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民族主義的年輕面孔
Kenta Tanimichi(東京新聞記者)
《今日軍控》
2005年11月刊
美國軍控協會出版
2005年10月17日小泉參拜靖國神社后的民調顯示,多數被調查者支持首相的參拜行為,他們中的很多人秉持這樣的理念:首相參拜靖國神社“不應受到其他國家的影響”。由于冷戰思維統治了日本主流社會50年,日本民眾也認為“戰后民主”被打上了“受虐”歷史觀的烙印。對于日本的年輕人而言,亞洲鄰居使他們產生了強烈的挫敗感,而中國的崛起被視為是日本最大的威脅。日本正在努力實現國家“正常化”,在小泉的領導下,這一進程以很快的速度前進。因此,這個國家表現出的日益增長的民族主義并不令人吃驚,這是日本為適應后冷戰時代的世界現實所進行的必要調整,不可避免要比過去60年做得過火一些。不過,日本遲早要通過與中國等亞洲國家達成某種妥協,以解決類似參拜靖國神社的問題。曲 兵
中國的出口管制:北京還需要努力
Anupam Srivastava(美國佐治亞大學國際貿易與安全中心亞洲項目主任)
《今日軍控》
2005年11月刊
美國軍控協會出版
中國近年來極大地完善了在軍用和民用兩大物品和技術的出口管制方面的法律體系和程序架構,包括對核武器、化學武器、生物武器、導彈和先進的常規武器新增出口管制規定,并修訂了國家管制清單。國內立法也進一步與國際條約和相關領域多邊協議的具體內容趨同。不過,中國這些法律規章的執行還有待改進:多個部門的分片管理容易造成多頭管理和互相推諉;中國缺乏事前檢查和事后監督機制,很難保證這些技術和物品最終不會落到一些邪惡國家手里;中國漫長的邊境線和繁忙的進出口也會導致中國的管理力量相對有限。所以,中國在執行出口管制方面,不僅需要在政治上有推動的意愿,還需要有大量的物力、人力、技術和資金投入。張 建
美國貿易政策與調整措施
Chad P. Bown與Rachel Mucculloch(布朗戴斯大學教授)
《IMF研究人員論文集》(季刊)
2005年52卷特別刊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出版
比較優勢轉移使得美國現有貿易政策不利于產業調整和利益最大化。貿易保障機制和調整援助計劃雖旨在推進調整,卻被政策執行者視為挽救國內產業的工具。反傾銷和反補貼立法原本只適用于少數不公平貿易情況,但門檻過低為企業逃避調整大開方便之門,而且貿易救濟申請多來自不具比較優勢的產業。即使不考慮經濟效率,美國貿易政策也難以達到保護國內產業和就業的目的。貿易轉移可以繞開國別限制;替代產品會應運而生;下游廠商可把生產遷至海外;國內受保護企業傾向于減產提價;外國競爭企業則會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更重要的是,汽車、鋼鐵和紡織服裝業的經驗表明,進口限制措施將人為抬高行業利潤率,吸引新資本入場,最終加重原有企業和工人的競爭壓力。王 力
中國在非洲
Chris Alden(英國倫敦經濟學院外交事務和政治學高級學者)
《生存》
2005年秋季刊
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出版
由于受制于中東問題和反恐戰爭,中國同非洲國家日益加強的接觸長期未得到美國政界的關注。在過去幾年里,中國通過一系列高層外交和商業代表團向非洲國家提供了大量的援助,同南部非洲關稅同盟開始進行有關建立地區自由貿易的談判,并向利比里亞派出維和部隊。中國政府與非洲國家不斷進行接觸,除了想獲得能源外,還有其他的動機。不過,中國在該地區的交往將日益受到其他國家的限制,如中國的石油利益可能會受到國際壓力的打擊,美國保守派政客和保護人權的非政府組織亦會繼續批評中國同蘇丹的合作等。李 環