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戰略學是研究世界全局戰略規律的科學。它本著盯住前人、為了今人、想著后人的人文理念,從深度上開掘過去,從廣度上開拓現實,從過去與現實的互激中預見未來,在學術體系和研究咨詢方面頗有建樹。
作為國際戰略學的長期參研者,筆者在不同階段領略了《國際戰略學》一書的不同魅力:初學時書中展現的國際關系領域一幕幕精彩的你來我往讓我神往;入門后書本傳授的體系與結構讓我再看那一幕幕“國際演出”時不再懵懂;今天,我正在工作、生活中踐行著《國際戰略學》書中的精髓。近讀王家福、徐萍所著《國際戰略學》新版(2005年8月出版),反思新舊兩版,再次領略了國際戰略學的獨特之美。
新版完善了國際戰略學體系,界定了縱橫交叉型的結構。國際戰略整體,縱向是上、中、下三個層次,依次為軍事戰、經濟戰、知識戰,這就是古往今來國際戰略總流向的“三大戰略流程”。橫向左、中、右的三個區位,依次是創新段、調整段、基礎段,這就是國際戰略學的“三區結構”。垂直線上溯約26個世紀,前瞻未來約100年。水平線彰顯經濟、政治、社會、軍事、外交、教育、科學技術、文化、意識形態、傳播媒介和生態環境等國際戰略要素運行事務。
國際戰略學體系的構建,是以恩格斯關于世界是轉化過程集合體思想為總則,基于思想的實質在于簡單性,科學的實質在于藝術性的合一。國際戰略學以“3”為主參數,以1:0.618計量縱橫參數,著力于積極而穩健地推進縱向簡潔、橫向豐富的結構運行,以展開古往今來世界運作物力、財力與人力的戰略圖譜。
貴在獨特,美在簡單。人世間事物,大者如地球經緯,小者如人體結構都是縱橫交叉的。它正如錢學森院士所闡述的,系統是由縱向與橫向而界定了上下左右關系的?!俺晒Φ拿孛茉谟诤唵巍?。相對于某些論著重在傳輸外國國際關系范式,《國際戰略學》體系以簡單求獨特,少見且具有結構創新性?!秶H戰略學》把國內事務與國外事物納為一體,高度重視對對象國國內事務的細化性研究,以達知其內,而識其外;基于人而立足于國,直面地區而走向世界,它具有學術創新性。
新版持續地構建思維的空間塔樓,優化了“立體研究系統”的科學研究方法。應該說,在研究方法方面,新版比舊版有明顯地提升。秉承運用新的研究方法與新興學科一道成長的世界走勢,“立體研究系統”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面世,它同《國際戰略學》舊版攜手走過了近20個年頭,并同其新版規范而順暢地對接。從學理上審視,它也是《國際戰略學》體系創新的一大佐證,因為它彰顯了思維創新的物化成果。兩者同步互激,在我國同領域是僅見的,值得人們特別地注目。
思維活力是人才要素的核心?!傲Ⅲw研究系統”是踐行馬克思有關“在頭腦中建造房屋”的原則提示,努力地構建思維的空間塔樓。它是以世界歷史學、世界人才學、國際戰略學三個學科,與邏輯(抽象)思維、形象思維、靈感思維三種思維方式,依序分別疊加為一體,并以“三區結構”加以運行,組合為三大支柱伸向空間而形成開放系統。從構建思維的空間塔樓解析,三個學科使其骨架堅挺,三種思維方式使其血肉豐實,宛如鋼筋水泥般的塔樓?!傲Ⅲw研究系統”的要旨,就是啟示人們變“從地面往上看”為“從天空往下看”,以避免用昨天的思維在今天辦了明天的事。
王家福、徐萍所著《國際戰略學》提出了諸多新觀點。其中主要的有:一是強化了“經濟政策的社會政治效應”的核心性命題,并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對接。二是系統地論證了“科技、經濟、政治的正反向運行”機理。三是全面地解析了“國際戰略的新方向”;四是農業和教育是國策性的兩大戰略標尺,其中提出農業問題,首先是國家的問題。五是從學術研究上分析了我國外交運作的全局調控及其信號問題。六是提出了約至21世紀中期,構建國際新格局將走完其“半程”,其全程將在21世紀末前后實現。七是細密地論證了“實力、形象、意志是世界對國家的戰略審視點”;“經濟、社會、政治是國家走向世界的戰略支撐點”;“視野、思維、境界是國家與世界的戰略對接點”等,其哲理、數據解析,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