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動后京都國際氣候協定談判之所以艱難,關鍵在于《京都議定書》模式取之不當,棄之可惜。
發達國家有義務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援助和技術轉讓,但長期以來,這方面的進展十分緩慢。
為期兩周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1次締約方大會暨《京都議定書》第一次締約方會議2005年12月10日在加拿大蒙特利爾閉幕。此次會議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在《京都議定書》生效(2005年2月16日)后的首次會議,也是1997年京都會議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政府間關于氣候變化的會議,被稱為是為“后京都時代”謀篇布局的一次大會。根據《京都議定書》的有關規定,后京都談判應不遲于2005年啟動。后京都國際氣候制度構架何去何從已迫在眉睫。如何推動美國和主要發展中國家參與,成為后京都談判的最大懸念。
繪制“蒙特利爾路線圖”
來自全世界189個國家的近萬名代表參加了此次會議,并最終達成了40多項重要決定。其中包括啟動《京都議定書》新二階段溫室氣體減排談判,以進一步推動和強化各國的共同行動,切實遏制全球氣候變暖的勢頭。
本次大會取得的重要成果被稱為“控制氣候變化的蒙特利爾路線圖”。實際上,該路線圖確定了一條雙軌路線:①在《京都議定書》框架下,157個締約方將啟動《京都議定書》2012年后發達國家溫室氣體減排責任談判進程(根據議定書,發達國家到2012年必須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平均減少5%,但該條款2012年后便失效),決定成立一個新的工作小組,并于2006年5月開始工作;②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基礎上,189個締約方同時就探討控制全球變暖的長期戰略展開對話,計劃將舉行一系列范圍廣泛的專題討論會,以確定應對氣候變化所必須采取的行動。
此次大會通過了有關《京都議定書》的執行規定,這意味著議定書將開始全面執行,從而正式啟動了全球碳市場。而啟動2012年后的執行談判,則為議定書機制繼續發揮作用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時,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開展的“不具約束力的對話”,又避免了一直拒絕批準《京都議定書》、但溫室氣體排放量占世界首位的美國脫離全球控制氣候變化的行動進程。
在討論溫室氣體減排問題的同時,如何適應氣候變化也是本次大會的重要議題。會議決定開展一個為期五年的項目,研究如何適應氣候變化的影響,從而為確定采取何種具體措施和步驟鋪平道路。同時,會議決定用一年時間確定“適應氣候變化基金”的管理和運行模式。該基金來源于“清潔發展機制”的收益,將用于支持發展中國家適應氣候變化的具體活動。
但不能否認,本次大會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是各方相互妥協的結果。與會方的激烈爭論、美國的頑固立場以及在技術轉讓和能力建設等“傳統議題”方面的進展有限,都意味著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將是一個長期而艱難的進程。
美國一意孤行
美國拒絕參加2012年以后關于發達國家溫室氣體減排責任的談判。面對來自全球的壓力,美國仍然拒不簽署旨在抑制溫室氣體排放的《京都議定書》,甚至不愿意討論“減排”。美國代表明確表示,美國拒絕參與任何類似的討論。對于人類正在品嘗其苦果的全球氣候變暖問題,美國一貫堅持依賴將來的科技發展來減少環境污染的態度。美國自稱,從2000年到2003年間,美國溫室氣體排放量下降的幅度大于歐盟;但聯合國的報告卻顯示,2003年美國溫室氣體排放量比1990年增加了13.3%,而同期歐盟的平均排放水平則下降了1.4個百分點。
啟動后京都國際氣候協定談判之所以艱難,關鍵在于《京都議定書》模式取之不當,棄之可惜。如果要美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參與進程,一條可取之路就是回到《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會議,另行談判。但這樣做的話,程序復雜,眾口難調,交易成本太高。為此,一些國家可能選擇拋開公約框架,另行結盟,或雙邊、或多邊;或封閉、或開放,提出新的動議,形成相應的協定,走“第三條道路”。
2001年美國總統布什宣布退出《京都議定書》時提出了三點理由:一是氣候變化問題在科學上的不確定性;二是履行《京都議定書》目標對美國經濟影響太大;三是主要發展中國家(如中國和印度)沒有有效參與。盡管國際社會做出了不懈努力勸說美國,但它還是頑固地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如,美國在聯合國氣候變化談判之外分別發起了“氫能經濟國際伙伴計劃”、“碳收集領導人論壇”、“甲烷市場化伙伴計劃”、“第四代國際論壇”以及“再生能源與能源效益伙伴計劃”等,美國選擇第三條道路已現端倪。在美國的積極倡議下,2005年7月28日,來自中國、美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和印度六國的外長或代表,在老撾萬象發表《亞太清潔發展和氣候新伙伴計劃意向宣言》,決定建立新的伙伴關系,應對亞太地區的能源和氣候變化等問題。六國將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要求和各自的國情,在氣候變化等方面加強合作。
歐美以技術合作尋求中國支持
蒙特利爾會議繼續強調了一個傳統而又核心的話題——技術。無論是溫室氣體減
排還是適應氣候變化,都離不開先進的環保技術。會議同意進一步采取措施鼓勵環保技術的開發和轉讓,特別是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的轉讓。
解決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技術的傳播和擴散非常重要。未來世界能源需求和排放增長的大部分將來自發展中國家,而發展中國家經濟實力、技術研發能力相對不足,整體技術水平相對落后,因此,僅依靠技術自然擴散帶來的溢出效益或者純商業性的技術貿易都是不夠的。為了促進全球的可持續發展,發達國家有義務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援助和技術轉讓,但長期以來,這方面的進展十分緩慢。
《京都議定書》的執行,加深了美國以及同樣沒有批準《京都議定書》的澳大利亞與其他發達國家之間的鴻溝,同時也使人們更加關注少數幾個舉棋不定的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中國。中國目前是全球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國,考慮到這一情況,美國和歐盟都要爭取中國的支持,而與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建立良好合作伙伴關系的關鍵是在技術轉讓方面取得突破。中國的立場代表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呼聲:“氣候變化是環境問題,也是發展問題。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實質是實現可持續發展,其關鍵是實現技術創新、轉讓和推廣,并開展靈活務實的國際合作?!?/p>
上面提到的《亞太清潔發展和氣候新伙伴計劃意向宣言》實際上是個技術協定,它切中了中印等發展中國家對技術轉讓的需求,同時考慮到發展中國家的能源安全和能源效率問題,而且沒有硬性規定每個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削減義務。正因如此,它才能順利地建立起來。
2005年9月5日,中國和歐盟發表了《中國和歐盟氣候變化聯合宣言》,確定在氣候變化領域建立伙伴關系。宣言指出,這是對《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的充分補充,中歐將在低碳技術的開發、應用和轉讓方面加強務實合作,以提高能源效率,并促進低碳經濟。
由此可見,無論是《亞太清潔發展和氣候新伙伴計劃意向宣言》還是《中國和歐盟氣候變化聯合宣言》,強調的重點都是技術合作,以幫助中國等正處于快速工業化進程中的發展中國家走低碳發展道路。這說明,雙邊和多邊合作正逐漸走向務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