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崛起”可能是2005年流行或點擊率最高的詞語之一。本來,一個國家是否崛起很難在時間上有一個明確的點來界定,何況,中國發展進程已跨越近1/4世紀,但到了2005年,人們印象中的中國崛起景觀好象突然清晰起來。
中國經濟規模已跨越二萬億美元大關,擠進世界經濟六強。中國已成為僅次于美、德的世界第三貿易大國。在大力吸引外資基礎上,中國累積形成的具有世界級生產能力的經濟地位進一步鞏固。中國持續發展產生的世界“機會”效應進一步擴散,中國不僅取代美國成為日本等強國最大的貿易伙伴,也正在取代日本、印度、俄羅斯和澳大利亞等地區性大國成為東亞、南亞、中亞和南太一些次地區國家最大的貿易伙伴。
在國際政治領域,中國出于維護聯合國團結,對可能造成聯合國分裂的某些安理會擴大方案斷然說“不”,突顯了中國作為全球政治大國的大局觀。在推動世貿組織多哈回合談判上亦被寄予期望。在解決地區問題中的作用更為明顯,協調主持朝核問題的六方會談,使北京成為冷戰后解決一個如此重大而復雜問題的國際舞臺中心。反恐、防擴散、維和、救災和債務減免等很多問題已經繞不過中國。中國政府更為主動地利用話語權詮釋和大力倡導和平、發展、合作的外交理念。
中國崛起引發廣泛的國際反應,太平洋對岸的美國更是掀起又一輪中國崛起的大辯論。佐利克9.21講話實際反映美國的中國觀已有所變化。美中關系正變得更為相互依賴,中國已成為國際社會的核心成員,是國際體系的“利害相關者”。當然,佐利克期望的是一個負責任的“利害相關者”。
國際政治并非是一個相對精準的硬科學,仍屬軟科學范疇。界定是否“崛起”可能永遠不會有那種“忽如一夜春風來”的標示性參照,而更多是感覺性的。崛起涉及到實力的評估與對比,但即使對實力的評估有其相應的體系與指標,仍難以完全把握。正如約瑟夫·奈所指出的:實力“就像天氣。每個人談論它,但卻很少有人理解它?!?/p>
從歷史上看,美國從南北戰爭結束,到工業產量居世界第一,花了近30年時間,日本和德國從二戰后經濟恢復戰前水平,到1973年繁榮期高增長的結束,并成為西方世界第二、第三經濟大國用了25年左右。中國持續快速發展已達到26年左右,基本上具備一個大國崛起的起碼的時間要求。當然,按人均GDP和人均收入來說,我們遠不能與之相比。
對中國這樣一個歷史悠久,人口眾多、經濟快速增長的國家,硬實力可能不是衡量其是否崛起的主要指標,因此,找到其崛起的標示性參照可能并沒有什么意義。在國際體系中,并不難找到經濟大國和政治矮子形象并存,或經濟窮國和政治大國兼具的國家。
國際政治斗爭的本質雖是力量之爭,但在一個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不斷增強的世界,一個大國真正崛起的重要參考可能更主要在于其對全球事務的影響力和主動性的塑造力,這種能力當然要實力。
中國的發展必然衍生出重大的國際政治含義。中美首腦2005年11月北京會晤時,胡錦濤主席指出,中美關系已超越雙邊,具有全球意義。這一判斷主要就在于這種關系的影響已有重大變化。最近常聽到,中美關系已經成為全球最重要的雙邊關系,而其中重要參照同樣在于中國在除美國之外的多強中已經顯現的特別突出的重大影響力。
冷戰時期,中國曾是美蘇戰略競爭中的第三號角色,是一個初具全球意義的重大的戰略平衡者。斗轉星移,時移勢易。崛起的中國舉手投足深具全球影響、無論是政治、經貿和金融政策,進行行事方式方面。中國不再是國際關系領域中的一個平衡者、一個戰略籌碼、一個配角或無足輕重者,而是重要合作者、關鍵的協調者、被期望的主事者甚至主角之一。這種角色的變化使得中國和美國之間的關系的意義更為突出,即成為全球最重要國際關系的表征與影響在各方面都已開始顯現。敏銳的國際政治大家已開始洞察中國對國際體系、對世界的穩定與發展的重大意義,我們同樣需要充分認識、準確定位自己,超越樹未大先招風的顧忌,塑造并鞏固中國的外交新形象,拓展外交理念,爭取并掌握中國應有的話語權,以更主動的姿態擔負起一個有重大影響的大國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