、國民政府的扶助和大后方人民群眾的艱苦奮斗,使得抗戰時四川及周邊地區經濟出現一個“跳躍式”發展。本書以大量篇幅向我們介紹了抗戰爆發前后四川工農業概況,工礦內遷與四川省工業的開拓,戰時四川省工業的意義等;還對學術界關注較少的抗戰時期四聯總處的工礦貼放政策、大后方的工業標準化事業等問題進行了探討。鑒于日寇侵略給我國高等教育帶來空前浩劫,我國有幾十所高等院校相繼內遷,形成了我國教育史上一次由東向西的院校大轉移。侯教授除以專著《抗日戰爭時期中國高校內遷史略》詳加闡釋外,還在本書中對抗日戰爭時期高校內遷與西南的科技文化事業、國民政府的高等教育政策等重大問題進行了考察;甚至還涉及到了抗戰時國統區高校統一招生考試制度的嘗試、成都學術文化和大后方職業教育的發展,從而在更宏闊的層面對抗戰時期西部地區的文教進行史實重建和經驗教訓的總結。本書還追溯了抗戰前巴蜀先賢們的救國興川活動,并對抗戰時期的聞名遐邇的經濟救亡運動——“中國工業合作社”運動以及戰時的川康禁毒運動作了較為詳細的論述。總之,本書在經濟、文教方面較全面、深刻地向我們展示了抗日戰爭時期四川及周邊地區的歷史畫卷,也可以說是填補了這方面研究的—個空白。
本書的一個重要特點是資料翔實,內容豐富。書中引述了大量歷史文獻,包括國民政府及四川等地方政府的檔案、年鑒、資料匯編、前人著述、報刊材料、文史資料和當今最新研究成果等;在此基礎上,較為忠實地再現了那一段歷史,并提出自己的鮮明觀點。本書文筆平實,然而卻令人親切可信。
本書的另一特點是史論結合,敢于而且善于用歷史的、辯證的眼光客觀地看待歷史問題。例如“四聯總處”是抗戰時國民政府設立的財政金融方面最重要的決策機構,按傳統的觀點通常被視為是國民黨大官僚用來從事商業投機,進行巧取豪奪的工具。但是,通過對史料的仔細研究,本書認為四聯總處的戰時工礦貼放政策對增加戰時經濟力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再如,傳統觀點一向認為抗戰時期大后方農業—直處于“急劇衰退”的境地,而侯教授通過對當時居大后方農業核心地位的四川農業的考察,卻發現“抗日戰爭時期四川糧棉產量是有所增加的,大體上可以保障本省戰時人口之需,并為支援抗戰作出較大貢獻。”此外,在對四聯總處戰時農貸政策、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實行的田賦征實政策和抗戰時期的川康禁毒的評析中,本書亦給予了許多實事求是的正面判斷。在充分肯定抗戰時期四川及周邊地區經濟與文教發展的同時,本書也指出了在全民族抗戰中興起的第一次西部大開發的不足,如發展時間短暫、資金和原材料不足、國民政府對西部經濟開發只是立腳于戰時利用的短視政策等等;認為由于以上種種原因,抗戰時期的大后方經濟開發成為虎頭蛇尾而令人嘆息的一段歷史。
作者:四川師范大學歷史旅游學院(成都)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